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概念: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是起源: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2.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觀條件。3.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動因。 4.社會的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使道德的產生從可能轉化為現實。道德的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應。道德的功能:1. 道德的認識功能2. 道德的調節功能3.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作用:1.道德能夠形象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2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3.道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道德與法律的聯系:1.本質:法律與統治階級的道德是一致的,兩者都屬于同一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并有相同的經濟基礎縮略定;兩者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兩者都體現相同的階級意志和共同的歷史使命。2.歷史:都是一方面借助本階級的道德來為他們的法律規范及其實施進行辯護,另一方面有借助本階級的法律來維護和推行他們的道德。3內容:兩者都是社會規范,都是引導和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矩。他們相互滲透,相互包含,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則是最低限度的道德,4.作用:兩者互相補充。道德與法律的區別:1.起源和發展:道德的產生與人類社會的形成是同步的,而法律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階段的產物,2.形成方式: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運用國家的權力,由國家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和權限制定或認可的,道德是人們在共同物質生產和生活中逐漸養成,自發形成的,一般不許抓業人員和機構去定制,頒布。3.表現形式:道德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中,通過人的言行表現出來其規范往往比較概括,籠統和抽象,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如憲法,法律,法規,它是對權利、義務的規定,一般明確而具體。4.實施方式:道德是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實施,法律是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后盾,法律是有國家制定,并有國家強制執行。5.調整范圍:道德調整范圍涉及社會關系各個領域和所有方面,法律只調整重要的社會關系,法律主要作用于人的外部行為,道德主要作用于人的內心世界。依德治國:是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未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以社會主義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的道德體系,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相結合的意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2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政治,需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1.以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情調對社會、民族,貴偶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3.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4.自強不息和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5.提倡身體力行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中國革命道德傳統的基本內容:1.追求真理的精神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3.艱苦奮斗,勤儉創業精神。4.忠于職守。愛崗敬業的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出的背景與意義: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集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1.勤奮學習、學以致用。2.鑒定思想、愛崗敬業3.積極進取、分發有力。: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2006年3月4日胡錦濤指出:“八個為榮,八個為恥”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重點是什么?1.核心:公民道德建設要堅持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原則: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重點: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
什么是社會公德?是人們以維護公共生活秩序,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為人們所公認并自覺遵守的公共生活行為準則。社會公德規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1.維護公共秩序2.文明禮貌3.誠實可靠4.助人為樂5.愛護公物6.保護環境7.遵守紀律8.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風尚。
是堅持四項里本原則,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行憲法的基本原則:是指憲法在調整社會關系中所采取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準則。其基本原則是:1.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原則3.社會主義法制原則4.民主集中制原則。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公家。根本任務:這去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共產黨和各民族黨派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形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國家結構形式:指一個國家的整體與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組成原則和形式。我國之所以采取單一制形式的原因:我國各民族在歷史上就有密切關系,更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行單一制是各民族的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民主區域自治制度是單一制國家機構形式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基本特點:1.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廣泛性2.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真實性3.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4.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公民的的基本權利:1政治權利自由2.人身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我國的國家機構體系有下列機關組成1.國家權力機關;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寶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2國家主席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3.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是國務院,4.國家軍委領導機關及中央軍事委員會5.國家審判機關6.國家監察機關。我國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國家機構組織活動的根本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社會主義法治原則,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的相結合的原則,效率與精簡的原則,聯系群眾和為人民服務的原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1.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的核心內容2.行政合理性原則3.行政應急性原則,行政相對人:包括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行政處罰的原則:1處罰法定原則2.出發公開公正原則3.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4.一事不再罰原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是擾亂公共秩序,妨礙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礙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險性,依照法律的規定尚不夠刑事處罰而應當給與治安管理處罰的行為,其特點是:1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必須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2.必須是情節輕微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行為,3.必須是達到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應受處罰的行為。治安管理處罰原則是: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刑法的基本原則:1罪行法定原則2.平等適用刑法原則3.罪刑相適應原則。犯罪的特征:1.社會危害性2.刑事違法性3.應受刑罰處罰性。構成犯罪的條件:1.犯罪的客體2.犯罪的客觀方面3.犯罪的主體4.犯罪的主觀方面。正當防衛:指為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實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刑法的體系:主刑和服加刑; 主刑包括1.管制2.拘役3.有期徒刑4.無期徒刑5.死刑。服加刑又稱從刑,包括:1.罰金2.剝奪政治權利3.沒受財產4驅逐出境。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是:1平的個原則2.自愿原則3.等價有償原則4.公平和誠信原則5.保護民主主體合法權益原則6.國家和時會利益原則。物權就是: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權。人身權:可分為人格權,身份權。婚姻法的基本原則:1婚姻自由云則2.一夫一妻制原則3.男女平等原則4.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5.實行計劃生育原則。繼承;是指財產繼承,即將死者生前的個人合法財產的其他合法權益按照以有效的遺囑和法律規定,轉移給繼承人的一項法律制度。繼承法;是調節繼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合,屬于民法的組成部分,繼承法的基本原則:1依法保護公民個人合法財產2繼承權男女平等3.養老育幼,贍養老人,撫育子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4.權利與義務相一致5.互諒互讓。知識產權:是指民事主體對于自己的智力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專有權,特征:1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2.知識產權具有人身權、財產權的雙重性3.知識產權學要法律的專門確認4.知識產權還具有獨占性。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責任:1行政責任2.民事責任3.刑事責任,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勞動權利義務相統一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改進勞動組織,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則,參加民主管理原則,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勞動者享有勞動保護和休息權利的原則;勞動者享有物質幫助權利的原則;勞動者有遵守勞動紀律的義務的原則;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則。勞動者的權利: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去的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安全和衛生保護,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福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等權利,此外,勞動者還享有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的其他權利,如參加和組織工會參與民主管理等。義務: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章,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