用有效教學理念指導歷史教學
儀隴縣教科室 李仕選
為改變新課程教學效益低下的現狀,實施有效教學是一種最佳策略。在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筆者研究以為:一是把握有效教學理念的特征;二是抓住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三是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一、把握有效教學理念的特征
有效教學是人們在特定教學價值觀支配下,依據教學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種理想的教學愿望。它既是一整套為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師教學、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無論是作為策略還是作為標準,有效教學更多的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種教師可以直接在課堂中加以運用的操作技術。因此,我們應明確“以學生為本,先學后教,全面發展”是有效教學的核心理念。把握這一理念的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關注學生的發展性。教學是否有效并非依賴于完全客觀的標準來判斷,實際上對教學有效性的判斷是一個價值負載的活動,它取決于人們的教學價值觀和教學目標觀。對教學目標的不同認識,必然會導致對教學有效性的不同判斷。傳統的教學目標觀過分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由此對教學有效性的認識主要停留在知識的掌握上,教師教學則以知識點的落實為根本。新課程規定了三大課程目標領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意味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斷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有效教學必須是促使學生在這三大目標領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發展,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將學科的價值定位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
二是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有效教學的著重點在于“有效”,而教學的“效”則體現在促進學生的學習上,體現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上。這與新課程“以學論教”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因此,在這里判斷教學有效性的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承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觀念,要有為服務學生發展的“對象”意識,教學不能“唱獨腳戲”,體現教為學服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三是關注教學的效益性。有效教學強調教學效果,教學效果的底線就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有效教學強調時間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時間內學生發展的最大化。因此,教師要有時間意識與效益觀念,在教學中既不能“跟著感覺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于教學內容多少,而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益。
四是關注教學目標的可測性。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實施不間斷的測量和評估。把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綜合起來,充分體現學生的學業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成績。
五是關注教師教學的反思性。有效教學必然是一種反思性實踐,有賴于教師持續的反思與探究。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創造精神;也需要教師具有經驗意識,從經驗中學習,形成自己的實踐智慧。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多元的、多維的,不是單一的授受關系,復雜的教學環境需要教師的反思與創新,不斷提升自身教學實踐行為的合理性,從而真正實現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
六是關注教師專業的發展性。教師要學會自主學習,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創新,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提高有效教學能力,使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持續提升。
二、抓住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
1.落實有效教學目標。依據課標要求和21世紀人才培養對歷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著眼于學生認知、情感、意志、個性、智能及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有效課堂教學的整體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會自覺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訓練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發展智力;塑造和諧人格,尤其重視學生創新性品質的培養。
2.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歷史教師根據課標和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教學內容、重點、難點,注重選擇最佳教學手段、方法和方式,改進教學策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在具體操作上努力做到:一是給學生創設一個主動發展的空間。包報獨立人格的空間、獨立思維的空間和獨立活動的空間;二是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包括認知過程中的選擇、參與過程中的選擇和發展的選擇;三是給學生一個主動展現的機會。包括展現個性、展現能力和展現成果。讓學生在展現自我的過程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3.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關健環節,通過以下途徑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⑴以學生的的活動為主線。課堂教學構建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線的教學結構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手段。從當前歷史課堂教學來看,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己有所提高,但尚未成為課堂教學的一條明線。在課堂上要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通過定向、指導、演示、點撥、釋疑、組織、調控、檢查、評價等一系列教學行為來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開展閱讀、討論、練習、表演等系列學習行為的變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展現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熏陶人格的學習過程。
⑵給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保證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時,各環節的安排盡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學習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檢測形式來了解反饋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⑶突出對學生的能力訓練。在課堂教學中,既要訓練學生一般學習能力,更要強化歷史學科的計算、閱讀理解與表達、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歷史想象、知識遷移、獨立思考并得出結論和評價等七種能力的訓練。
⑷尊重學生的個性。在目前大班額授課形式下,尤其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歷史教師的內在施教潛力,來發展完善學生的個性,促使學生內在學習潛力的發揮。
⑸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智力訓練固然重要,但對學生歷史學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必須重視。從為學生的未來著想,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訓練學生的意志力、培養學生善學善問善思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的意識、激發學生良好的情感因素比學習歷史知識更為重要。
4.施行有效教學評價。在評價理念上: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論教”,堅持評價主體互動化、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在評價內容(標準)上:把學生課堂上的認知、思維、情感等方面的行為表現作為判斷學生學習狀態的要素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是: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學習資料、時間、空間得到充分保障;學生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學生的自我控制和反思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評價方法上:采用課堂觀察、調查與訪談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評價手段上:考試仍作為評價的重要手段。
三是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這就必然要求歷史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否則以原有的觀念看待新課程,無異是“穿新鞋走老路”。
2.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豐富的文化修養。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歷史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豐富學科知識。歷史教師的博學和多才多藝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將學生一步一步引入科學的殿堂。因此,實施有效的歷史新課程教學,教師在鼓勵、促進、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同時,更應該調整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3.以創造能力為核心的創新精神。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師,應敢于拓展課程資源,敢于創設自主探究、合作互動的課堂環境,敢于鼓勵學生以適于自己發展的方式參與學習活動,敢于肯定學生“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主動建立一種平等合作、對話理解的師生關系,努力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創造條件。
4.以健全人格為標志的心理素質。新課程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歷史新課程強調重視學生的尊嚴和價值,關注個體的潛能的充分發揮與個性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師者首先必須具備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學會體驗工作中的樂趣,學會與同事、家長等合作,學會較好調節自己的情緒,將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的一種重要素質。
5.高尚的人格魅力。人們常說“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一些老師能讓學生記住許多年,重要原因在于他們高尚的人格魅力。
總之,實現歷史課堂有效教學還在不斷的探索之中,我們要從學習他人的經驗和自身的教學實踐中提煉和總結,把有效教學理念更好的運用在教學上,提升教學行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人文素養的發展,切實提高歷史新課程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