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非的著作中,我們明顯能夠看得出來,韓非是崇尚老子及道家的;至于孔子儒家,韓非基本上都是嗤之以鼻。
《解老》篇里,韓非大量引用老子的言論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首先是所謂的“大丈夫”該如何地處事,其次是人生禍福的關系,觀點幾乎全文羅列《老子》原話。
比如:“所謂‘大丈夫’者,謂其智之大也。所謂‘處其厚而不處其薄’者,行情實而去禮貌也。所謂‘處其實不處其華’者,必緣理,不徑絕也。所謂‘去彼取此’者,去貌、徑絕而取緣理,好情實也。故曰:‘去彼取此。’”我們現在如果一提到“大丈夫”,后面立刻就會跟上一句“能屈能伸”的“后綴”;追根溯源,這個所謂的“后綴”其實也是來自于《老子》,來自于韓非此次所列舉的“處其厚而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以及“去彼取此”等。
而至于人之禍福,韓非則直接引用《老子》原文道:“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福。而福本于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老子的這段行文很容易理解,主要是用來推理解釋“禍兮福之所倚”這句哲言的!而至于后半句的“福兮禍之所伏”,老子則這樣解釋:“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夭死;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行文推理同樣也很清楚,這里無需再多贅述。
接著,韓非自己的觀點論述道,如果你懂得了老子的這種“禍福之道”,懂得按照事物的法則去辦事,那就沒有不成功的;但如你違背了此“禍福之道”及事物法則而輕舉妄動的,那么即使你上有天子諸侯那般的權勢尊嚴,下有像猜頓、陶朱以及卜祝等那般的富有,最終你同樣還是會失去百姓、喪失財產的。故而,《老子》曾反復地警告著人們“孰知其極”!那意思就是說,有誰能夠懂得,禍福轉化的這些道理是何等的廣闊深遠而又至真至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