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的基本配伍有七:術附法、麻術法、術桂法、枳術法、姜術法、苓術法、芎術法
一、術附法
1、甘草附子湯:(甘草、附子、白術、桂枝),治“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或者“風虛頭重懸,不知食味”,主要治癥總結起來:一是疼痛,白術配附子,二是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汗出短氣、惡風是桂枝證,兼小便不利,是桂術證,術附并走皮中,使風濕自內而化。
2、《傷寒雜病論》治風濕三法:一從上焦,用麻黃發表;二從中焦,用白術;三從下焦,用附子,氣升水布,火降血下。
3、風濕關節疼痛大部分屬于自身免疫病:甘草的甘酸有擬皮質激素作用,是個外源性的皮質激素;附子是內源性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促進劑,兩藥配合可以治療很多的自身免疫疾病。
4、真武湯與附子湯:附子配白術,加茯苓、生姜、芍藥,就成了真武湯。芍藥的作用,1)利尿;2)佐制附子;3)使茯苓有效成分溶出。真武湯證其背(至陽穴)惡寒的,去生姜加人參,就成了附子湯。
5、甘草附子湯去桂枝 姜、棗,就成了白術附子湯,治療“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桂枝配白術是《傷寒率》里典型的利水劑,風濕在表往往兼有膀胱氣化不利,小便不利的用桂枝,小便自利去桂枝。小便自利,是白術附子湯和甘草附子湯重要的辨別點。因為“脈浮虛而澀”,所以用姜棗養氣血;大便堅,用大劑量的白術通大便。
6、黃土湯是在白術附子湯的基礎上去姜、棗,加黃土溫中,加阿膠止血,加黃芩和地黃分別截斷偉少陽、少陰,因為治療的是消化道出血,所以不需要使用姜、棗。
二、麻術法
1、麻黃加術湯與越婢加術湯
甘草附子湯中附子治下焦,白術治中焦,桂枝治上焦,“汗出、短氣、惡風”——有汗,無汗怎么治?麻黃加術湯、越婢加術湯,越婢加術湯,沒有桂枝,重用了麻黃,以發表行水;加姜、棗增強發表的力量;加石膏清熱、除煩。《傷寒論》中有多處煩躁的加石膏,用石膏瀉火除煩。越婢加術湯兼有化熱,另外重用了麻黃,發表行水的作用強于麻黃加術湯,更適用于風濕性疾病,或者非風濕性疾病伴有腫的,可以是水腫,可以是浮腫,這類患者皮膚又軟又黃,就可以用。
2、越婢加術附湯與桂枝芍藥知母湯
甘草附子湯是治療表虛證的,表實證用越婢加術附湯,“惡風加附子”,或者可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與甘草附子湯一樣從上、中、下三焦去治,桂枝芍藥知母湯的病機比越婢加術湯更復雜,可治療歷節病,就是類風濕關節炎伴有關節變形,形質已受損。越婢加術湯從氣化治,桂枝芍藥知母湯復形質。
三、術桂法
1、桂枝人參湯與苓桂術甘湯
與甘草附子湯最接近是桂枝人參湯,就是理中丸加桂枝,也有桂枝配白術,桂枝人參湯如果再加附子,就有了甘草附子湯的基本結構,其中桂枝配白術可以表里雙解,用理中湯溫中,桂枝發表。術桂法最具代表的一個方劑是苓桂術甘湯,太陽陽虛,飲邪泛濫。太陽為寒水之經,中間少陰熱化,熱化不足,心陽虧虛就見飲邪泛濫、心悸怔忡、凌心射肺,都可以用苓桂術甘湯。
2、五苓散與茵陳五苓散
五苓散治療膀胱蓄水證,茵陳五苓散治療濕重的黃疸。茵陳五苓散的特點是脈緩(直接膽紅素升高、興奮迷走神經,導致脈搏變緩,但濕郁化熱,也會脈快,可以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或者甘露飲之類的處方)。
3、白術配桂枝通常用來利尿,白術附子湯證如果小便自利就不用桂枝,而桂枝人參湯是一個例外,桂枝用來表里雙解。
四、姜術法與枳術法
1、理中丸的一個基本配伍是干姜配白術,用來溫太陰脾,而甘草干姜湯則溫太陰肺。干姜加白術能溫脾是理中丸和腎著湯(炙甘草、炮干姜、茯苓、白術,用于溫傷腰腎)的結構。腎著湯可治療帶脈病。
2、枳術丸,枳實配白術,一攻一補,一個補氣,一個行氣,可以與干姜配白術比較。
五、苓術法
1、苓術法,如澤瀉湯,用澤瀉、白術治療眩暈。茯苓、豬苓、澤瀉,這三瀉都可以配白術,而澤瀉降血脂,治療痰濕上泛導致的頭暈,效果較優。
2、豬苓散是一個健脾利水的處方,用茯苓、豬苓、白術各大等分,治療嘔吐,“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有的人一天到晚吐口水,就可以用理中丸合上豬苓散。
3、與豬苓散相類似的處方是茯苓戎鹽湯,用茯苓、白術配伍,然后加鹽,改變離子強度,幫助茯苓白術溶出有效成分,有濕的人應慎用鹽。
4、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也是典型的茯苓配白術。
六、芎術法
1、白術養氣,川芎養血,兩者合用氣血雙補。白術散治療婦人妊娠。婦人妊娠安胎,脈微細無力,或者弦而無力的可從厥陰經去安胎,用川芎配白術、加川椒和牡蠣;弦而有力的可從少陽經去安胎,就是當歸散,用川芎配白術,加當歸、黃芩,黃芩清少陽相火,預防下身出血、小產。
2、當歸芍藥散(當歸、芍藥、茯苓、澤瀉、白術、川芎),可治療婦人腹痛,一個是白術配茯苓 、澤瀉;一個是當歸、芍藥配川芎,很多女性腹痛都可以用。
七、小結
白術配附子——中焦、下焦
白術配麻黃——上焦、中焦
白術配桂枝、附子和白術配麻黃、附子,是從上中下三焦去治水濕
白術配桂枝——溫陽化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表里雙解
茯苓配白術——健脾利水
干姜配白術——溫脾
川芎配白術——氣血雙補。
一、芍藥的使用禁忌
1、桂枝湯有一個加減法是去芍藥,什么情況下去芍藥?1)桂枝去芍藥湯:胸滿去芍藥-“脈促胸滿者”;2)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脈促、胸滿、惡寒,還是伴有胸滿;3)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皂莢能夠化痰,而肺痿的特點是胸滿不能平臥;炙甘草湯也是在桂枝去芍藥湯的基礎的基礎上加減而來的,可以治療汗出胸悶,脈結代。胸悶不用芍藥。
2、太陽病誤汗亡陽,心陽虛的不用芍藥,如桂枝去芍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治“傷寒脈浮,醫以火近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湯,也都不用芍藥。
3、腹滿也不用芍藥,實滿。《金匱要略》半在缺陷分的飲證特點是:腹滿,伴有身痛,遺尿,脈遲澀,治療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也是因為腹滿去芍藥。再如厚樸七物湯(厚樸、桂枝、生姜甘草、大棗、大黃、枳實、)也是由桂枝去芍藥湯變化而來的。厚樸七物湯是”腹滿能食,發熱脈浮數“,方中桂枝湯治發熱,見腹滿,去芍藥,能食是因為陽明熱證能食。
4、1)亡陽不用芍藥,由于亡陽發生的驚、狂、心悸,都不用,代表方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湯;2)胸滿不用芍藥,脈促、胸滿的用桂枝去芍藥湯;伴惡寒加附子;肺痿、咳喘不能平臥,用桂枝去芍加皂莢湯;心律失常,汗出胸悶,炙甘草湯;腹滿、發熱、脈浮數的用厚樸七物湯;腹滿、身痛、遺尿、脈遲,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厚樸七物湯和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區別:一個脈數,一個脈遲;一個有表寒,一個有里熱,伴有陽明腑實證。
1、桂枝配芍藥
1)桂枝湯與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配芍藥和營衛,代表方是桂枝湯,有一個化裁方是芍藥甘草附子湯“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即發汗后表證還在,但是發汗傷陽,不可再發汗,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溫陽和營。
2)芍藥甘草附子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的區別:麻黃附子甘草湯是太少兩感證,有表證,可微發汗;如果是麻黃湯發汗傷陽,就要用芍藥附子甘草湯去救逆,去麻黃加芍藥。非麻黃湯證誤用麻黃發汗后,通常會出現一是發汗后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湯;二是發汗后表證不解患者有惡寒的,用芍藥甘草附子湯。”陽加于陰謂之汗“,桂枝湯解表是桂枝配芍藥、甘草加姜棗健脾;如是腎虛不解的,就不用桂和姜棗,而用附子。脾虛外感用桂枝,腎虛外感用附子,分別配芍藥、甘草,區別不外乎脾虛外感加姜棗和脾胃而已。
3)桂枝加芍藥湯與小建中湯:重用芍藥的作用:一是通腑,腑氣不通,大便難解,”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大實痛者“加大黃,麻仁丸中通腑也是重用芍藥;二是和脾胃,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歸芪建中湯,等等;三是斂陰,當歸建中湯、黃連阿膠湯重用芍藥斂陰,黃連阿膠湯用芍藥斂陰,用阿膠養血,治療少陰熱化的心陰虛證。
4)小青龍湯:桂枝配芍藥還有化飲的作用,如小青龍湯、桂枝去桂加苓術湯。《傷寒論》中化飲基本配伍:桂枝配芍藥,如小青龍湯;附子配芍藥,真武湯和附子湯。
2、當歸配芍藥,
1)止痛,當歸建中湯、當歸芍藥散和當歸散都含當歸配芍藥。當歸建中湯能夠治療婦人腹痛或者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導致的空腹痛、夜間痛,都是芍藥止痛作用。當歸散治療婦人腹痛與當歸芍藥散共同點都有當歸、川芎、芍藥、白術,不同是當歸芍藥散用茯苓、澤瀉,治產后腹痛,當歸散用黃苓,腹痛是先兆流產。
2)當歸配芍藥:一養血,如芎歸膠艾湯(川芎、當歸、阿膠、艾葉、甘草、芍藥、干地黃)、溫經湯(吳茱萸、麥冬、當歸、芍藥、川芎、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二止痛,當歸芍藥散(當歸、芍藥、茯苓、白術、澤瀉、川芎)。
3、芍藥配枳實,枳實芍藥散,治療婦科疼痛;排膿散,方中桔梗有排膿作用。
4、芍藥配甘草,芍藥甘草湯,治發汗后手腳拘急;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甘草、大棗),治脈細欲絕,寒凝血虛,用芍藥緩急,重用大棗養血。
5、芍藥配黃芩/柴胡:瀉肝膽,芍藥配黃芩,如黃芩湯(黃芩、炙甘草、 芍藥、大棗、),少陽在腑;芍藥配柴胡,四逆散,少陽在經。
三、芍藥的現代藥理作用
1、解熱:桂枝湯治療太陽病脈浮發熱和”時發熱,自汗出“,芍藥有斂陰作用。
2、鎮痛:有效成分芍藥苷,桂枝芍藥知母湯是中醫治疼痛的代表方,桂枝湯也能治身疼痛,用芍藥鎮痛。
3、鎮靜:黃連阿膠湯和芍藥,治心煩不眠。芍藥斂陰,入蹺脈,能夠影響眼睛的開合。
4、抗驚厥:栝蔞桂枝湯治療柔痙。
5、抗炎:桂枝湯、排膿散。
6、抗過敏:桂枝湯,過敏煎。
7、抗菌:一治療腸道菌感染,如黃芩湯;二抗真菌 ,中醫抗真菌從少陽去治,用黃芩湯,也可從厥陰去治,如烏梅丸。
8、抗潰瘍:消化道潰瘍,小建中湯。
9、解痙:有強烈的解痙作用,一緩解平滑肌肌肉的痙攣,入蹺脈,治療腿抽筋;二緩解臟器平滑肌的痙攣,治療膽道和胰腺疾病,具有疏肝利膽的作用,促進膽汗、胰液的排泄,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需要大劑量,50-60克。
10、保肝,體現在四逆散、化肝煎。
11、擴血管:當歸四逆湯。
12、利尿:真武湯、附子湯。
13、降血糖:糖尿病合并膽囊炎、膽結石之后,普通降糖藥不見效,用四逆散有效。
14、抗血栓:可作用于止血、凝血系統,能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如果要抑制血小板數量最強的是水蛭。
15、抗腫瘤:一針對肝癌,大柴胡湯中用芍藥抗胰腺癌。可以拮抗特羅凱的耐藥。
16、免疫調節:可誘導免疫耐受。
17、斂陰
18、通腑
1. 石膏法共有8種用藥方法,分別為石膏配知母,石膏配竹葉,石膏配桂枝,石膏配麻黃,石膏配人參,石膏配白術,石膏配粳米,石膏配甘草。
2. 石膏配知母 經典方是白虎湯 石膏的解熱鎮痛,知母清熱的同時滋腎陰,屬五法中的截斷法。
3. 石膏配竹葉 經典方竹葉石膏湯 竹葉清心引心火下行從小便去。適用于熱病之后余熱未清的,多見于溫病或放療后。
4. 石膏配桂枝 經典方白虎加桂枝湯和竹皮大丸 用的桂枝的通經作用。
5. 白虎加桂枝湯用于治療熱痹。
6. 桂枝定位膻中穴故乳腺病用桂枝。
7. 石膏配麻黃 麻黃平喘利水。經典方劑麻杏石甘湯 小青龍加石膏湯 大青龍湯 越婢湯和文蛤散。
8. 麻杏石甘湯是汗出而喘無熱。
9. 小青龍加石膏是夾飲的咳喘見煩燥。
10. 大青龍湯是麻黃湯證化熱。
11. 石膏配人參 經典方 白虎加人參湯 是桂枝湯證化熱,其背惡寒者。
12. 麻黃湯證化熱用白虎湯。
13. 木防己湯見腫瘤篇用于治心衰 和上腔靜脈綜合綜。
14. 石膏配白術 經典方是越婢加術湯 用于表實證風濕。白術健脾除濕。
15. 濕證三焦用藥-上焦用桂枝麻黃 中焦用白術 下焦用附子。
16. 表虛證風濕用甘草附子湯。
17. 石膏配粳米 粳米一個作用是促進石膏溶出另一作用是健脾增加能量促 進退熱。
18. 吳師家的阿斯匹林白糖米漿湯。
19. 石膏配甘草 甘草拮抗石膏寒涼同時有類皮質激素作用助石膏解熱。
20. 小劑量甘草健胃大劑量胃脹。
一、陽明寒濕法
1、干姜人參半夏丸、大半夏湯(半夏,黨參)、半夏干姜散:干姜人參半夏丸可治妊娠嘔吐。但是要注意半夏抗早孕,有抑制著床作用,孕吐一般出現在妊娠6-12周,這個時期使用正常劑量的半夏是安全的。胃反嘔吐,大半夏湯主之;半夏干姜散主治干嘔、吐涎沫,半夏配干姜,更能抑制唾液的分泌。
2、半夏干姜人參丸中的半夏換成川椒就是大建中湯;如果把半夏換成吳茱萸,就成了吳茱萸湯,半夏干姜人參丸在太陰陽明經,半夏和吳茱萸都有一個特點:抑制分泌。
3、治療口干的方法,第一個是養陰,生地、麥冬、天花粉之類,張仲景習慣使用天花粉。中醫認為濕邪阻滯,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客水泛濫,主水不布,西醫認為這種液體潴留的人,血液里的滲透壓增高,這其實是中醫講的濕,這個時候可以用半夏治療,其實佩蘭更好。《黃帝內經》上講佩蘭治療的消渴,就是因濕邪而致的口渴。兩個口干產生的機理不同,小柴胡湯若渴去半夏不是指有濕的口干,而是指血容量不足的口干,是陰虛的口干,要用天花粉。另外還有瘀血導致口渴,瘀血的本質是濃、黏、凝、聚——血液濃縮,導致滲透壓增高,導致夜間渴,所以瘀血致渴用西醫也能很好理解。
4、小半夏湯,把大半夏湯里的人參換成生姜就成了小半夏湯,小半夏湯能止嘔吐,但與胃反的嘔吐不一樣,它治療的是不渴的嘔吐,不渴是因為病在陽明太陰,所以用半夏,生姜。嘔吐而渴的,要加茯苓,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嘔吐兼頭暈,要加茯苓;嘔吐伴有心悸,也要加茯苓。
5、生姜半夏湯:小半夏湯重用生姜,是生姜半夏湯,治療煩燥,心中煩悶異常、舌苔厚膩等七情為病的患者,有特殊的療效。半夏既入陽明,又入少陰。
6、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陽明和太陰脾一起治。甘草、人參入太陰。
二、陽明瀉心法
1、陽明瀉心法基本方劑是半夏瀉心湯,其中黃連、黃芩是少陰心的藥。半夏黃連辛開苦降,半夏、干姜抑制分泌,半夏瀉心湯治痞、嘔、利,半夏瀉心湯中有黃連、半夏,再加栝蔞,就是小陷胸湯。小陷胸湯病位比半夏瀉心湯的病位高,一個在心下-在賁門和胃底,一個在胃體。如果病位在胃竇,用旋覆代赭石湯。小陷胸湯黃連換薤白,就是栝蔞薤白半夏湯,一寒一熱,一個治寒證,一個治熱證。栝蔞薤白半夏湯可以治療伴有消化道癥狀的冠心病,如有的人心絞痛發作時有很明顯的肚子脹,這就是由胃不舒服導致的心絞痛的發作。
2、半夏瀉心湯的結構非常像小柴胡湯,一個用黃連一個用柴胡,一個和胃氣,一個和肝膽。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經腑同病的處方,少陽腑病用黃芩湯,有嘔吐加半夏生姜,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葛根湯有嘔吐,仍然加半夏,陽明嘔吐加半夏。
3、黃連健胃作用劑量小,半夏瀉心湯中一般只用3克,而黃連阿膠湯中黃連用至四兩,治療少陰熱化證的黃連劑量要大,還可以頓服,黃連劑量可以超過20克。
4、由半夏瀉心湯衍化出來的幾個瀉心湯:黃連湯、黃芩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湯里沒黃芩,黃芩湯里沒黃連,兩者都有桂枝,桂枝治干嘔。腹痛不在少陽經去黃芩。甘草瀉心湯治口腔潰瘍、狐惑之類疾病,生姜瀉心湯證伴有“噫”。半夏瀉心湯里的黃芩、黃連、干姜換成旋覆花、代赭石,就是旋覆代赭石湯,也治“噫”,因胃氣不降產生的痞、硬、噫,幽門疾病多有這種典型癥狀。
5、小陷胸湯、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治證的病位不一樣,如果善于腹診的話,能夠觸診出區別來。
三、少陰法
1、半夏散及湯:少陰咽痛代表方。病在少陰心用半夏散及湯(桂枝10,炙甘草10、半夏10),病在少陰腎用四逆湯(附子,炙甘草,干姜),兩者區別,病在少陰心用半夏,病在少陰腎用干姜,半夏、干姜都走陽明經,病在少陰心用桂枝,病在少陰腎用附子。兩個方子的配伍都有規律,都用到甘草,還有半夏厚樸湯(半夏、厚樸、茯苓、生姜、蘇葉)可以治療梅核氣,苦酒湯(半夏十四枚,雞子(去黃,納上苦酒著雞子殼中)一枚)也可以治療少陰咽痛。
2、半夏麻黃丸:能治心下悸,半夏不但入陽明還入少陰。半夏能夠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和室性早搏,而麻黃可以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半夏麻黃丸適合于病竇綜合征、快慢綜合征等類似疾病。
3、麥門冬湯:麥門冬湯(麥門冬、半夏、人參、甘草、粳米、大棗)能夠促進腺體的分泌,尤其是唾液腺的分泌,但是方中的半夏卻是抑制腺體分泌的。陰虛咽喉不利或胃氣上逆的患者,可以用半夏配伍養陰的麥冬,配伍的劑量和比例很關鍵。
如果疾病處于溫病后期,傷陰之后,余熱未清,溫溫欲吐,少氣嘔吐的患者,用竹葉石膏湯,它是在麥門冬湯基礎上加了竹葉、石膏。這些癥狀在熱病后期常見。
麥門冬湯和附子粳米湯(附子、半夏、甘草、粳米、大棗)的區別:麥門冬湯是麥冬配半夏,治療咽喉不利,病位高;附子粳米湯是附子配半夏治療腹中雷鳴切痛,病位低,一寒一熱,辨證不一樣,如果伴有飲邪下利,雖然拉肚子,但是很舒服,而心下堅滿的,要用甘遂半夏湯。
四、太陰法,半夏的第四個用法,是治療兼有飲邪的呼吸系統疾病,代表方劑是小青龍湯(麻黃、芍藥、細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如果癥狀表現為哮喘的,代表方劑是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生姜、細辛、紫菀、款冬花、大棗、半夏、五味子);脈浮的可以用厚樸麻黃湯(厚樸、麻黃、半夏、五味子、細辛、干姜、杏仁、石膏、小麥);再有小青龍加石膏湯和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湯誤治,可以由苓桂五味甘草湯的加減法,依證加減到苓甘五味加生半夏杏仁湯。
五、小結:《傷寒論》里半夏主要有四個使用方法:一個是半夏湯法,一個是瀉心湯法,其中半夏湯完全是溫藥的配伍,瀉心湯是寒熱錯雜的配伍;第三是少陰經的半夏用法,半夏麻黃丸治心下悸,生姜半夏湯治煩躁,半夏秫米湯治失眠,栝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半夏散及湯治咽疼,這些都是少陰經的半夏配伍用法,第四個是太陰經的半夏用法,主要是用來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太陰的特點是本濕而標陰,中見陽明燥化,陽明燥化不足,就表現痰飲水濕泛濫,而半夏是一個陽明燥化的藥物,能抑制腺體分泌,所以用來治療太陰病。
太湖中醫學堂:專注中醫傳承,發揚國粹,守護生命,傳承文明,太湖宏愿,醫道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