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敘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翻譯】最好的治理可以說是“太上”,是充分信任民眾而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無為之治。這樣的政府,人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或者僅僅知道它的存在,并不感覺政府對他們有什么打擾;
“其次”的一類是比較信任民眾的、可親可譽的較為開明的政府;再“其次”,就是不太信任民眾的、有威懾力的、令人懼怕的政府;最次的,就是毫無誠信的、極差的、令人蔑視的、遭人辱罵的政府。
政府缺乏透明或者對行政信息披露不充分,這是誠信不足,是不相信民眾;因而民眾也不信任政府。最好的一類政府足智多謀,尊重言論自由。在最好的政府治理下,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結果,百姓都說:這是我們自治的結果。
【精解】在這一章里,老子把治理社會的權力者(政府或治國者)分為四類。最好的政府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的第一類政府。不靠人治而靠制度來管理著社會,這個制度就是“道”。
最好的統治者,就是人們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一等,人民親近并贊美他;再次一等,人民害怕他;最次一等,人民輕侮他。“我”即民主政府,政府無為,人民最大!“其貴言也”是這類政府的特色。
貴言的“貴”與貴生的“貴”以及“貴食母(第二十章)”的“貴”意義相同。“貴言”當然不會是“貴”官方之言,而是“貴”民間之言。
最好的政府(圣人)正如老子在第四十九章所言:“圣人恒無心(亦作'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圣人如何才能知道百姓之心?當然是廣開言路、言論自由。
廣開言路,尊重言論自由也是政府(圣人)謙下退讓或不爭的美德,是無為而治的一種表現。中國古代的采風是指收集民歌、民謠,聽取民言、民意的方式,也是“貴言”的一種表現。
現代的高科技為廣開言路、言論自由提供了方便的載體,使得“貴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采風”!老子若活到今天,一定會樂不可支。
本章說的“信不足,案有不信”似乎應該移植到第二十三章的末尾。漢字的“信”,從人,從言。是指人說話算數,不可食言。
至于政府更要有充分的信譽,不可說謊言,不可有所隱瞞。人無信不立,政府尤其如此。如經文所說的第四類失信于民的政府,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
由于《道德經》側重于對執政的權力者說教,老子在本章只是抨擊統治者的“信不足”,而未對民眾的誠信問題加以闡述,僅僅提到民眾的“不信”。當然,“不信”也是一種權力,是廣大民眾的權力,是更換政府的權力。
“我自然”意味著:最好的政府“功成事遂”,是民眾崇尚“信譽第一”、崇尚“以誠信為本”的結果。政府的功成事遂實質是“民眾自由(自治)”的結果。人民的自治與執政權力者的“無為而無不為”(民主)是一致的。
所以老子才說了“我無為而民自化”的至理名言。“無為”是一種民主或是民主政治。“自然”是說民眾自治自化。堅信民眾能夠管好自己,這或許是老子為人類做出的最卓越的思想貢獻。
《道德經》關于四種治理模式的分析和評價,在大約2500年后的今天仍有現實意義。《道德經》高度評價第一類的治理模式:“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謂:我自然。”一個“猷呵”不僅贊揚了第一類治理模式恪守誠信、足智多謀,還贊揚其廣開言路的和諧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