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消渴癥,為何中醫愛用黃芪?給你幾個...
前幾天,和同事分享病例,一個42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住院20余日,西醫以降糖片、胰島素之類藥品治療,中醫則按消渴癥與滋陰養津中藥。
口渴雖止,但身體異常消瘦困乏,血糖雖減,但還時有起伏,小便比常人多數倍。
同事診其脈極其細弱,舌苔中心剝落一片,且有干燥裂紋,飲食精神不振,小便時可嗅出糖氣與爛蘋果味。根據脈證診為氣虛下陷,津液不升,遂處方用黃芪,但絲毫無效。
同事百思不得其解,而后又恍然大悟:此人脾氣不足,失掉統攝糖質能力,故隨津流出,黃芪量少殊難奏功。
再者前醫已服過許多滋陰養津藥,脾已為水濕浸泡而壅遏,脾必有瘀血水濕互阻,氣不返而津不升,故口干不欲飲,法當用黃芪大補脾氣,兼以活血化瘀并固腎關。
經過藥物調整,目前情況大有好轉。
開診多年,老郝也發現在治療糖尿病,黃芪為眾多醫生所偏愛。
首先,要明確一點,在目前的醫療水平下,消渴癥(糖尿病)無論從中醫或者西醫的角度都幾乎都不能根治,一旦確診需要終生服藥。
既然黃芪無法根治糖尿病,那么為啥很多醫生,甚至是名醫都會重用黃芪?
核心在于,中醫認為,糖尿病屬于“消渴”范疇,以氣陰兩虛、燥熱內盛為主,發展至后期則氣陰兩傷,陰陽俱虛,變證百出。病機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
在中醫眼中,黃芪具有生津止渴、補氣養陰的功效,可用于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衛氣虛所致表虛自汗;氣血不足所致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以及浮腫尿少和氣虛血滯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痹痛,氣虛陰虧的消渴等癥。
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黃芪能降低血糖,改善糖、脂代謝;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腎血液循環等。在輔助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黃芪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并減小血糖波動性,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因此,在現代醫學臨床上,醫生們在日常上也會使用很多含有黃芪的中成藥,比如:
1、降糖甲片
降糖甲片主要由黃芪、酒黃精、地黃、太子參、天花粉五味中藥組成,其中輔佐黃芪的酒黃精、太子參皆入脾、肺,同可補中益氣、補氣生津。
此中成藥適用于中醫所講的氣陰兩虛者,對以口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無力、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心悸氣短為臨床主要癥狀的消渴病療效明顯,對降低身體內血糖效果顯著。
2、參芪降糖片
參芪降糖是中藥類的降糖藥,以人參莖葉皂甙、五味子、黃芪、山藥、地黃、枸杞子等中藥加工制成,可益氣養陰,滋脾補腎。
此中成藥較為溫和,降糖速度緩慢,有效避免血糖突然下降的情況發生。適用于消渴癥,也會作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輔助藥物。
3、黃芪顆粒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并發癥之一,會導致腎臟結構及功能損害,最終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
臨床上,以使用鹽酸貝那普利片的常規基礎治療為例,同時使用黃芪顆粒的病人對比單用者,明顯提高其降蛋白功效、治療效果更好。
目前,中醫藥在調理人體機能、提高免疫力、體能等方面體現一定的優勢。隨著科學的發展,希望中醫藥在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方面,繼續探索出良好的療效和廣闊的前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