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感覺現在賺錢有點難?突然發現,勤勞不能致富了;愛拼,拼到死都不會贏;彩禮拿不起,房子買不起,有情人不能成眷屬。而有錢人終成眷屬。
如果你不能理解今天賺錢為什么越來越難,那么你同樣不會理解未來你應該怎么樣可以賺到錢。不是賺錢越來越難,而是賺錢的邏輯徹底變了。
以前,我們賺錢是靠“信息差”:只要你提前知道產品在哪里、資源在哪里、渠道在哪里。
“信息差”的錢很好賺,我知道一個東西在哪買很便宜,但你不知道,我只要把它買回來再賣給你,我就賺到了錢。以前的社會叫“饑餓社會”,物質少、東西少、服務少。
在饑餓社會,只要你能把產品做出來,你就能賣掉,所有上個世紀成功的企業家都不過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前提是這個時代很牛,其次才是你很牛,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然后才是因為對手少,沒有人擋著你發財,只要你勤勞,只要你勇敢,就能賺到錢,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越來越公開透明化,信息差變少了。不管哪一種需求,你只要隨便上網一搜,信息一目了然。
所以人類就進入了“飽和社會”。飽和社會不僅產品很多、同質化嚴重,而且競爭還很大。那么,我們究竟該怎么辦?社會有兩種鏈條:一種是物質鏈條,另一種是認知鏈條。
一條是看得見的,一條是看不見的。這個世界的規律就是:看不見的往往決定著看得見的走向。就像太極的陽和陰,互相襯托,互相成就。
按照你自己掌握的物質財富多少來劃分,這個叫物質鏈條。你掌握的資源越多,也就是財富、權力、名聲越多,你在物質鏈上的地位就越高。
按照你自己掌握的認知智慧高低來劃分,這個叫認知鏈條。你的認知智慧越高,把人生看得越透徹,掌握的規律越深刻,在認知鏈上的地位就越高。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問題在于:只在乎物質鏈的位置,在物質的道路上不停地奔跑,生怕自己被落下,結果反而讓自己陷入無限的精神痛苦里。
買車買房,不管自己手里有幾個仔,貸款買它。不管是物質還是認知,我們必須雙修,才能體會到人生的自由。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那些出生就擁有無盡財富的紈绔子弟,最后都把它敗光了,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認知鏈太低的人是守不住物質鏈的。
這個社會最公平的地方就在于:當低認知的人得到一筆財富,社會有100種方式收割他。話又說回來,一個人如果在認知鏈上處于高位,也可以很容易攀爬到物質鏈的高位。
所以我們應該先提升認知,再去探討賺錢的事,而不是賺多少錢之后再去提升認知。
我們要知道,在現在以及未來,我們賺的是“認知差”的錢:比如,同樣的事物,別人只能看到表象,而你能看到本質,立馬抓住要害。
那么你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不是別人能比的。而“信息差”僅僅是事物表面的差異,只要先獲取了信息,然后先行一步、膽大一點、勤奮一點,就能賺到錢。
“認知差”卻是事物深層的差異,只有表面的信息遠遠不行,我們必須透過信息去“深度思考”和“獨立思考”,把事物的本質了解清楚。
沒有文化素養,沒有大量的閱讀,沒有勤于思考的習慣,一個人很難占領“認知的制高點”。
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對未來社會一次正確的本質洞察,遠遠大于100次辛勤努力。
在未來,賺錢的本質,就是占領“認知的制高點”,然后占領大多數人的心智,操控他們的行為,從而為自己所用。
這句話很殘忍,卻也是現實。當然,我們現在就無時無刻的被別人在操控,只是你沒有發現或者不想承認而已。
比如各類平臺的算法推薦、專家的各種言論等,無時無刻不在誘導和操控你。
我身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有的人在埋頭讀書,在思考怎么布局;而有的人整天在忙著尋找情緒安慰,比如刷短視頻,上培訓課,在忙著證明自己、跟人抬杠,這都是“認知差”決定的。
無論是洗腦、套路,還是各種招商、培訓等,其本質都是“高認知”的人去降維打擊“低認知”的人。
世界上最難的事有兩種:第一種是把自己的思想裝入對方的大腦里,第二種是把對方的錢放入自己的口袋里。
關鍵的問題是,這兩件事一般同時發生:只要你能把思想裝入對方的大腦里,對方就會乖乖地把錢放在你的口袋里。
不斷通過學習、實踐提升認知,去搶占你的“認知制高點”,才是你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