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是一位極富于自我藝術追求的畫家,他在傳統重彩山水畫基礎上,大膽探索重彩山水畫技法的創新,以青綠為質、以光影塑性、以視覺效果賦形、以自然真趣為靈,使其作品色彩豐富、飽滿鮮明,以其華貴輝煌的強烈視覺感受,將重彩山水畫推向絢麗之極的藝術高度。他的重彩山水畫,學古法,師傳統,打破傳統重彩山水畫的局限性,大膽汲取油畫、水彩畫、裝飾畫等相關藝術技法,為我所用,為我所寫,色墨交融,線面結合,激情對接,構圖優美,畫面生動、色彩明快、對比強烈,既繼承了傳統渾厚、凝重的特點,又具有水墨寫意山水畫的蔥郁與韻致。張江的重彩山水所表達的精神和意象,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重彩山水畫的筆墨意境。
張江對線條的理解和運用,更多的傾向于認可視面的消失或縮折。在色彩敷陳上,承繼了青綠法的基本著色程序,即不管最后畫面呈現什么樣的色調,一律用赭石(有時純,有時調和進其它的顏色以降低純度,視畫面的需要)打底,然后上面敷其它顏色。和傳統青綠山水不同的是,赭石色底更厚。也在畫面上用墨。不過其目的主要是使其前期敷設的色彩更顯鮮亮和厚重。
在小青綠山水中,墨是為了營造一種鴻蒙、深邃的宇宙感及迷離、幽遠的詩意,線條則起著“骨”的作用。而他對墨的運用則更多的在塑造一種實體感。筆墨在這里如油畫媒材在油畫家手上一樣,去營造出一種與某種自然物象能發生關聯的形態。
對筆墨的運用是如此意圖,畫面色調的安排亦與之相類。他的綠色調,除了有讓人聯想到自然界的山水樹木的本色外,更主要是要在這種色調中寄寓某種精神或其它形而上的意味。阿恩海姆說,“所有的藝術都是象征的”,信然。
在構圖上,張江作品全景式的很少,半景、特寫式的居多。盡管畫大幅面不少——在這點上南宋的山水影響顯而易見——但主要是現代的焦點透視取景法。畫面取景、繪制是即時性的視網膜映象(西方近代的固定視點法),而整體意趣、境界則是歷時性的視覺經驗決定(即本土傳統的“形超象外”手法)。這種畫法的風格,顯然是不適合表現傳統山水畫的詩意境界。
這種畫法的風格,顯然是不適合表現傳統山水畫的詩意境界。這也是他比較明確的選擇和追求意向。張江是要借用這些常見的山坡、田塍、房舍、林木,來表達伴隨他自個特定的出生階層、成長過程、生活空間中的,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思考——文化的、傳統的、人生的、社會的,以及種種情感——憧憬、幻滅、失落、惆悵、迷惘、孤寂、回歸、懷念等。這種表現主義的趨向,從歷史上可以追索到文人畫的痕跡,從橫向上比較則來自西方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 張江經歷了多少精神磨難是別人無法想象的,單講由熱鬧走入清靜所帶來的長期寂寞,就是他人難以忍受的。他卻頑強地“撐”過來了,成功地完成山水畫的戰略轉移,實現了自己藝術上的再次飛躍——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矯健的身影在空中做了一個漂亮的背翻,跨越了自我,刷新了紀錄。張江他用真誠樸實的勞動、卓越的藝術成就和驚人的創造力,回答了人們多年來對他的疑問和期待!
張江, 1965年生于河北成安,先后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系,研究生學歷,美術學、藝術學碩士學位。2009年清華美院訪問學者。曾就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重彩畫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京華美術館藝委會副主任、中國民族藝術館副秘書長、國家民族畫院專職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