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稅徭役,歷來都是壓死百姓的大山!韓非這里建議國家輕稅薄役,其實并非是為了減輕老百姓負擔著想,而是另有目的。究竟怎樣,請看《備內》相關片段。
文曰:“徭役多則民苦,民苦則權勢起,權勢起則復除重,復除重則貴人富。苦民以富貴人,起勢以藉人臣,非天下長利也。故曰:徭役少則民安,民安則下無重權,下無重權則權勢滅,權勢滅則德在上矣。”韓非建議薄役的理由是:徭役多,百姓就困苦;百姓困苦,臣下勢力就會發展起來;而臣下勢力一旦發展起來,那么要求免除謠役和賦稅的大臣就會增多;免除徭役和賦稅的大臣增多了,他們手中的權貴也就越來越大了!這樣,國君可就危險了;名義上,是國君坑害了百姓,而實際上卻是權臣得到了富貴。這絕不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所以說,徭役輕,百姓就安定;百姓一旦安定了,則臣下就沒有了大權;臣下沒有了大權,那么他們的勢力也就隨之滅亡;而一旦他們的勢力消滅了,那么國家的恩惠則就全歸國君一人獨有了。
另外,韓非還專門為他的這個觀點打了一個扯不上邊的比喻:“今夫水之勝火亦明矣,然而釜鬵間之,水煎沸竭盡其上,而火得熾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勝者矣。今夫治之禁奸又明于此,然法守之臣為釜鬵之行,則法獨明于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奸者矣。”就像用鍋燒水一樣,雖然水能滅火,但如果用鍋把水和火隔開,縱使水在上面沸騰得以致于被燒干,但這卻并不影響那火依然在下面繼續的旺盛燃燒。這是因為用鍋隔著,水便失去了滅火的條件!現在就拿治國措施中的禁止奸邪來說吧,執法的大臣就如同那高吊的鐵鍋一樣,起著阻隔水火的作用;這時國君縱然心中明了依法治國的所有道理,那么他也同樣對朝中那些奸佞權臣們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