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論文引用之奇談怪論
迄今論文引用的統計方式主要是依據“論文引論文”,而且僅僅是以數數來量化,無視具體引用的情況。
其優點是簡單可操作,弊端很多不便列舉。
下面從具體問題談一些論文引用的個人觀點。
“引用”是包括“引”與“用”兩個方面的,顯然“引”比“用”弱多了!
而奇怪的是,更重要的“用”卻被大眾忽略了,反而讓“引”大行其道。這世道真的不公平!
個人外行認為,論文被引用的類型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直接被采納入教科書的核心知識內容的。
第二類:直接被應用到技術規范和標準等,被應用于啟發某項研究或幫助實現一些重要成果的。
第三類:被其它論文引用的。
第一類引用實際是最高層次的引用,因為教科書是能夠流傳下去,并為廣大學子學習和傳承與光大下去的。
但現在能夠達到這個層次的論文極少,以至于最珍貴的東西反而被大家忽略了。
可能有些人覺得這種情況到了21世紀不太可能有了,只有過去幾個世紀前才有。
如牛頓時代。但對于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綜合學科,研究成果直接編入教科書的事在現在和未來都是可能的!
哈哈,個人近十年一直把這種引用作為追求目標,但卻屢遭“不公”,因此才想寫下此博文。
第二類引用的論文現在也很少,一是論文很難成熟到作為標準。
二是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有用東西是不作為論文發表的,甚至不申請專利的,除了個別沒有經濟頭腦的科學家除外。
因此,目前這類引用也常常被人無視,也很少人給予關注。
第三類引用是數據庫公司、文獻計量研究者和廣大論文作者最關注的,而且也是機構組織經常拿來說事的。
其實,第三類引用如果細致一點分析,也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引用層次,下面就這個問題進行細述。
論文引論文其實還可以分為很多子類。
如:
(1)“正面引用”、“中性引用”、“負面引用”。
(2)“上游引用”、“中游引用”、“下游引用”。
(3)“直接引用”、“間接引用”。
(4)“有意引用”、“無意引用”、“惡意引用”。
(5)“內容引用”、“充數引用”。
(6)“一次引用”、“二次引用”、“多次引用”。
(7)“引而不用”、“用而不引”、“用引兼具”;等等。
上面的大多數詞匯我想你懂的。有些稍加說明一下,“上游引用”“中游引用”、“下游引用”是指科學領域的上中下游。
比如哲學,我的微信關注了“科學XXX線”,里面許多很好的文章,一篇一兩天的點擊數就是不到一百次。
而關注的“安全XXX術”,里面的科普文章一篇一兩天的點擊數就上萬次。
即使是同一個學科,上中下游的研究論文及其引用是不能同時做比較的。
做上游的人一定是極少數人做的,有共鳴的人也是少數。
近十年我做安全學科的上游,就需要面對這種現實。
為什么綜述文章通常被引用較多,因為現在有很多懶人做科研,特別是研究生,參考幾篇綜述文章來寫自己的學位論文綜述多容易啊!
而且綜述“質量”高!
要是都去引用一次文獻,花上二十倍的時間也難寫好。
上述對論文引論文的分類還沒有從時間維度來分析,如果按時間維度談引用,也可分為很多類。
比如“零引——睡美人——零平行線”、“由高引到零引——下降引——下滑線”、“由低引到高引——上升引——上行線”、“穩態引——平行線”、“由低引到高引到低引——拋物線線”、等等。
如果能夠運用一個含有時間參數的數學函數來表達引用數,則更加科學和可以有無窮多種形式。
各種引用規律都有話說,就目前來說,五年內引用率高、應用總數高是最吃香的。
現在大數據厲害得很,論文引用還可以關聯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東東。
例如與個人或集體的德性、財富、前途、智商、年齡、等等等的關系。
論文引用讓很多人發財,論文引用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論文引用讓很多人歡喜和獲得實惠。
論文引用讓很多機構有說事理由和評價依據,論文引用讓很多機構和人有了權利,等等......
但論文引用也傷了很多人的心,論文引用也讓很多垃圾埋沒了稀缺的真金白銀。
論文引用也讓社會一部分人的心靈走向歪曲,論文引用也浪費了我們社會的很多寶貴資源......
盡管不少文獻計量學者和科技工作者認為論文引用對大多數人來看,總體規律是正常的和合理的。
但人類科學進步往往不是靠大多數人,而是少之又少的極個別人。
一談起論文引用,傷心啊!論文引用規則必須研究和改進!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吳超科學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