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科舉制度萌芽于隋,確立于唐,發展于宋,成熟于明,衰落于清,1905年終廢除,前后綿延達千余年之久。其中,明清兩朝可謂是其鼎盛期。
1、童試:
每年一次,應考者為儒童或童生。考試地點在府、州或縣。這次考試錄取與否是確定能否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被錄取的則稱為 生員(或稱為庠生),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2、鄉試:
三年一次,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地點在省城。主考官一般由進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擔任。鄉試有正規的考場,叫做貢院,一般建在城內的東南隅。鄉試共考三場,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場。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桂榜”,也稱“乙榜”。錄取的則稱為舉人(明清時俗稱為孝廉)。前五名稱為五經魁,第一名稱為解元。
3、會試:
會試在鄉試后第二年春天,所以又稱為“春闈”,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主考官多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擔任。發榜在四月,正值杏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杏榜”。會試取中的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
這次考試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在朝廷舉行,所以又稱為廷試。錄取者皆為進士。這次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次:
第一甲(即第一等):賜進士及第(共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第二甲(即第二等):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
第三甲(即第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余進士再考,擇優送翰林院學習三年再考擇優授翰林院編修、檢討。余者授與主事(部員)、中書、知縣。
翰林: 文人和卜醫技術人員,為文學侍從之官。以大學士為掌院學士,其下屬官有侍讀學士、侍讀、侍講、修撰、檢討等官,均在翰林院供職,統稱為翰林。
庠生: 明清兩代科舉制度中考中童試的生員的別稱,俗稱秀才。庠為古代學校的名稱,“庠生”是在童試后被錄取“入學”后的通稱。
廩生: 明代時,對參加童試“入學”的生員每月都給廩膳,補助其生活,所以又稱為廩生。后來生員必須經過歲考和科考,成績優秀的才能取得廩生名義,成為資歷較深的生員。
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
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