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與貪,這本來就是一個很嚴肅的人性話題。關于這樣的話題,道家的老子早就談過,法家的韓非也對老子的觀點進行過一一的解讀。
老子對此有三方面的觀點。第一,老子認為“禍莫大于可欲”,意思是,禍患沒有比可以引起人的欲望更大的了;換言之,即老子認為,欲望是人類一切禍患的總根源。對此韓非解讀道,人一旦有了欲望,則就會算計;算計一多則必會心煩意亂,而心煩意亂則更加重了人欲望的產生。欲望加重了,則必生邪惡;邪惡纏心,則為人處事必會沒有原則;為人處事一旦失了原則,自然而然地就有災禍在前面等候您了。這樣看來,世間一切禍難的根源在于邪心,而邪心又可誘發和催生人的欲望。催生人欲望的東西,輕則可教良民為奸,重則可令善人有禍。而當朝堂奸邪泛濫之時,則大臣勢必欺君罔上、欺上瞞下;而當國家災禍臨頭之際,那么最遭殃的則就是黎民百姓了。所以才說“夫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者,大罪也”;所以《老子》才說“禍莫大于可欲”。末了韓非還說,因此圣人不受五色的引誘,不沉溺于聲樂;明君也輕視珍貴的玩物,經常拋棄過分華麗的東西。
第二,老子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這個很好理解,即“不知足”就是最大的禍根!其實,這里的“不知足”與第一項里的“可欲”意義相近。韓非對此的解讀是:沒有毛羽,人不穿衣就不能戰勝寒冷;上不接天而下不著地,人不吃飯則就不能生存。所以自古圣人,他們穿衣足夠勝寒,吃飯足夠充饑,如此便就衣食無憂了。而普通人卻不這樣,大到做了諸侯,小到積存干金資財,貪得的憂愁仍不能解除;現在一些不知足者的憂愁,也真真正正地就是終身不能解脫。所以《老子》才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啊!
第三,老子認為“咎莫慘于欲利”,翻譯過來意思是說,罪責沒有比貪利更慘痛的了!韓非對此的解讀是,貪利甚于憂愁,憂愁過甚則生疾病;軀體有病則智慧必衰;智慧衰則人往往失于精準度量;失于精準度量則人必會輕舉妄動;而人一旦輕舉妄動了,那則禍害立至!所以《老子》才說“咎莫慘于欲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