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outiao.com/a6730121355628380675/
來源:新民晚報
本報訊 (記者 陸梓華)秋季開學,上海高一年級的語文、歷史和思想政治三科,將全部采用全國統編教材。從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傳出信息,首批參與使用新教材的,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遼寧等6個省市。
其中,語文教材的每一次改動,最為引發學生和家長關注。本市已有部分一線教師“先睹”了這套教材,并表示,這套教材給出的一個明顯信號是——語文不再只是“掰開了揉碎了”的字詞句學習,學好語文,跳出課本多讀書,多行走,格外重要。
魯迅文章共5篇
袁隆平、鐘揚入教材
據悉,本套語文教材由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擔任總主編。教育部介紹,三科教材編寫過程中,都強調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勞動教育。根據這三大要求,新編的語文教材精選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篇,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和體裁的覆蓋面,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魏晉辭賦到唐宋明清古文,從文言小說到白話小說,均有呈現。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占全部課文數(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與此同時,語文教材也選取反映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的作品,包含毛澤東文章5篇(首),魯迅文章5篇。為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偉大、勞動崇高、勞動美麗的觀念,語文教材在必修上冊以“勞動光榮”為主題專設一個單元,選取謳歌勞動人民、勞動模范、勞動精神的課文,引導學生了解和繼承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記者看到,在高一第一學期,課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以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為主角,與之相伴的課文則為《“探路者”鐘揚》。
實踐活動課外閱讀
首次設立單獨單元
在高一第一學期,學生要“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完成“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參與“家鄉文化建設”。本市一位高一年級資深語文教師覺得,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通過“學習活動”的方式帶來不一樣的語文學習體驗,令人眼前一亮。第五單元整本書閱讀則要求學生閱讀費孝通著作《鄉土中國》。在這位老師看來,雖然語文實踐活動和課外閱讀以前也有,但是單獨編列成一個單元,尚屬首次,“讓語文課堂更加靈動了”。
多名一線語文教師坦言,新教材對語文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大挑戰。很明顯的一個信號是,對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滿足于一篇一篇地講?!币酝慕滩闹?除了古詩詞,每一課通常只有一篇課文;而新教材中,每一課可能對應相關好幾篇文章,這幾篇文章則在寫作主題、手法上都有內在聯系。例如,高一第一學期第14課為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10課為荀子的《勸學》和韓愈的《師說》,這也提醒老師和學生打開視野,走出課本,擴大閱讀量,感受文字和文化的魅力。
一名語文老師分析,2018年初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高中語文學習分為“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寫作”“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外國經典作家作品研習”等18個學習任務群,以人文主題為線索組織單元,以學習任務群為驅動,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值得提醒的是,在新教材中,每個單元由“單元導語、課文及注釋、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幾部分組成。其中,“單元導語”用一頁的篇幅介紹了本單元的“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這是以往僅僅在教師用書上才會涉及的內容,如今成為了教材的一部分。因此,在開啟每一單元學習前,每名學生都應該仔細讀一讀,為自己做好學習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