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之聲評論員:楊春陽
“杠桿”,是經濟生活中的債務;杠桿率就是債務率。有經濟活動就有債務,就有杠桿。杠桿的提升,伴隨著風險的提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
在當前經濟生活領域,個人、家庭和機構借債炒股、貸款炒房;過剩產能行業長期大規模占用銀行資金難以償還;地方政府為拉動GDP盲目舉債搞建設;資本市場和虛擬經濟的監管缺失,都會拉升杠桿。我們經濟生活中的杠桿率,到底有多高?根據不完全的數據,到2015年末,政府部門債務占GDP比重為56.5%,居民部門為39.9%,非金融企業部門為143.5%,金融部門為21.0%。全社會杠桿率為260.8%,實體經濟杠桿率為239.8%。借債就要還本付息。目前,國內外經濟深度調整、市場低迷等因素,增加了企業的負債,影響著企業的償付能力。不少產能過剩的行業,借新債還舊債。
降低實體企業的杠桿,是今年經濟領域重要而艱巨的目標。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談到對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學習體會時說:要實實在在降低企業杠桿率,否則像現在這樣,企業負債100多萬億,按照4%的利率計算,一年支付利息4萬億,相當于2015年全年的GDP增長總量。高杠桿擠壓著實體經濟和企業的融資能力、盈利能力,扼殺了企業的活力和創新動力。
如何有效解決杠桿問題,是個世界性難題。雖然在經濟實踐中,杠桿率的高低與風險程度,沒有絕對的標準。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杠桿率也不是特別高的。但高負債的實體企業、建立在購房者普遍高負債基礎上的房地產業、背負沉重債務包袱的地方政府這些現象,不斷積累下去,風險不可忽視。美國次貸危機是居民在房地產市場的高杠桿;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危機是企業和房地產高杠桿所致。這些發達國家到目前,杠桿并沒有降低,只是發生了轉移。
面對前車之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目的就是把高杠桿的風險控制住。同時,通過市場化和法制化的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的切實手段,以及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等措施,把實體企業的杠桿降下來。
審稿:蔡萬麟
排版:王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