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SOHO地處歷史悠久的上海外灘,位于黃浦區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路口。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9萬平方米,由四棟60米-135米的高層建筑錯落排列而成.
攝影:張立
外灘SOHO的基地原名外灘204號地塊,位于外灘歷史風貌保護延伸區的最南端,南側毗鄰正在建設中的南外灘金融聚集帶。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僅是百年外灘的收官之作,同時也是鏈接新外灘的地標。
圖片: Herzog & de Meuron
2010年6月,通過股權轉讓, SOHO中國從原來的臺灣開發商手里接過了設計與施工的接力棒。
攝影:陰杰
交接之時,臺灣開發商已經為這一地塊設計了多個方案。
經過仔細研究和各方咨詢,SOHO中國決定在保持原有規劃條件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使之成為能夠傳承歷史,展望未來的建筑作品。
為此,SOHO中國特邀瑞士建筑大師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操刀。這兩位普利澤克獎得主所設計的奧運會鳥巢世人皆知,他們對于古老城市的改建與新建,也同樣聞名于世,其代表作是倫敦的泰特美術館。
攝影:陰杰
赫爾佐格親赴上海考察外灘,并對獨特的外灘肌理做了深入的研究。
垂直于黃浦江的外灘街道提供給了他設計靈感,他所設計的建筑體量力求融入城市肌理,從而提供給人們獨有的外灘體驗。
圖片: Herzog & de Meuron
百年外灘源于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殖民時期,風格主要基于英法傳統建筑。通過研究與分析,赫爾佐格和德默隆歸納出了外灘建筑的三大特質: 豎向線條主導建筑立面;石材為主構成的永恒質感;以及點睛一般的建筑尖頂和雄偉的天際線。
在此基礎上,赫爾佐格和德默隆提出了力求完美延續外灘天際線的設計方案。
圖片: Herzog & de Meuron
沿江對稱的建筑主立面體現了項目的平衡和標志性。
圖片: Herzog & de Meuron
高低錯落的形體寓意“ 疊山立峰”。
圖片: Herzog & de Meuron
豎向線條的立面,更加強調了巔峰的立意。
圖片: Herzog & de Meuron
內部街道的組合延續了外灘傳統的肌理。
建筑頂部的塑造也營造出了特有的室內空間。
這一方案非常的新穎與獨特。
張欣專程飛赴瑞士巴塞爾與德梅隆討論方案的優化。
攝影:陰杰
在多方專家的討論與建議之下,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嘗試了一系列的修改方案,力求能夠與外灘天際線更加的和諧。
圖片: Herzog & de Meuron
經過與上海專家們反復的交流和論證,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最終遺憾地決定放棄這一艱難的項目設計。
SOHO中國重新組織了一次國際設計競賽,參賽者來自英國,美國,德國,中國和新加坡,其中有外灘源的設計師David Chipperfield 和陸家嘴上海中心的設計師 Gensler。經過上海建筑規劃專家組的評審,來自德國的GMP建筑事務所的方案獲得了首肯。
圖片: GMP
GMP的方案在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外灘肌理分析基礎上,又加入了上海里弄的元素。
圖片: GMP
外灘天際線的延續, 建筑頂部的表現, 立面豎向的線條,以及建筑形體的三段劃分, 構成了GMP的中選設計方案。
GMP 由曼哈德·馮·格康和福爾克溫·瑪格于1965年創立于德國,全稱 von Gerkan Marg and Partners。GMP在中國工作已經十幾年,建成項目幾十個,最著名的是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片: GMP
GMP在外灘SOHO的方案中,將多棟錯落排列的高層辦公樓和商業裙樓圍合,巧妙地形成了樓宇中央獨特的小型廣場。貫穿項目東、西向的戶外步行街一直延伸至外灘,沿街分布著各種不同形態的公共休閑空間,塑造了活潑生動的商業步行街區。
從狹長的“里弄”、星羅的街道網到豎向石材和逐漸向上收縮的建筑形體,使人在漫步之間,能夠品味出對傳統文化及歷史建筑的理解與繼承,同時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充滿現代感街區的開放與包容。
攝影:陰杰
在外灘SOHO,其開放空間不是追求一味的大,而著重于空間的流動與滲透。
建筑立面上三段式的表現,呼應了老外灘的高度與風格。
挺拔入云的建筑頂部,強調著外灘建筑特有的頂峰標志。
攝影:陰杰
建筑立面上豎向線條的展示,巧妙地融入了石材與玻璃這兩種傳統與現代的元素。
攝影:艾清
從外灘SOHO往北看,是百年外灘的歷史;從外灘SOHO往南看,是現代外灘的啟程;
攝影:張立
從外灘SOHO往東,隔江展望,則是浦東陸家嘴的全貌。
攝影:張立
外灘SOHO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承載了許許多多的希望。
攝影:陰杰
對于百年外灘,它是收官之作;對于上海而言,它則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印記。
攝影:陰杰
緊靠外灘SOHO北側,是建于1906年的外灘22號,最早是英國的太古洋行在遠東投資興建的第一個辦事機構。
攝影:陰杰
從外灘SOHO向南望去,則是緊鑼密鼓建設中的南外灘金融聚集帶。
攝影:陰杰
站在浦東陸家嘴濱江大道上,外灘SOHO隔江而立,挺拔之中帶有開放,堅實之中帶有包容。
攝影:艾清
華燈初上,浦江兩岸,各領風騷。
攝影:陰杰
外灘SOHO頂部的塑造,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手法。
攝影:陰杰
GMP一貫著稱的理性思考和簡約設計,在此得以完美的展現。
攝影:陰杰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時間,
攝影:陰杰
人們都能清晰地體驗到這一設計手法。
攝影:陰杰
外灘SOHO的南側便是2002年建成的古城公園,從這里可以直接步入上海的城隍廟。
建筑外墻的石材,GMP特意設計成三角形,利用光影,進一步地強調了豎向線條的挺拔與變化。
攝影:陰杰
人民路地下貫穿的人民路隧道,與外灘SOHO地下基礎近在咫尺,施工時難度極大,每天監測沉降以毫米為單位。經過嚴格的現場管理,施工過程中隧道運營安然無恙。
攝影:陰杰
流動的內部開放廣場與外灘緊密相連。
攝影:陰杰
夜幕降臨時分,
攝影:陰杰
建筑的室內外空間通體透明。
攝影:陰杰
高低錯路的建筑群體帶給人的是不同層次和角度的體驗。
攝影:陰杰
辦公大堂的玻璃幕墻承載著理性與韻律。
攝影:陰杰
辦公大堂的室內則給人一種高貴與驚艷。
GMP延續了建筑外立面三角形的設計手法,在大堂內賦予了更多的尺度變化,從而實現了人與建筑,人與空間,人與材料,人與燈光和人與藝術的交流。
內部開放空間中,GMP專門設計了一個下沉廣場,將地下商業與地面空間直接相連。
外灘SOHO不是一棟建筑,而是一組建筑。它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難得的,對于建筑組群的感受。
攝影:基諾 Geno
它為外灘天際線所帶來的也不是一個點上的呼應,而是一個多層面的延續。
攝影:陰杰
站在外灘SOHO的屋頂平臺上,可以與上海中心遙相呼應。
攝影:陰杰
站在外灘SOHO的屋頂平臺上,也可以全景俯瞰黃浦江。
攝影:陰杰
站在外灘SOHO的屋頂平臺上,更可以欣賞夕陽映照的浦西風光。
攝影:陰杰
百年外灘,每一棟建筑都經歷了風風雨雨。它們承載了歷史,也充滿了希望。
攝影:陰杰
2015年9月21日開幕的外灘SOHO,將為外灘的歷史開啟一個新的篇章。祝愿上海的未來,更加美好。
攝影: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