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在我們社會生活中十分常見:股票投資者更傾向于效仿他人,過多地關注股票價格,買漲賣跌,卻忽略企業真實價值,最終難以獲得理想的收益;農民經常在年初紛紛種植上一年收益較好的農作物,年底卻因供求失衡而苦于沒有銷路;消費者往往會依據其他人的評價購買某商品,結果卻發現并不適合自己等等。
對于“羊群效應”,我們要辯證看待。一方面,要認識到,“羊群效應”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那些善于模仿并懂得在群體中妥協的物種,會更加團結,因而其生存繁衍的幾率得以大大地提高。從這個角度來講,“羊群效應”有利于提升群體競爭力。但是,另一方面,群體的從眾心理又時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失去理性的判斷則很有可能會導致最終決策的失敗,而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羊群效應”為審計人員提供了重要啟示,我們要積極應對。
一、依托“羊群效應”促進審計隊伍團結協同
審計隊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才能有效地行使其“免疫系統”的職能。因此,審計人員要善于依托“羊群效應”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升審計隊伍整體水平,促進審計隊伍的團結協同。審計機關要倡導優良的工作作風,借助“羊群效應”形成清風正氣,增強審計人員的歸屬感,提高審計隊伍的凝聚力。單位骨干要起到帶頭示范作用,作為被隊伍“模仿”的優秀對象,將一些成功的審計經驗、經典的審計案例在全單位推廣,提高全體審計人員的工作能力、業務水平。審計新人應努力適應新集體,積極地向領導、同事學習審計業務,盡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審計人員。全體審計人員要在署黨組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地圍繞工作計劃目標,加強協同配合,認真完成審計任務。即便在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分歧,也應從大局角度出發,適當地作出讓步。
二、警惕“羊群效應”誘發審計人員思維固化
本文開頭所提及的實驗中,后面的羊躍過“障礙”的行為,反映出它們已經形成了“需要跳躍”的思維定式,而這種固化思維是我們審計人員要高度警惕的。在信息化時代,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審計工作也迎來了新的挑戰。這就意味著,一些傳統的審計手段與技術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的工作要求,反復地模仿沿用不僅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反而可能會限制審計人員思路的拓展,阻礙審計工作取得新突破。因此,審計人員應避免生搬硬套傳統的審計技術方法,努力沖出思維定勢的束縛,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結合具體審計工作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探索出更具有針對性、更高效、更便捷的技術方法,從而更加順利地開展審計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計算機審計為審計隊伍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從企業審計中ERP環境下審計實務技能的探索,到保障性住房審計中多部門數據比對分析,再到審計校驗工具的開發,這些從無到有的突破,在提高隊伍審計效率的同時,也為大數據時代審計人員的探索創新之路指明了方向。
三、避免“羊群效應”影響審計取證真實準確
從眾心理的盲目性根源于信息不對稱。信息的匱乏以及信息的不確定性會增加個體獨立決策的風險,而獲取真實信息的成本往往又會很高。在這種情況下,群體中的個體很可能會選擇一種便捷的方式——信賴他人——來降低決策風險,這就會造成從眾的盲目性。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需要與被審計單位充分溝通來獲取信息、進行取證。審計人員身處被審計單位,屬于“少數派”,由于對該單位的具體情況一時無法完全了解,在聽取對方工作人員針對某個問題的解釋時,證據采納時就可能會出現偏失風險。這可能導致審計人員錯過非常重要的審計線索,影響審計效率與審計質量。因此,審計人員在現場取證時應注意避免“羊群效應”的影響,堅定立場,理清思路,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取證。對被審計單位作出的解釋要持審慎態度,運用科學方法作出理性的判斷,并要求被審計單位提供有力的書面等證據來支持其口頭解釋,確保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另外,在取證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盡可能多的獲取相關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這也是尤為重要的。
客觀地講,“羊群效應”作為在生物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我們無法簡單地用“好”和“壞”、“優”和“劣”來對其進行評價。而在每一個具體的“羊群效應”現象中,個體的模仿行為及其所作出的妥協是否是基于理性的判斷,群體所趨同一致的方向是否是進步的,則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作為審計人員,我們既要善于依托“羊群效應”促進審計隊伍協同進步,提升審計隊伍整體水平,又要避免“羊群效應”阻礙審計技術的探索創新、影響審計取證的科學準確,從而不斷提高審計效率與審計質量。
陳志昂(審計署重慶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