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的胡志明博物館,找不到“CHINA”這個英文詞(無中文介紹)。沒有任何和中國關系的介紹,一張照片、一句話都沒有!
今年春天,從河內一路玩到胡志明。由于是完全自由行,又有精通漢語的朋友阿玉作陪,深入街巷市井,隨處游逛。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但還是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越南,一個與我原先想象不太一樣的越南,感觸頗多。
越南.胡志明市
從外觀來看,河內、胡志明市等地比我們的大城市差多了,中心地帶的沿街房屋大多十分陳舊,且七高八低,色彩各異,似乎很不美觀,街道比我們的骯臟,很少見掃馬路的環衛工人,在一些僻靜小路上摩托車沖紅燈的現象也并不鮮見。但越南人那種從容淡定和純樸守序的特質卻是許多中國人所不具備的。
在峴港時入住的酒店樓頂有游泳池和空中花園酒吧,當晚在酒吧小坐,點了一杯“MANGO SHAKE”(經過高速攪拌的芒果汁),人民幣18元,和賓館外路邊小店的價格差不多。第二天去峴港著名的巴拿山,纜車坐到山頂,特意關注了山上芒果汁的價格,竟然和山下的價格基本相同。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中國旅游景點內外的價格差距。越南人的質樸和淡定讓你隨處都可以感受得到。
在河內、峴港、芽莊、胡志明等城市,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大多是年輕人)坐在馬路邊喝著飲料聊天。胡志明市中心的藍山廣場,一到夜晚就成為年輕人和孩子的天堂,嬉戲打鬧,歡聲笑語,我想這些年輕人公司里怎么都不加班?怎么不去打個臨工增加點收入?怎么不去參加個培訓班考個什么證?孩子們怎么不在家復習功課?
從上到下你都可以感受得到越南人面對生活的隨遇而安,在金錢面前的淡定從容。他們生活并不富裕,卻沒有我們那樣的急迫和焦慮,活得自在悠閑,難道是因為今天越南的經濟發展還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準的原因?越南的經濟正在起飛,但愿今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不要變得跟他們那個北鄰大國那樣,在追求無止境的物質生活面前變得不再像今天這樣的淡定和從容。
西化程度正在加速
越南的西化首先表現在“飲食”上。胡志明市內到處可見咖啡館,其密度高于中國任何一座大城市,大則上下幾層幾開間店面,小則街角幾張桌椅,且似乎任何時候都生意興旺,周末或晚上往往是座無虛席。絕大部分食客為年輕人,這點跟中國相似,不同于歐洲,在咖啡店里悠閑品咂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越南本土連鎖品牌“HIGHLANDS COFFEE”開遍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成為越南的領導品牌,“星巴克”相形見絀。這一點應該跟越南是世界上第二大咖啡生產國也是第二大咖啡出口國有關。
HIGHLANDS COFFEE
和歐美日等國機場一樣,越南機場不供應熱水,這讓許多保溫杯不離身的中國大伯大媽們很不習慣。餐廳里提供的茶水或者啤酒、飲料等,如果你不特意告知,給你的必定是冰的。
越南菜食材和中國大同小異,中國菜場里的蔬菜大多能在越南的農貿市場里看到,畢竟在飲食文化方面和中國云南、廣西一帶同宗同源。但今天中越兩國在烹飪方法上已漸行漸遠,正宗越南菜館已較少見起油鍋爆炒的菜肴,廚房里沒有中國菜館那種濃濃的油煙味,用油很少,完全生食的菜不少,生菜、油麥菜、魚腥草、綠豆芽、胡蘿卜、洋蔥、包心菜等,蘸點番茄醬、椒鹽、檸檬汁或者生抽就這么生吃,跟西餐里的“SALAD”很相像,所不同的只是很少用奶酪。
從河內機場出關,第一個深刻印象是:怎么有這么多歐美人?大街小巷到處可見金發碧眼高出越南人一頭的老外。來接機的阿根告訴我,胡志明市老外更多。到了賓館,發現住客大部分都是老外。上街閑逛,看到路邊的咖啡館、餐廳,甚至只有幾張桌子的“蒼蠅館子”里,充斥著大量老外,人群中老外所占比例遠高出北京、上海等中國大城市。
胡志明市中心的“STREET FOOD MARKET”小吃街,食客竟然有90%以上是老外,你一下子可能會感到恍惚:這是在歐洲那個國家?峴港、芽莊等地也是如此。朋友阿根在胡志明新城區一個高檔小區內購有一套住房,聽阿根說,小區內大部分租客都是老外。
胡志明真稱得上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相比之下,杭州也敢說是國際化大都市?在這樣的氛圍下,賓館前臺以及服務員都懂點英語,許多普通越南人,比如出租車司機、店員、保安等等,也都會來那么幾句英語。越南所有的賓館以及許多商店(即使是不起眼的小店)都以越文和英文兩種文字標識,感覺非常國際化。只要你會點英語,在越南幾大城市里,基本上可暢行無阻。
中越修好尚需時日
越南北方從秦漢時期起就是中國的轄土,以后多次分分合合,最后一次作為中國的轄土是明朝永樂年間。1427年,越南北方反抗中國統治的起義風起云涌,明政府軍不得不撤出越南北方,承認越南獨立,但中國仍作為越南的宗主國。直到晚清,清政府日薄西山,自顧不暇,法國人占領越南,越南才與中國徹底分離,成為法國殖民地。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法國人為越南設計了一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越南文,并迅速在越南推廣應用,使用了一千多年的漢字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被完全淘汰。兩千年文化同宗同源的兩個國家,從此漸行漸遠。
1949年后,由于意識形態原因,中國與胡志明的越南北方又走到了一起,成為“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國家。這段“蜜月期”很短暫,因為復雜的多國之間的角力和地緣政治原因,七十年代中期,兩國徹底鬧掰分手。1979年,中越發生戰事,雖然短暫,但十分慘烈,雙方都死傷慘重,兩國之間難免不結下仇恨。轉眼四十年過去,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兩國重新修好尚需時日。
據筆者觀察,越南的“去中國化”仍處在“進行時”。河內的胡志明博物館共三層展館內,竟然找不到“CHINA”這個英文詞(無中文介紹)。介紹胡志明生平能不說中國?不說中共?不說毛?
筆者起先以為漏看了某個展廳,又返回去重看了一遍,就是沒有任何北越(胡)和中國(毛)的關系的介紹,一張照片、一句話都沒有!
河內有一所著名的文廟,在所有的介紹牌上,同樣看不到“CHINA”這個詞,似乎越南有記載的兩千多年的信史與中國毫無關系。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越戰爭,中國在國力羸弱物資匱乏的情況下,給了越南極大的支持和幫助,但在胡志明市戰爭博物館內,十分詳盡地介紹了美越戰爭的起因、過程等,就是只字不提中國。
據說現在越南的中小學課本以及公開的文物古跡介紹等,一概不提歷史上的中國,更不提最近幾十年來跟中國的關系。目的無非是讓全民形成這樣的共識:中國只是一個與我們無關的鄰國而已。
此行越南,前后住了四家酒店,空調是“大金”,電梯是“富士”、“三菱”,電視是“三星”,電話機是“松下”,吹風機是“飛利浦”,找不到一樣電器是中國產的。觀察了一下普通人用的手機,主要是“三星”和“蘋果”,也有少量“華為”、“OPPO”、“小米”等中國品牌,但占有率不高。
據悉,規劃了多年的從河內至胡志明的高鐵將于2020年開工,采用了日本新干線技術,由日本建造。胡志明市到同奈省的高鐵線(越南稱一號高鐵)已于2018年年初開工,也是由日本公司建造。
作為一個人均GDP還只有兩千多美金的國家,來自中國的便宜貨應該有較大的吸引力。可以想象得到越南政府和民間對中國產品的排斥程度。
在胡志明機場看到一塊歡迎游客來越南的大展板,上面用七國文字寫著“歡迎”,中文排在最后,甚至排在希臘文后面,我當時想:每年有多少希臘人會來越南?又有多少中國人來越南?不遠處是機場海關,顯眼處一塊警示牌寫著:嚴禁拍照!只有三國文字,越文、英文和中文。
不過你不必擔心中國游客在越南會受到不公正待遇,無論在飛機上,還是賓館、景點,越南人都很有禮貌,至少我沒感覺到受到了某種不公待遇,倒是回國后在杭州蕭山機場出關時,因標識不明,我和妻子沒取行李就出了海關,發現后想回去,遭到一位女性海關人員言語上的不禮貌對待,心底難免升起一絲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