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宗親薈 2017-10-30
家譜概念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等,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起源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后,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于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后,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于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一份完整的家譜包括
姓氏起源、姓氏圖騰、祠堂、家譜、年譜、譜續、譜例、恩榮錄、功德錄、字輩排行、契約文約、五服圖、家族名人像、故居村莊圖、先祖像贊、風俗禮儀、余慶錄、墳塋、名跡、家規家訓、人物志、墓志銘、世系圖等組成。
家譜樣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系。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采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系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系,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系。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
任姓薛國始祖——奚仲
修譜的過程
一、制定修譜計劃
1.選擇家譜樣式
2.修譜時間預估
3.修譜所需經費
4.確定入譜宗族
二、組織章程
組織委員、修譜大綱、責任分配、發凡起例。
三、資料分析
前修舊譜、族譜、族譜研究資料、研究與過濾資料、請教族譜專家。
四、尋找史料
家譜文獻、世系資料、出生、過世登記證、戶籍、除戶登記資料、神龕祖先牌位、家廟晉主名冊、祭祀公業章程、名冊,墓碑文字、墳葬座落方位,訃文、疏文、功德薄,長輩口述記錄,家傳、年譜、紀念集,老照片、錄音、錄影資料,古文書、契約、證書,正史、方志,人名錄、同學錄,舊報紙、電話薄。
五、確定家譜內容
組織內容大綱、制作世圖表、填寫行實履歷、撰寫名人家傳、考訂姓氏淵源、記錄遷徙過程、著錄文藝著作、附錄照片圖版、其它次要內容。
六、家譜審定
由族譜專家對所編家譜進行審核、修訂、完稿。
七、印刷出版:
對所修訂的家譜選擇好樣式之后印刷出版。
八、領譜典藏:
辦宗親祭祀活動,由族人領取族譜
修譜的意義
修譜可以彌補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內容,通過家族、家規、凝聚力來解決很多問題,可以發揚傳統尊宗敬族的傳統倫理美德,給后代子孫提供血緣尋根的線索。
尋根是為了修譜,而修譜是為了流傳,因此除了印刷的傳統紙本族譜外,家譜數字化,建立電子家譜可以節約紙本印刷成本,方便資料傳輸與分享,資料內容增修易行,復制備份增加資料保存安全性 。
家譜家訓
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等。
簡言之,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家譜中較為常見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里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家譜堂號
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志。任姓堂號有:“樂安堂”、“水薤堂”、“玉知堂”、“敘倫堂”、“吏部堂”等。堂號名稱一般取自于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一般來說,堂號多取自于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郡號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諸侯國名,地方府、州、縣名。隨著姓氏家族的發展壯大,就出現了以各姓氏名門望族發祥地的郡名作為郡號的由來。
歷代譜詔
明太祖鄉譜詔
朕承天底定,撫輯承民,宵肝站兢恐難保,又咨爾意兆,各具天良,務立矩,度之防快,睹維新之命,溯芳規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賢,敦厚本原,懋昭上理,雖扎樂俟諸世以而孝弟木,諸人心茍能自克振拔,則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奮心,亦何不古,率土欽哉,毋負騰意。
【譯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撫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難保永久。又問過別人的意見,認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務必要訂立規矩,引度他們,要防止急噪圖快,看來要完成維護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從我們祖先父輩那里尋找治國之道,實行前輩的德賢,忠誠于本源,勸懇地講明道理。雖有歷代禮樂法規,等待人們世代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但人多心雜,不能人人都自覺克制自己,振作起來,怎么辦?要使不淳厚的人從此發憤圖強,為什么不用過的祖訓教育他們,成為全國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負我的意愿。
宋寧宗修譜圣諭
朕聞唐人重姓氏,而譜牒具,后世文儒貴戚之家浸以論湮而難考,然自犁鋤之卿相,降為錄率之世家,視其子孫,自立和如耳,誠能自立雖微而浸著,不能自立雖著而微,人家子孫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幾于厥祖也。此朕之所以改望于天下者。
清順治鄉譜詔
敦孝弟以重人論,篤宗族以昭雍睦,訓子弟以禁非為,明禮儀厚風俗。
【譯文】:修譜的目的是:敦促人們孝順父母,愛護兄弟,以重視搞好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系,忠實的對待宗族,以顯示內部的和睦,教訓孩子的年輕人,禁止他們為非作歹,明白禮貌和謙讓,以養成濃厚的良好習慣。
【清康熙圣諭十六條】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照雍睦。
和鄉黨以息爭訟,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
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
懲慝逃已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
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警岔以重身命。
【清順治規定六訓】
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祖孫;各安生理,無詐非為。
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家譜)之一,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后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家譜。中國人從古到今對家譜都尤為重視。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于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并論。
修家譜,有5個重要的意義
1、尋根留本。古人云:“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是從哪里來的,長輩叫什么。
2、清緣備查。古人云:“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系的標志,人獸之別,就在于人們對于有血緣關系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族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3、增知育人。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幾十年來由于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導致現在有很多后人缺乏家族觀念和宗族意識,不關心也不過問本家族的發展歷史。
4、血肉聯情。俗話說:“親不親,故鄉情”,“多個朋友多條路”在大流通的社會中,在國際一體化世代里,人們不可能禁錮封閉。要走出家門,還要走出國門,這是今后子代裔孫必行之路,通過聯宗族譜,本族同一血脈的宗族同胞更進一步加深了解和往來。
5、承前啟后。這里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祖先,二是下對后代,先人千心萬苦創業,育人,為本家族為社會創下了豐功偉績,不能從我們這一代或下一代丟掉,必須通過修譜,為祖先豎碑立傳,把他們的育人和創業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是我們這一代或后一代人神圣的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家譜究竟有什么魅力,
能夠讓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對其視若珍寶?
這是因為,
“一個中國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
不管他漂泊多遠,編入宗譜,列入門墻,
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蔭之下,
總是他最大的心愿。
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
使這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認同感。”
古代名人論家譜
族有譜牒,則人知其所出,知其所出則尊其祖,尊其祖則愛其身,愛其身則修身慎行,自不容以不謹!故非從昭姓氏、敘昭穆、明親疏、辨異同入手不可也!
——北宋·歐陽修(北宋進士,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記實事,譜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則家派無得混哉。若不修譜,恐后分遷,如侄不識叔,兄不知弟,往往相會,遇若途人。故珍珍斯譜,以永其傳。
——南宋·文天祥(狀元、宰相,民族英雄)
社會精英論家譜
欲考族制社團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注定的歲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兩性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滅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了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指出)
族譜是承上啟下的家庭歷史,對家史的注重與關懷,是愛祖國、愛人民的起點。
——冰心(中國著名女作家)
一個依賴過去的人的共同體是沒有前途的,同樣一個健忘祖先的人的共同體也是沒有但愿的。
——李政道(今世著名的美籍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
治中國歷史而不注重姓氏的研究,是根本不行的。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
請熱心家族事務的家人們踴躍提供:各地任氏家族經濟文化活動、家祠建設、家譜修編等介紹和照片的相關家族信息,屆時在本微信公眾號上刊發,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為發展任氏經濟、弘揚任氏文化做出貢獻!早日實現“任氏夢”!共圓我們的“中國夢”!謝謝親愛的家人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