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們!有樂受時,應舍棄貪隨眠;苦受時,應舍棄瞋隨眠;舍受時,應舍棄無明隨眠。
若比丘于樂受舍棄貪隨眠;于苦受,舍棄瞋隨眠;于舍受,舍棄無明隨眠。如是比丘可稱之為解脫于不善隨眠,為有正見之人。他已斷除渴愛,切斷有結,由于徹底洞悉我慢,而止息苦。
若人有樂受,不知受本質,而傾向于貪,則不得解脫。
若人有苦受,不知受本質,而傾向于瞋,則不得解脫。
智慧之佛說,平靜之舍受,若執取于彼,不得出苦輪。
但有比丘僧,精勤不忘失,修念與正知,通達一切受。
如是勤修習,于此最后生,解脫諸漏染,圓熟于智慧。
堅固佛法門,身壞命終時,超彼等一切,計度與概念。
在三「隨眠」(anusaya)中,我們看到不同名目的三不善根,這些隨眠是煩惱,因為它們不斷地出現,已變成對激起貪、瞋、癡等境界的習慣反應,因而一再地顯現,也可將之稱為心的內在習性。它們潛伏于意識流中,一旦有外在的刺激,隨時準備生起,顯現為不善的身、語、意。
由于已成為隨眠,此三不善根具備最能系縛心的能力,甚至戒與定也不能戰勝它,充其量只能檢視隨眠所外顯的形式。要根除深層的隨眠,需要得到以戒和定為助力的「觀慧」(vipassanA-paJJA),能完全根除此三者的觀慧,必須達到解脫道的最后兩階段——不還與阿羅漢才行。
不還者完全滅除瞋隨眠——瞋根;而貪隨眠——貪根,則是滅除了對五欲樂的貪求。
阿羅漢則根除剩余的貪隨眠——色與無色有的貪,與一切的無明隨眠——癡根。
身、語的戒行雖不能究竟滅除隨眠,但有助于減少新的不善隨眠產生;禪定則有助于控制這些隨眠的心理根源,至少有暫時的效果;低于圣道與圣果層次的觀慧,則是邁向解脫的智慧逐漸成熟的基礎。
對于削弱和去除隨眠尤其有效的內觀修習,是四念處中的受隨觀 (vedanAnupassanA)。使隨眠產生并增長的,正是對「受」不自主的反應。
根據佛教的心理學,人因被動所經歷的感官體驗,在道德上是「無記」的,它們是業的果,非業的創造者。響應被動的感官接觸后所產生的感受,決定了主動響應的意識狀態是善或不善。在受隨觀時,我們清楚地了解到樂受并不等同于貪,無須被貪所跟隨;苦受也不等同于瞋,無須被瞋所跟隨;舍受不等同于無明、愚癡的念頭,無須被它們跟隨。
在這樣的練習中,禪修者學習停留在純粹體驗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上,如此做時,他在受緣愛(vedanApaccayA taNhA)上,開啟切斷緣起煉的關鍵點。修行者將明白地體驗到受與愛的因果順序不再是必然的,也能體會佛陀鼓勵的話語是真實不虛的:「人可以斷除不善!若不可能做到,我不會要求你們去做。」
每日一讀
親近師父
-------------------------------------------
歡迎分享
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內觀禪修
點擊右上角按鈕
分享給自己的好友或朋友圈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愿眾生依“四念處”安住
觀身不凈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愿一切眾生快樂安詳
愿一切眾生快樂安詳
愿一切眾生快樂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