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敘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翻譯】身體與靈魂合而為一,就能夠不偏離大道嗎?聚集精氣,追求柔和溫順的形態,就能夠像嬰兒一樣嗎?
摒除內心的雜念,進而觀照靈魂深處,就能夠做到心中毫無瑕疵嗎?熱愛百姓,將國家治理好,就能不利用智巧嗎?
生來具有的感官在接觸外界時,能夠做到安靜保守嗎?當自己的心智非常明白通達的時候,為人處世能做到真正的無為嗎?
(所謂奧妙深邃的大德行,往往就是孕育萬物、培養萬物而不據為已有,同時更不自恃有功而凌駕于萬物之上,更不會因為自已是萬物之長而主宰萬物。)
【精解】在這一章,老子闡述了一個人修身應該達到的境界。老子主張人的精神要與“道”融為一體,即滌除雜念,摒棄私智,專精守氣,返璞歸真,尚弱貴柔,居下為雌,無知無識,老子將其形象地概括為“嬰兒”的狀態。
在老子看來,嬰兒是一切萬物中最天真、最精純、最接近于“道”的一物。和成人相比,嬰兒具有精氣十足和柔軟兩大特點。
精氣,是指一個人的先天之氣,嬰兒之所以十分柔弱,就是因為他被精氣環繞的結果。
隨著人漸漸地長大,精氣也逐漸地喪失,人也就變得越來越僵硬,當精氣消耗殆盡,人就會完全僵化,也就走向了死亡。
成年人如何讓自己像嬰兒一樣柔弱呢?老子給出的建議是:滌除玄覽。滌除玄覽,是一種高級的修煉心法,是用意念的力量把人內心的雜念排除出去。
而要做到把人內心的雜念排除出去,人首先要認清一點,即物欲世界和思想世界的一切皆為虛妄,也就是“道”即為虛空,這樣人內心的雜念自然就能排出大腦了。
如何滌除玄覽呢?老子給出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天門開闔”。天門,指人體的口鼻耳目等器官,這些都是先天所賦予的,所以稱之為天門,天門是人與自然界溝通的要道。
天門開闔,就是讓外界的正能量從天門進來,讓身體的負能量從天門出去,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靜坐、調整呼吸。
當人做到像嬰兒一樣柔弱,自然也就能身處這萬千世界而無知無欲,自然無為,就順應了“道”。
所謂“玄德”(核心價值觀)應該是自律、自戒、自省、自明、自信、自勉、不自私,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扶植眾生而不傷害眾生)的天下為公。
這是老子道德的高度概括,是人類的最高尚的美德。老子說的“愛民治國”,把這四個字的順序調換一下則是“愛國,民治”。
國以民為本,“愛國”當然是“愛民”。而“民治”不正是老子倡導的統治者“無為”嗎?所以老子才說:“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本章自“生之畜之”往下,與第五十一章文字重復,或許是由于錯簡所致。關于“生之畜之……”,第五十一章說得比本章更為詳細。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它是當今的民主、友善、公正、愛國等價值觀的歷史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