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個篆刻家的篆刻以及篆刻風格的變化,看其為自己所刻的姓名字號印是很有價值的,首先自己的姓名字號是自己最熟悉的題材,除了個別有特殊偏好的篆刻家,自己的姓名字號印應是重復最多的題材。而且很少有篆刻家只刻有一方或幾方姓名字號印,一般都是十幾方,以便于用于不同之處,同一題材,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比較和了解篆刻家的藝術。雖然篆刻家的姓名字號印往往不是其藝術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亦可以讓我們更加全面的品味。
姓名字號印,分為三部分,姓名印、表字印、別號印。姓名印的直接用途是取信。對書法繪畫的愛好者來說,在書畫作品中經常會用到,即用印之人的姓名入印。一般印文是某某印、某某之印、某某私印、某某之鉨(璽)、某某印信、某某章這幾種常見的形制。也有將姓和名分刻兩印,或者只刻名不刻姓。秦漢時期很少用字號印,一般只用姓名印,唐代之后,字號印才開始普遍使用。字號印的印文一般有“印”字,也可在字號前加自己的姓,或者姓后加個氏字。書畫作品的鑒定、補白常鈐蓋字號印。別號印,始于宋代,在書畫作品中也比較常見。
今天我們來看看清代著名篆刻家鄧石如的姓名字號印。鄧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因避嘉慶帝諱,改以石如為名,字頑伯,號古浣子、完白山人。
兩方鄧石如的姓名印“鄧琰”,皆是白文,一方印石正方,遂用秦印中多見的帶邊格的粗白文印,此印還是有很多可以注意的地方的,我們曾經介紹過邊格的處理一般都是內方外圓,即內側盡量的潤直,而外側則適當即可,特別是秦印,一般都是棱角較為明顯的,鄧石如這方姓名印,看似用秦印制式,實則更接近古璽的風格,更加的自由隨意,更是在刀法上和一些細節的處理,使得此印更加的藝彩飛揚。乍看古樸規整,細看則隨性自由。相比而言第二方長方形印石所刻的姓名印則是以粗拙掩巧,突出的是漢印風格的粗白文印所帶來的渾厚大方,但是亦不似一些漢粗白文印的規整死板。
清代乾隆駕崩之后,嘉靖繼位,因避嘉慶帝諱,改以石如為名,我們來看看下面幾方印:
第一方“鄧石如”、第二方“石如”都是在保留漢印的最大特點:平整渾厚之中透出雍容端莊,更加強調了古樸與隨性。這其中的分寸是很難把握的,往往很多印人平正渾厚之中透出的規制和死板,更加無法體現古樸與隨性。其中的度,是需要大量的賞析古印、古代名家佳作,再加上自己的實踐來體會的。
第三方“石如”印,首先借鑒了曹魏官印中出現過的懸針篆的篆法,但是與曹魏官印中所體現峻利勁挺不同,鄧石如的印更多的保留著漢印平整渾厚之氣,雍容端莊之姿。但是“石”、“如”兩字雖然有相同的“口”部,但是卻又讓人不覺刻板,前兩方印是用不同的正方與長方來規避重復之板滯,而此方印則是運用留白,用近似的“口”部的形制與留白來鋪墊,用豎直曲畫的不同來破板滯。平整渾厚而又無板滯之氣。其中更加可以看到其書法的筆意:隸意入篆。魏晉時期,正是隸書興盛取代篆書之時。
古時,人一般有名,名一般由父母或長輩所取,但成年后會為自己取字,字一般都是自己,而別號則是自取與友人所贈皆有之。我們來看看鄧石如為自己取的字:頑伯。我們已經無從知曉鄧石如為自己取字的本義。筆者戲言之,頑,頑固,固守漢印中的精華;伯,伯仲叔季,古人以伯比第一。觀鄧石如之印、之字,明白其固守堅持的東西,才更容易體悟。同時頑與玩同音,可見其固守堅持中求變之心。藝術中有句名言:“像我者死,學我者生?!笨梢娎^承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需要創新。鄧石如的印就在其中找到了很好的平衡。
第一方“頑伯”印,粗漢白文印,但是其中的很多篆法運用了圓朱文印的篆法,更加柔美,對于此方印喜歡和不喜的都很多,喜歡的認為,集漢印的平整渾厚與圓朱文印的柔美多姿與一身,而不喜的則認為不倫不類,即無漢印的渾厚又不及圓朱文印的柔美。在詩文書畫印中一直有兩種最具代表的風格,陽剛與陰柔,如同宋詞有豪放與婉約一般,或許更加的強調其中一面更具特色,反而剛柔并濟者太過平和而容易沒有特色,藝術如果沒有特色則失去了自己獨有的光芒,至于此方印大家怎么看,則見仁見智了,你我之觀點不必相同,因為不同的藝術在不同的人心中映出的色彩本就不同。
第二方“鄧石如字頑伯”印,體現更多的是鄧石如書法的筆意,即隸意入篆,特別是在筆畫起止之處,以及彎折之處。其中的“字”更是體現隸意最多,更兼之在圖形化的處理上亦獨具匠心。
第三方“鄧石如字頑伯”印,初看最為規整,特別是在字與字之間的空隙,這種無界格似有界格一般的處理,是白文印的特殊之處。左右下角的留紅撐住了印面,而又有不同,以克板滯之弊端?!叭纭?、“頑”、“伯”字的彎折處理亦是看似相似,實則各有不同,似而不同,是保持平整渾厚之氣,又不板滯的重中之重。這之中筆者還要談到的是與邊格的內直外圓類似,這方印豎直筆畫的內直外殘亦是大家該學習的地方。特別是在處理類似的仿漢印的作品時,否則為了追求古樸渾厚,而過度的殘破則會有種亂而無骨之感。
三方別號印,文字比較簡單,大家應該認識。鄧石如的別號印比之姓名表字印,更加的自由與別具創意,從中我們亦該了解大家自己刻印之時,對于姓名表字印還是該以平正大方之風格樣式為主。
第一方“完白山人”,用在介紹浙派藝術時的分類可以歸為偏方的細朱文印,但是大家可以找出我們之前介紹浙派西泠四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的作品來比對一番,會發現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關鍵在于篆法,此印中的“完白山人”隸意十足,又自由揮灑,追求的隸意中的自由隨意,而少了隸書發展至后期的嚴格規整,是古隸與篆書的結合。這就是鄧石如的特色,比之同一時代的名家的最大不同。
第二方“完白山人”,從文字排布上很有浙派的影子,但是因為是一方長方之印石,則將文字拉長,更能體現篆書之美,印章之美。
第三方“完白”則是融合的東西有些多,既有五代十國時朱記的影子,左右的留白,兩端的寬大亦有“會子印”或稱“合同印”的影子;而“完”字則是類似懸針篆,“白”字則是有漢篆的影子,撇畫卻又圖形化十足。如畫、如記、如印、如書,足見頑伯之頑童之心。
今日我們從姓名字號印的角度了解了清代篆刻家鄧石如的篆刻藝術,明日我們會介紹鄧石如的朱文印,對于在篆刻史上和篆書史上都留下深刻印記、作出杰出貢獻的鄧石如我們會多花幾期介紹。
最后附上鄧石如為他人所刻的姓名字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