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影音新生活”就為大家奉上10首優美的浪漫古典樂曲。
巴赫:愛的協奏曲(改編自“G大調小步舞曲”)
Minuet In G (A Lover`s Concerto)
巴赫當時寫的作品并不叫愛的協奏曲,它準確的說法是G大調小步舞曲,而且不得不提的是,巴赫的確給自己的女人寫了很多歌,但這首卻不是。這是他在1708年魏瑪找到了管風琴師兼宮廷樂長的職務,這段日子后來被稱為“魏瑪時期”的時候寫的。
1714年底,巴赫在訪問卡塞爾城的演出中,親自為弗里德里希親王演奏,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無與倫比的指尖功夫與踏板技巧令人瞠目結舌。
莫扎特:弦樂小夜曲 - 第二樂章:浪漫曲-行板
Romance.Andante
作于1787年。這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一首。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首音樂會小夜曲,有四個樂章象一部縮小了的交響曲。它與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裁。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2/2拍,抒情的浪漫曲。音樂開頭樂隊奏出簡易、動聽如歌的主題,旋律溫柔恬靜,猶如輕舟蕩漾,充滿了綿綿情思。
貝多芬:F大調第二號小提琴浪漫曲,作品.50
Op.50 Romance No.2 in F major, Op.50
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是貝多芬作于1802至1803年間,為貝多芬僅有的兩首小提琴浪漫曲之一,充分體現出作者在旋律創作方面的天才手筆。本曲為2/2拍子,F大調,回旋曲形式。此曲處處洋溢著優美絕倫的韻律。首先,主奏小提琴隨著只有弦樂群的伴奏,呈示出第一主題,并附有很多美妙的裝飾音。
舒曼:浪漫曲(雙簧管與鋼琴)作品.94 - 2.簡單,親切地
Three Romances. Op 94 - II. Semplice, affettuoso
舒曼在音樂創作上,是浪漫派的巨擘。浪漫主義的思想運動,從各方面看,都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它徹底改變了十九世紀人類對生命的態度。在當時,無論是藝術、文學乃至于哲學都紛紛擺脫形式主義,而以探究個人內在奧秘、表達個人深處感情為目的。
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 II.行板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II. Adagio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于1877-1878年,本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創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然而,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不但是勃拉姆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而且本曲連同貝多芬(D大調)和門德爾松(e小調)、柴科夫斯基(D大調)等大師的小提琴協奏曲,并稱為四大協奏曲。
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 第二樂章:慢板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1 in G minor, Op.26 - II. Adagio
布魯赫是德國浪漫樂派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布魯赫出生于科隆,在那里他師從作曲家Ferdinand Hiller接受早期的音樂教育,然后在曼海姆、科布倫茨、柏林等地從事音樂教學和指揮,1880年-1883年擔任the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Society指揮,從1890年到1910年退休之間,他在柏林音樂學院(Berlin Hochschule für Musik)教授音樂,培養出一批有名望的學生;布魯赫的音樂代表作有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等。
德沃夏克:f小調浪漫曲(小提琴與樂隊)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11
德沃夏克早年入布拉格音樂學校,畢業后進行音樂創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在此期間他受到祖國民族復興、發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響,接觸了西歐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應邀在美國紐約音樂學院教學并任院長,回國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1904年去世;他是十九世紀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Allegro Non Troppo
門德爾松·巴托爾迪是德國猶太裔作曲家。為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浪漫主義杰出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作品以精美、優雅、華麗著稱。1842年與舒曼等人一起創辦萊比錫音樂學院。又設法再度訪問英國,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樂節上指揮他的清唱劇《以利亞》,取得輝煌成功。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Suite No. 2 'Charactéristique' in C major, Op. 53: II. Moderato tempo di valse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共分三個樂章,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小提琴柔緩的引子過后,便與樂隊共同奏出熱情洋溢、粗獷豪放的第一主題,它鮮明地體現出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具有舞蹈性的第二主題同樣來自俄羅斯的民間舞曲。
艾爾加:愛的禮贊
Salut d'amour, Op. 12
埃爾加的音樂深受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理查德·瓦格納等人的影響,同時帶有某些英國風格。他熱愛英國的文化和自然風光,有時也贊頌大英帝國。為英王愛德華七世加冕,他寫了《加冕頌歌》(1902)。他的軍隊進行曲《威儀堂堂》第1首(1901),多年來一直是新聞片中不列顛皇室鏡頭的必不可少的配樂,也是他最流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