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將至,看到這段詞,心里更有一番滋味。今天,小牧跟大家分享一下這首詞的作者蘇軾與他的“損友”佛印之間的趣事。
幾百年來,蘇軾和佛印的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他們的故事源自一則傳說。相傳,蘇東坡前世曾是一名僧人,名叫五戒和尚。因犯了色戒,羞憤坐化,了結性命。而佛印當年剛好是蘇東坡的師兄,叫明悟。他預料想到了蘇東坡這一世可能會謗僧佛,果不其然,于是他也跟著坐化,緊追五戒和尚投胎去了。
到了這一輩,佛印便時常陪在蘇東坡身邊,每當蘇東坡耍嘴皮子的時候,佛印就毫不留情地懟回去,可謂是煞費苦心。無論傳說是真或假,蘇東坡和佛印留下的詩文,卻一代代相傳。
在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前,蘇軾還未曾是“蘇東坡”,與佛印也是保持著“筆友”的關系。在蘇軾第一次跟佛印見面前,他還特意寫信告知佛?。骸拔襾碚夷愕臅r候,你乖乖呆在家里等我就好。可千萬別跑過來接我!要像趙州和尚接待趙王那樣!”因為蘇軾深知趙州和尚待客之道的典故,趙州和尚即是趙州從惗禪師,是當時禪宗史上一位響當當的大人物。他的待客之道有分三等:“第一等人來時,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第二等人來時,下床到客堂里用禮儀接待他;第三等人來時,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迎接。”
結果蘇軾一下船便看到岸上笑瞇瞇的佛印,生氣到直跺腳:“誰讓你來接我的!不讓你來,偏要來!”只見佛印安撫道:“不要在這些形式啦!這廣闊的大地不就是一張床嘛?我來跟不來又有什么區別?”正所謂是: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三門見趙王,怎似金山無量相,大千都是一禪床。
到了黃州之后,蘇軾生活環境很差,不僅要自力更生,住所還比較簡陋。因為官職不高,所以待遇也比較差。當地的太守看不過眼,便給蘇軾重新分了一所房子,除了風景好之外,還是得自己動手種地。面對這樣的生活,蘇軾沒有消極下去,反而很樂觀。把新的房子命為臨皋亭,營建“東坡雪堂”,自號“東坡居士”。閑暇之時便寫寫詩文,如果覺得悶了,便寫信給佛印。有一天蘇東坡在家里突然靈光閃現,以為自己悟道了佛法真諦,便匆忙寫一首偈子給佛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寄出后蘇東坡滿懷期待地等佛印的回信,結果卻得到佛印兩字“放屁!”的回應。氣得蘇東坡立馬前往金山寺找佛印討個說法,可佛印還是笑呵呵地站在河邊嘲笑他:“好個八風吹不動,怎么一屁過江來?”
后來蘇東坡繼續被貶到惠州時,超級苦悶地寫信給佛?。骸叭旯γ毁F,轉盼成空?!倍鹩〉ɑ貜偷溃翰蝗纭耙还P勾斷”“尋取自家本來面目”。有人曾說,蘇軾之所以能成為東坡,他的轉折點在于黃州。而能夠讓蘇東坡化繭成蝶成為一代文豪的,也正是時刻“點化”他的佛印,和他們之間的友情。
如今,中秋在我們這個時代倒缺乏了一些節日的味道。在每個人都推崇“儀式感”的日子里,我們似乎都沉浸在群發祝福、互相送禮、發過節紅包、盤算著如何在當天發一個高逼格的朋友圈,卻忘了中秋節真正的意義。
小牧覺得,我們不妨放下手機,放下忙碌,跟家人、朋友團聚一起,泡上一壺好茶、吃著月餅、享受這難得相聚的好時光。想必,蘇東坡獨身一人在外賞月時,也是這么想的。
最后,小牧僅代表牧心印社祝各位書友中秋節快樂!愿月長圓、花長好、人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