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敘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翻譯】推崇仁德的人不去特意修繕德行,卻擁有高尚的品德;貶低仁德的人即使看起來沒有丟掉德行,但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品德。推崇仁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所作為,而貶低仁德的人有心作為而有所作為。
推崇仁愛的人有心作為而無所作為;推崇道義的人有心作為而有所作為。推崇禮儀的人有心作為之后沒有人回應,就用手用力拽別人,強迫其服從。所以,失去“道”之后有了仁德,失去仁德之后有了仁愛,失去仁愛之后有了道義,失去道義之后有了禮儀。
禮儀,是缺乏忠信和誠實的產物,也是禍亂的開始。有先見之明的人,不過是“道”的虛華,愚昧的開始罷了。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淺薄;為人樸實,而不注重浮華。要去除淺薄虛華,保留敦厚樸實。
【精解】這一章,老子講的是“徳”和“禮”的區別和對立,是老子對“禮”的批判,也可以說是老子對“德”的推崇。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一章是“德經”的開頭。
通過上篇的內容,我們已經知道,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而在這一章,老子提出了“德”的概念,即“德”就是人和宇宙其他萬物得到、稟受了“道”的自然無為的特性。
老子還認為“德”有上、下的區別,“上德”符合“道”的思想,即最高的“德”完全符合“道”的精神。換句話說,“道”是一種規律,無法用語言描述,而“德”則是人們按照“道”的規律辦事,是“道”在世間的體現。
在上篇,老子將政治行為分為了“無為”和“有為”兩種,在這一章,老子又把政治面貌分成了五個層次:道、德、仁、義、禮。“義”是“仁”的外在體現,“法”是“禮”的外在體現。
“道”和“德”純屬人的自然性,也可以稱之為天性;“仁”和“義”則純屬人的社會性,也可以稱之為人性;“禮”和“法”則是純非人性,也可以稱之為獸性。
眾所周知,天性是最高級的,不講利益,人性則要講利益,而獸性則是講避免被傷害。所以老子才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可見,到了“禮”這個層面,人已經到了最低的層級,脫離了人的天性、人性,僅有獸性,離“道”最遠,自然要走向消亡。“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可見,對于“前識者”,老子的態度是鄙視的,他認為“前識者”不過是擁有仁義禮法層面的高智慧的人,是愚蠢的開始,道德層面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擁有道德層面的智慧的人,老子稱其為“大丈夫”,因為“大丈夫”接近厚重的“道”,遠離淺薄的仁義禮,擁有“道”的實質,卻不受限于它的外在表現,所以能體悟“道”的規律,獲得最高層次的智慧。
在老子看來,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都為道所主宰,它們的存在,既無益于大自然,也不能對大自然構成危害。他們自以為豐富多彩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卻連一絲痕跡都不能留下。
因此,一切生命都只有當下的存在意義,而沒有原始的或終極的紀念意義。面對這種情況,人們不禁為生命的短暫和自身的渺小而感到可嘆。生命是短暫的,人們應當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呢?由于人們都具有思想和意識,都能夠區分善惡美丑,所以才有了道德標準,當然這種標準也是人為規定的。
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德(即上德)是不需要形式的,這就為人們提供了足以參考的指標。人們在參透這一思想的同時,也就明白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了,這樣才不會辜負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