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田勘
秋高氣爽,正是作物收成的好季節。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東樊各莊村附近的農田中,60畝旱稻剛剛收獲完畢。今年春季,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作峰和這里的合作社一起嘗試種植旱稻,第一年種了10多個旱稻品種,希望在其中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
無獨有偶,被稱為“土豆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也在云南的瀾滄縣蒿枝壩村的山地,成功地研發了水稻旱地種植的新技術,指導當地農民種植旱稻,讓農民的口糧從粗糧換成了大米。不僅如此,全國各地都有種植旱稻的地區,說明旱稻已經成為另一個解決糧食安全的路徑,同時也是科研能獲得成果的富礦之一。
旱稻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約1500年前成書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旱稻種植的技術。旱稻也稱陸稻,是可以在旱地種植的水稻。但是,旱稻并非不要水,而是需要土地有一定水分,在沒有灌溉條件的地方,種植的一個條件是降水相對豐沛。不過,這已經比水稻全程都要泡在水中生長更節水,也有更多適宜的栽種土地面積。
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繁出現,水稻種植的土地面積和用水受到威脅。如果改種旱稻,則可以更多地利用原有的水稻稻田以及現有的旱地,讓水稻栽種面積大幅擴大,以滿足人們生存的第一需求。
現有情況表明,種植旱稻的多種技術力量已經具備。在朱有勇院士指導的云南的瀾滄縣蒿枝壩村的山地中,旱稻種植有兩個創新:一是選育了一系列新品種,在旱地條件下也能讓旱稻分蘗,一根秧苗變成一棵稻株;二是成功進行旱地除草,旱地的雜草比水田多,研究團隊根據雜草的生長規律,創建了雜草萌芽期的封草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
朱作峰團隊則是在平谷區峪口鎮東樊各莊村農場試種60畝左右的旱稻,有10多個品種,在第一年種植中主要選出一些適合本地環境的品種。而且,該團隊還進行了旱稻與其他作物的套種,例如與豌豆套種,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和時間,也能提升旱稻的營養和產量。
但是,糧食產品要得到消費者的肯定,首先要口感好,其次才談得上營養和產量等。當今迅猛發展的分子生物技術為培育和改造旱稻良種提供了利器。如果能把水稻香米中的這類基因轉移到旱稻,就可以解決其口感問題,從而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同時,要提高旱稻的產量,還可以通過育種、種植、保育和施肥等技術來改進。
當質量和產量的問題都解決后,旱稻的優勢就更為明顯了。首先是旱稻比水稻易于種植。如果用機器直播旱稻,就可以節省不少成本和人工,在更多地區和缺少勞動力、不宜采用機械化的地方(如山地)推廣。另一個優勢是,旱稻基本不用水,既能節約用水,也減少甲烷排放。
現在,已經有研究團隊培育了更好的新旱稻品種,如碳氫旱稻。碳氫旱稻的特點是抗旱、高產、抗倒伏、抗病害、高營養、適種區域廣。因此,改造和培育旱稻品種是可行的。未來,利用科技改良旱稻品種,就可以讓旱稻成為與水稻媲美的糧食,也是一條應對糧食安全的重要路徑。(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