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春節假期中,云南當之無愧地成為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而與人類一樣,動物們同樣對環境優越的云南有著獨特的偏愛。
這不,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彩鹮鳥為代表的一大批珍稀動物也紛紛來到云南“安家”。
彩鹮只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可由于曾連續多年未在我國觀測到,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一度宣布彩鹮在我國絕跡,它在中國的數量比它的近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還少。據介紹,彩鹮種群主要分布于歐洲南部、非洲、美洲中部。沼澤等棲息地的減少和環境污染是彩鹮一度在我國絕跡的主要原因。
而最近,這些美麗的精靈卻出現在了昆明滇池晉寧濕地。
“彩鹮鳥曾被認為在中國絕跡了,但是近幾年在云南的東川、蒙自,還有這次在滇池邊都拍攝到它們的身影,說明環境的確有所改善。”李繼明是此次在滇池晉寧濕地拍攝到彩鹮鳥照片的攝影師,作為云南野鳥會的會員,他已經在滇池拍攝野生鳥類近7年時間,也見證了滇池生態的逐漸好轉。“現在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越冬遷徙到此,這樣的情形在水體嚴重污染的時候是不可能出現的。”
黑鸛是一種大型遷徙涉禽,是世界瀕危鳥類之一,曾經分布較廣、較為常見,但近年來隨著森林砍伐、沼澤濕地被開墾、環境污染以及非法狩獵,黑鸛種群數量在全球范圍內都明顯減少,繁殖分布急劇縮小,甚至在許多國家已絕跡。目前,全世界僅存2000只左右,我國為1000只左右,已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珍稀程度不亞于大熊貓,有“鳥中大熊貓”之稱。
2017年1月6日至8日,云南省濕地管理辦公室對大理賓川上滄海濕地進行了云南省第三批重要濕地認證前的水鳥調查,首次發現湖邊水草地上有4只世界瀕危鳥類黑鸛。
云貓又叫石貓、石斑貓、草豹、小云豹、小云貓、豹皮。從外型上來看,有一些和云豹與雪豹相同的特征,像是這兩個物種的中間型。最顯著特征是大理石斑紋的皮毛,云貓的體型決定了它身上的斑塊不像云豹那樣大。
云貓行蹤隱秘、數量稀少,科學界至今未對其進行專門研究。云貓已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瀕危程度為極危。
2014年10月7日、11月11日,架設在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沖管理分局大塘管理站的一臺紅外相機兩次拍到照片中的貓科動物,經多位專家鑒定為云貓。據悉,這是云貓在云南省的首批野外影像資料,也是繼1984年12月至今的30余年后,云貓重現云南。
2015年12月和2017年初,云貓再次進入了拍攝畫面。也許是已經習慣于當“模特”,最新上鏡的這只小家伙在鏡頭前不斷賣萌,甚至在撅起了屁股。
鉗嘴鸛,又名亞洲嘴鸛、亞洲開嘴鸛。是一種生活在東南亞熱帶地區的鳥類,在沼澤地和沿海灘涂覓食軟體動物。2006年10月3日在中國云南大理洱源西湖紀錄,為中國首次紀錄,屬瀕危物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2016年4月,100多只鉗嘴鸛來到了玉溪市峨山縣古城山附近的茨菰田中覓食。這是峨山縣首次發現該珍稀瀕危鳥類。
褐漁鸮屬于大型鳥類,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極為罕見,目前僅在廣東、廣西、云南等地有少量發現。
1920年,一名英國人曾在蒙自壩區捕獲一只雌性褐漁鸮,此后再無褐漁鸮的官方記錄。
2016年2月,當地百姓在蒙自市草壩鎮一個農資倉庫發現一只未曾見過的大鳥。這只鳥羽毛蓬松凌亂,兩只金黃色的眼睛又大又亮,定定地看著人。經鳥類研究人員鑒定,這是一只成年褐漁鸮。
為了跟蹤研究褐漁鸮,科研人員給它裝上衛星定位器后放歸野外。
1989年,白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996年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97年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200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鳥類紅皮書,屬極危物種。
2013年初,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在大橋片區巡護監測中,發現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鶴。從外觀上看,它幾乎一身全白,在黑頸鶴中出現就像“鶴立雞群”,很容易就被認出來。這只白鶴的出現,不但為云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新紀錄,也是云南省鳥類新紀錄。
紫水雞除了尾下覆羽為白色,通體幾乎均為藍色和紫色,有人譽之為'世界最美麗的水鳥'。紫水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鳥類紅色名錄,科學界一度以為在我國已經滅絕,但近年來在云南、湖北、海南等地發現了紫水雞蹤跡。
2010年12月,科研人員近日在云南省鶴慶縣草海濕地觀察到200多只國內罕見的珍稀物種紫水雞,并估算草海濕地范圍內的紫水雞種群數量在500只以上,據查證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紫水雞種群。
云豹體側有云形暗灰色斑紋,宛如云朵,所以被稱為“云豹”。有資料顯示,分布于臺灣境內的云豹早在1972年就滅絕了。云南境內也有許多年未見云豹的蹤影。
2008年,在云南馱娘江自然保護區內的一次科學考察發現,在該保護區內有21種列入國內外珍稀頻危獸類,這其中就有云豹。
2016年12月,科研人員從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取回紅外觸發相機查看影像資料時,又發現了林麝、雉雞、黃喉貂、豪豬等4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活體。
2008年以前,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很難發現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林麝。近年來,其種群逐步開始恢復,個體數量已經有所增長。此外,雉雞、黃喉貂、豪豬種群在壯大,個體明顯增多。這些新發現,對研究轎子山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表明了保護區多年來在開展保護宣傳、減少保護區內人為干擾、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016年4月,在對西雙版納勐臘縣東北部開展的一項野生動物資源聯合調查中,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小鼷鹿、大靈貓、亞洲金貓、豺等一批珍稀瀕危物種,并獲得大量珍貴科研數據及影像資料。
本次調查記錄的大靈貓活體影像
本次調查記錄的小鼷鹿影像
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科學總監、北京師范大學馮利民博士也是項目成員之一,據他介紹,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境內的大靈貓分布急劇減少,絕大部分地區的種群已經消失。甚至在過去數十年間,野外未發現大靈貓在中國境內存活的直接證據。直至近兩年,僅在西藏墨脫地區陸續發現少量大靈貓存活的證據。
本次調查記錄的豺活體影像
本次調查記錄的亞洲黑熊影像
此次被發現的小鼷鹿是中國境內最小的鹿科動物,它保留著很多鹿類原始特征。此前的研究和調查認為,在中國境內,小鼷鹿僅出現在勐臘縣中部的以南區域,棲息于勐臘縣的南臘河沿岸低海拔區域的狹小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