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藝術家Lisa Roet的最新作品《Skywalker 星星的崛起》展示在北京瑜舍酒店的露臺之上。這只巨型銀色長臂猿駐足在北京太古里的上空,呼喚著世界的愛與和平。30年來,Lisa Roet從未停歇野生動物保護的藝術創作之路,被譽為“澳大利亞50名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之一。
猿猴的藝術代言人
在國際動物園與猿猴同吃同住,在婆羅洲的偏遠森林對猿猴進行默默觀察,回到工作室再將這些研究成果借由雕塑、繪畫等形式表達出來,這都是澳大利亞藝術家Lisa Roet的創作日常。30年間,她相伴于這些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身旁,為它們進行著藝術的發聲。
2017年初,Lisa得知中國云南省發現了新的長臂猿亞種,決定再次為瀕危野生動物代言。她創作的《Skywalker 星星的崛起》充氣雕塑作品懸掛于北京瑜舍酒店的露臺之上,傳遞著野生動物保護的全球性話題,成為了太古里獨樹一幟的風景。
芭莎:本次創作過程中最有意思的體驗是什么?
Lisa Roet:我的作品是一只公長臂猿在屋頂呼喚伴侶的情景,同時配有聲音音軌可以讓它發出聲音。長臂猿是除人類外,唯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靈長類動物,它們的專情與長情為我的研究增添了很多樂趣,整個創作過程就像跟它談戀愛一樣。
芭莎: 希望公眾如何理解這部作品?
Lisa Roet:我希望《Skywalker 星星的崛起》能被視作一件藝術品。這是我過去10年一直堅持的概念藝術項目的一部分,也是我目前所研究的視覺藝術實踐的一部分。
而這不是Lisa第一次在中國為野生動物進行代言。2016年國際設計周上,Lisa就為提倡環境保護意識創作了《金猴計劃》雕塑作品,在那年北京的夜空中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芭莎:《Skywalker 星星的崛起》相比2016年的《金猴計劃》有了哪些突破和創新之處?
Lisa Roet:《金猴計劃》涉及一切有關“猴子”的方面,包括環境問題,也是為了紀念中國的猴年。今年,我們著重關注有關發現和保護新靈長類動物的問題,特別是2017年天行長臂猿被發現后所帶來的的當代影響。
芭莎: 借由這兩件作品向公眾傳達什么?
Lisa Roet:在進行課題研究時,對于環境問題的思考逐漸融入我的創作中。我希望可以使人們意識到,世界各地動植物正在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很可能我們的下一代以及我們孩子的下一代,將無法像我們現在一樣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Lisa Roet《金猴計劃》,2016年
與猿猴的不解之緣
一次偶然翻閱國家地理雜志的過程中,十歲的Lisa看到人們用手語教猿猴說話的故事,被深深吸引其中。就是這一次的不經意,讓Lisa對猿、猴以及人類的起源萌生了濃厚的興趣。
后來Lisa在英國圣公會上學,學校里多元的宗教信仰讓她明白,不同的物體、場合、動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含義。Lisa被美術老師鼓勵去學藝術,從此踏上了藝術創作的道路。
Lisa Roet《Primate Hands#5》,Charcoal & Conte on Silk Paper,200×150cm,2007年
從藝術學校畢業后,Lisa就住在了柏林,思考她下一步的打算。那時恰逢柏林墻倒塌,她目睹了社會的諸多變化,覺得如果用猿類作為對象,來研究人類行為的變化應該會很有意義,就與猿猴的緣分一直延續至今。
芭莎:原因讓你多年來一直堅持著猿猴相關的創作?
Lisa Roet:在一定象征意義上,世界發生變化時,猿和猴與這些變化一直保持著相關性。諸如基因組和DNA、全球變暖和森林砍伐等科學發現,都涉及猿類的研究。我一直很感興趣如何通過流行文化來看待這些動物的“他者”形象,比如《金剛》《猩球崛起》等等,我會一直研究下去。
芭莎:有沒有考慮過除了猿猴,其它野生動物種類的創作?
Lisa Roet:我為所有的動物著迷,只是我發現猿和猴的形象與我探索的藝術理念最為符合,我永遠不會停止探索的步伐。過去,我更廣泛地看待自然,并用其它動物來表達我的想法;而現在,我有很多項目和想法需要借助猿和猴的形象來完成,我認為這是我未來研究的方向。
Lisa Roet《Ape and the Bunnyman Part 1》, Cibachrone print,60×80cm,1998年
Lisa Roet《Apeman 1, 2, 3》,裝置,2004年
除了雕塑、繪畫、裝置等創作形式,Lisa還將她的創作領域延伸至首飾設計。多年前,Lisa有幸獲得了一件猩猩身上皮膚紋理的拓本,那是阿爾弗雷德·華萊士(Alfred Wallace)和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為進化論收集證據的途中獲得的,那時她決定將這種皮膚紋理、手部和手指的拓片變成首飾,讓人們的身體作為展示的環境與這些首飾進行互動。
Lisa Roet部分首飾設計
芭莎:如何看待通過首飾的形式去表達關于猿猴的藝術?
Lisa Roet:事實上,這更像是一個時刻進行的表演秀。人們戴著一只手鐲四處走動,說不定這只手鐲就是由我們至親的動物皮膚紋理制成的。這些作品就是想讓人關注什么是“他者”,是另一個種群還是另一種動物?我們是否應該與它們攜手并肩等問題。
芭莎:科學和藝術在你的作品中有著怎樣的融合?
Lisa Roet:藝術家在盒子外思考,并且有這樣的自由。藝術家可以在與科學家互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發現科學的同時也保持作為藝術家的完整性。達·芬奇就試圖通過他的藝術來體現科學發現,這并不會降低他的藝術品質或剝奪他應得的尊重。科學家有時無法做到的新想法,藝術家可以做到。
Lisa Roet部分首飾設計
Lisa Roet部分首飾設計
藝術、自然、文化的共生
不同于政府頒布法律法規去保護自然生態,Lisa則希望通過藝術形態喚醒人們對于原始自然的保護意識。多年來,Lisa把自然界當成自己創作的沉思之地,帶動人們思考著關于藝術、自然以及文化間的相互聯系。
芭莎:如何看待藝術、自然與文化的關系?
Lisa Roet:我認為這三者可以共同發展,幾個世紀以來,它們一直緊密關聯。從幾千年前的第一幅洞穴壁畫到當代的一些畫作,大多數前沿藝術家都會把自然界作為其創作背景,它們之間是割舍不開的。
芭莎:希望通過藝術創作為自然和社會帶來什么?
Lisa Roet: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藝術家能夠將難以表達的世界具象化地描繪出來,并讓觀眾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像藝術家們只畫出了一幅美艷的花朵,但它被掛入屋中,受人稱贊,這朵花就實現了它的價值。
2010年,為紀念查爾斯·達爾文《物種起源》150周年,Lisa還擔任了紀錄片《猿女》的女主角,講述了這些瀕危野生動物們觸人心弦的故事。她也曾公開發表多篇專著,把動物們因環境變遷而遭受的不為人知的苦難講述出來。無論借由哪種媒介形式,Lisa的作品都在鼓勵著人們去思考藝術、文化與自然的密切關系。
Lisa Roet《Sneezing snub nose monkey》,Bronze with Silver Nitrate Petina,40×15×17cm,2012年
這些與人類DNA超過98%相似度的至親,與我們如此的相似,又是如此的不同。人類打擾著它們的居住環境,卻同時建造著自己的生活居所。或許人類只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漸漸遺忘了保護它們的意識,而在看到Lisa的作品之后,希望這些沉睡的意識可以被重新喚醒。
精彩回顧:
[編輯、采訪、文/孔慶博][圖片提供/Lisa Roet、北京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