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于健康的定義包括三個層面:生理、心理及社會關系。唯有這三個層面都達到平衡狀態,才能夠達到“健康”的標準。其實,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是否有病痛的問題,心理上的健康問題更為重要。
我在就讀醫學院時開始探索疾病與人類心靈之間的關系,陸續接觸了不少有關身心靈研究的資料。我深深認識到,若醫生只救助病人的肉體,而不能從心靈的根源解除其痛苦,就并不算真正的療愈。
還在當實習醫生的時候,我曾急救過一位被厚鋼板撞擊腹部的男人,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剖開他的胸腔后,我必須用整只手探入其中按摩他的心臟,才能挽回其性命。這次急救病人的經驗極大地震撼了我,促使我進一步思索生命的存在與價值、本質與意義。
人類身體上的病痛,往往都是心靈痛苦的呈現。若只是把人體器官當作機器中的零件一樣,以為借助現代醫療儀器或高科技,以舊換新后就能解決健康問題,那就不過是表相層次的治病。其實再好的換心手術也救不回一個無心活下去的人。因為人體并非單純的機器,而是與心靈互動的智慧體。治療任何疾病時,如果不去覺察、了解內在情緒在心理層次發生的變化,只一味從物質性角度思考,治療就會出現很大的盲點。
回顧人類的疾病史,我們發現如今的疾病類型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們很少因為營養不良或病毒傳染而患病,卻被高血壓、痛風、糖尿病、癌癥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困擾。根據“能量形成物質”的理論,心是主導能量變化的關鍵角色,那肉體就是心靈的一種呈現。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從完全不同的思考點出發,去了解身心一體的觀點,亦即身就是心,心就是身,兩者的關系密不可分。
事實上,身體承載了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經歷,也體驗過所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所以身體上的病變常常伴隨著或明顯或幽微難察的心理變化。人在生病前,內心其實已發出警訊,若依循傳統以藥物治療為基礎的醫療觀,充其量是沿用過去那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模式,只能暫時緩解病人肉體的痛苦,但卻無法真正探本溯源地找出癥結所在。
我發現,許多癌癥患者在被檢查出病癥前,便已出現所謂的“前驅癥狀”。這不是指醫療診斷手冊上提到的體重無端驟減之類的生理征兆,而是病人心理上出現的煩躁或沮喪等現象。
新時代理論認為,真正讓人的生理機能開始退化的,是陳舊的思考方式、社會習俗與僵化的年齡觀,還有人們頑固的執念。所以在現代醫學遭遇極大瓶頸的今天,結合身心治療來幫助人類找回健康的新時代醫療觀念,必然是未來醫療研究的新趨勢。它將幫助人們認識自我、調節情緒,堅定生活信念、以全新思維煥發生命活力。
轉載自圖書:
《心靈拐點》作者:許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