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追求智慧教育 營造和諧校園
――――記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智慧型教育
2004年金秋,張家港實驗小學迎來了百年華誕。在隆重的百年慶典致詞中,蔣俊興校長鄭重地提出了學校今后一個階段的總體發展思路,他形象地概括為“落實兩大目標,實踐四項工程”。兩大目標是:科研興校,讓百年老校蒸蒸日上;文化強校,讓優質品牌熠熠生輝。四項工程,一是積極構筑信息化校園,努力辦一所具有濃郁現代氣息的窗口學校;二是切實施行人本化管理,努力辦一所充滿和諧人文關懷的示范學校;三是傾心實踐智慧型教育,努力辦一所凸現過硬教育實績的品牌學校;四是著力建設文化型學校,努力辦一所彰顯鮮明辦學個性的特色學校。蔣校長說:“這‘兩大目標,四項工程’可以說是我們的辦學理念和辦學追求,也可以說是我們的辦學舉措和辦學特色。”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張家港實驗小學首次將“智慧型教育”這一理念引入了學校整體發展框架中,并成了一條至關重要的辦學方略。“這幾年,我們立足理性地探索教育和智慧地實踐教育,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采取了扎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凸現這一辦學思路,不斷完善這一辦學舉措,不斷落實這一辦學目標,不斷豐富這一辦學內涵。”蔣俊興校長自豪地說。
“一體化”
――創新的辦學模式,讓教育的優質資源得到了更大的拓展。
的確,張家港實驗小學的辦學是創新的。2004年9月,列張家港市政府實事工程之一的張家港市實驗小學東校區落成開學。至此,學校成為擁有南、北、東三個校區的“集團型”公辦完全小學。目前學校有78個教學班,學生3500人,教職工222名。對于學校的“集團型”,并不鮮為人知。但當得知張家港實驗小學“一體化”的辦學模式時,不無令人驚嘆。
張家港實驗小學的三個校區覆蓋了張家港市楊舍鎮老城區的很大施教范圍,為更好地實現實驗小學優質教育資源的充分拓展,學校實行的是“三校合一,優勢互補”的一體化辦學模式。
所謂“三校合一”,就是說三個校區是一所學校完全并列的三個部分,不按年級段分配,也不設“本部”和“分部”,三個校區統稱實驗小學,并分別謂之“南校區”“北校區”和“東校區”。在行政管理上實行“條線分工,分塊負責”。所謂“條線分工”,是指各位校長每人負責若干個條線,統管三個校區的相關工作。教導處、教科室、德育處、總務處等中層都只設立一套班子,每個處室由主任負責安排相關工作的實施。所謂“分塊負責”,是指在每個校區設立責任校長,協調和督促各條線工作的落實。中層領導分布在各個校區,進行相關的條線分工,落實好各處室的統一要求。對學校教職工進行統一的調配,對學校教育教學進行統一管理。學校每天的工作安排都是一致的;各種教育教學研究活動都是同步的。就是學校在編制班級時,每個年級也都是按順序依次編排的,而不是以校區獨立編制的。“這樣就使學校的行政領導不論在哪個校區,都要按照學校的總要求去施行管理,使學校每個校區的老師,都能按學校的總規則去運作。我主管學校教學工作,我要過問三個校區78個班級的教學質量;同時,我是北校區的主管校長,我要負責協調北校區各條線的工作。”副校長闞曉茵向我們介紹。
“這樣的管理為的是更好地實現三個校區的同步發展。三個校區的班子成員既各司其責,又密切配合,分工不分家,風雨同舟、和衷共濟!”蔣俊興校長在談到這種“條線分工,分塊負責”的管理模式時,顯得很高興。在他看來,學校的東、南、北三個校區,已經“擰成了一股勁,牽成了一條心。”
當我們了解到學校三大中層處室負責人的工作地點――教導主任在南校區,德育處主任在東校區,教科室主任在北校區時,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蔣校長為實現三個校區均衡發展的獨具匠心。
當我們問及“三個校區地理位置相對分散,在辦學時間和創辦形式上不相一致,相互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異”時,蔣校長告訴了我們“一體化”管理的更深涵義。原來,學校施行的“一體化管理”,并不是“齊步走”式的管理,而是積極倡導“張揚個性,優勢互補”,讓各校區發揮優勢、創出特色。“北校區,是一所百年老校,沉積了百年的歷史文化,是實驗小學的老根據地,著重在充分挖掘百年文化底蘊,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和加強辦學經驗輻射上做文章;南校區,原為一所有著三年辦學歷史的獨立市鎮小學,2000年并入實驗小學成為實小的一部分。這個校區主要在加強‘寄宿制小班化探索’和建設‘生態校園’上下功夫;東校區,是根據城市發展的需求,在一個新的人居區域,完全以實驗小學的新校區來設計建造的新學校,著力在‘雙語教育實驗’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化運用研究上作探索。”已經在實驗小學當了多年副校長的陳惠芬滔滔不絕地跟我們如數家珍。
當我們流露出“校區相對分散,又要實施一體化管理,會不會造成管理低效和內耗”時,蔣校長打開他的筆記本電腦,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學校“四大工程”之一的“構建信息化校園”。學校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數碼”優勢,把原有的三個校區相對獨立的校園網絡并成了一個大的校區局域網。學校構建了有效的信息管理平臺,逐步實行行政管理、教育教學管理、后勤管理等的“數字化”,不斷提高管理工作效能。學校充分發揮集團辦學的優勢,充分拓展信息空間,全力順暢信息渠道,不斷整合、豐富和共享信息資源。
看到蔣校長在筆記本電腦上安排學校工作,記者打趣地說:“原來你的辦公室在你的包里面,隨時在遙控指揮三個校區的工作。”
如果說,教育需要實現均衡發展、高效發展,優質教育資源需要不斷地拓展是教育發展的嶄新課題的話,那么,張家港實驗小學“三校合一,集團管理”的辦學模式不失為一個極富創新的好舉措。這也許就是所謂“智慧辦學”的一種成功解讀。
“人本化”
――有效的管理流程,讓師生的創新靈動得到了更佳的張揚。
走進張家港市實驗小學,你若有心去會一會那廉潔高效、朝氣蓬勃的班子隊伍,訪一訪那團結進取、充滿活力的教師群體,看一看那活潑聰慧、天真爛漫的孩子們,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這里的人是勤奮刻苦的,是睿智聰慧的,是和諧友善的,是充實幸福的。而這一切都源自于學校“以人為本”的創新管理。“切實施行人本化管理,努力辦一所充滿和諧人文關懷的示范學校。”應該說是張家港實驗小學智慧管理的又一好舉措。
學校有一支廉潔自律、作風過硬、精通管理、敬業奉獻、開拓創新、充滿活力的班子隊伍。這么大一個學校,校級領導僅5人,但個個拉得出,打得響,班子集體奉行著這樣的承諾:“樹立一身正氣,做師表的楷模;揮灑一腔熱血,做教學的標兵;奉獻一片真情,做育人的典范。”。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每個班子人員的辦公電腦上,都流動著一句各具個性的箴言警句。“校長應該成為有抱負,敢負責,樂奉獻的教育者,應該成為有思想,有智慧,有個性的辦學人。校長的全部創造才能,就是為著師生智慧的開發與發展,建構優質的平臺,提供優良的服務。”我們從蔣校長的座右銘中,品味出了一個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膽略、學識和才華,也仿佛看到了學校在智慧型管理理念指引下,快速、高效、穩健發展的清晰軌跡。
教師與學生是學校發展兩大關鍵要素,他們在學校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不僅是一種特殊的活動方式,而且本身就是一種現實的生活狀態。學校不僅是老師教書、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師生成就生命意義,獲得幸福生活的特殊場所。為此,張家港實小的管理者們,始終把學校的發展、教師的進步與學生的成長維系在一起,不斷地探尋學校智慧管理的新境界。一是堅持以“教師為本”,不斷探索如何更好地實現“激勵教師增強責任意識,促進教師成就自身價值,保障教師落實合法權益”相統一的師資隊伍管理機制,努力建設學習型、智慧型教師隊伍,讓校園成為教師的精神家園和創業樂園。二是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對學生心靈的體貼,對體質的關注,對主體的尊重,對生命的關愛,既堅持嚴格要求,又重視自主發展,讓學生不僅得到科學素質的訓練,而且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并在此基礎上養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們在一位從重慶云陽來張家港實小掛職培訓的校長的學習筆記中,看到了蔣校長在“強化校本培訓,塑造智慧教師”專題活動中,對青年教師們說了這么一句話:“你面對的是每天成長發展著的學生,耽誤不得;你面對的是對實小期望值越來越高,甚至有點苛刻的家長,懈怠不得;你面對的是實小在新機制下的生存與發展,馬虎不得;你面對的更是你自己的專業成長,放松不得。我們學校不在乎你原有的水平,需要的是你充滿自信,不斷進步,希望你們做一個學生喜歡,家長信賴,領導滿意,同事認可的老師!”很顯然,這段樸素的話是認真嚴肅的,也是語重心長的,更是催人奮進的。
也許,所謂智慧的管理,也就是管理者能讓自己的管理目標,融進被管理者的心田,讓管理規范很自然地轉化為被管理者的內心需求和自覺行為。縱觀張家港實小的智慧管理,更讓人感到學校在落實管理制度的同時,更多的是以發展的眼光,以大度的氣概,以寬闊的視野,在不斷探索和優化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機制,把誠信和關愛融入溫暖的情感之中,讓人格魅力、學識才華和管理智慧感化教師、影響教師。營造著一種寓“有為”于“無為”的崇高境界。
分管德育的郭小磊副校長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天,《張家港日報》A6版刊登了《氣!“受傷”還要挨罵》一文,講述在公交車上,三名可能是實小學生的不文明行為,其中一個“小胖墩”在汽車急剎車時手中的飲料把善意提醒的市民
在張家港實小的德育工作中,我們看到的是“以愛心為基礎,以智慧為手段,兩者相得益彰”的育人模式。也許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須是不露聲色而又觸及孩子靈魂的教育;而張家港實小的很多智慧育人舉措達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或者“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收效。
“個性化”
――智慧的課堂教學,讓教學的理想境界得到了更好的彰顯。
教育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在2006年初召開的張家港市小學校長會議上,蔣俊興校長作了題為《行現代教育之舉,示素質教育之范》的表態性發言。在開頭部分,他強調了實驗小學這樣的觀念和追求――“面對社會轉型期多元文化背景下復雜多變的教育新形勢,我們決心克服功利主義,擺脫經驗主義,防止形式主義,堅持在認識上對素質教育‘堅信不疑’,在行動上對素質教育‘堅定不移’。面向基礎教育的發展性,回歸基礎教育的基礎性,既積極地實施新課程改革,又理智地反思新課程實施一段時間來的誤區;既有效地抵御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回潮趨勢,又認真地勾勒和全面地推進新一輪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實驗小學的示范輻射作用,努力做好全市基礎教育階段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排頭兵和帶頭人。”話語鏗鏘,擲地有聲。蔣校長告訴記者,這是學校推進新一輪素質教育的總的指導方針!
是的,近年來,張家港實小堅持將“依托科研支撐,強化理念反思,突出行動研究”為學校教改的主要措施,奏響了“建構智慧課堂,落實有效教學”的課堂教改主旋律。“向課堂教學要真質量,把興奮點聚焦于智慧型課堂的建構”正在成為實小廣大教師的理想追求和自覺行動,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強勁東風,推動著學校教改穩步、迅猛地發展。
學校強化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把“廣度”作為校本培訓的價值取向。廣獵專家,讓多種思想在老師的頭腦里交融匯聚;廣集理論,讓不同觀點在老師們的頭腦里沖染洗刷;廣樹典型,讓更多的老師在跌打滾爬中脫穎而出。把“深度”作為課堂教研的運行走向。深刻反思,把教學過程中的現實問題作為解剖之的;深入研討,把提高課堂效益作為課改要舉;深層探究,把提升教研水準作為課改出路。把“效度”作為教學管理的目標指向。探尋好課標準,讓課堂成為師生成就價值的場所;優化課堂管理,讓課堂成為學校內涵發展的根基;養成良好習慣,讓課堂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
2006年11月24、25日,學校承辦了“江蘇省名校名師小學語文主題教學觀摩研討活動”,蔣校長和黃碧老師分別上了“實踐智慧教學”的示范課《生命的壯歌》和《小動物過冬》,蔣校長還作了題為《建構智慧課堂,落實有效教學》的主題報告。
這次活動品位是高的,主題是深邃的,活動是成功的。借用省教研室文件中的話說:“全面展示張家港實驗小學‘建構智慧課堂,落實有效教學’的語文教改經驗”。在鮮明活動主題的引領下,智慧的實小人演繹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精彩。
蔣俊興校長在《生命的壯歌——生命橋》的教學中,是這樣引領學生感悟“奇跡”場面的:老師問:“當年輕羚羊在空中下墜時,這時出現了奇跡,什么奇跡?” 簡短而直接的問題輕輕撥動了學生的情弦,在學生交流自己讀書思考所得時,老師在黑板上以寥寥幾筆,畫龍點晴,讓學生深刻理解“剛好”“猛蹬”等詞語,體會這一對羚羊配合的默契。老師順著情感的潮流追問“假如你是那只年輕羚羊,你回過頭,看到老羚羊筆直地掉下去,你會說什么?”學生的情感在簡明的追問下迸發了,有的說“都是你救了我,我會永遠記住你的,感謝你。”有的說“你是我們家族的英雄。”……“多么可敬的老羚羊哪!讓我們一起用心來朗讀這段話,用心來贊賞這奇跡,用心來感受這悲壯的一幕。”一氣呵成掀起了學生情感的高潮。教者智慧地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文本把“剛好”“猛蹬”解讀成一段段有情的文字,解讀成感人的一幕幕場景;走出文本把年輕羚羊的內心情懷幻化成一句句可感可觸的獨白。當直觀形象的簡筆勾勒,適時適度的文本補白讓學生的智慧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的時候,那是課堂最美的風景,也成為了學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
在二年級《小動物過冬》的教學中,
他們樸實、真實地引領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對話分享,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著語文,是學校語文教師致力于實踐智慧教育的典型案例。
活動時間是短暫的,但內容是豐富而充實的,留給大家的思考也是深刻的。更為可喜的是,在結束了短暫的歡欣之后,實小的校園又悄然掀起了一場新的總結收獲,暢談體會,交流思辯的熱潮。分明讓我們看到,張家港實小的教師們正邁著穩健的步伐,背起智慧的行囊,在教學改革的漫漫征程上,一路瀟灑,一路前行,一路收獲。
“在實施《智慧型課堂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以語文課堂教學為突破口,著力建構智慧的課堂,落實有效的教學;著力探究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教學策略的有效運用,教學要素的有效調配,教學評價的有效調控;著力落實開放民主、活潑靈動、扎實高效、彰顯智慧的語文課堂教學;著力從知識課堂走向智慧課堂,為師生智慧的共生和發展而教學,追求人生幸福的教學境界。”學校主管教育科研的殷校長,在談到此次活動的收效時,這位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有些激動。
“特色化”
――和諧的校園文化,讓學校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更優的展現。
徜徉于張家港實驗小學的三個校區間,正如穿行在歷史與現代的交匯之間。用蔣俊興校長的話說就是――“是文化傳統實現了對現代的欣然接納,也使實驗小學的現代更多了一份厚重的底蘊。”“實驗小學一百多年過去了,一個世紀的風吹雨打,傳統仍舊保有它本色的風采,現代如何讓她歷久彌新,增添新的神韻,那就是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機制,拓展優質教育資源,實行三個校區均衡發展,打造具有鮮明個性的品牌。”
這一切,難道不是和諧的學校文化?
學校作為一個地區的文化高地,高就高在它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如果說“端、勤、毅”是先賢提出的張家港實驗小學人治學和做人的規范,那么,“健康、和諧、發展”則是當代實小人適應時代發展所提出的新的育人理念。師生平等、教學相長,是情感的和諧;化美為境、情景相生,是環境的和諧;德高為重、身心和諧,是發展的和諧。以生動的教育培養生動的心靈,以生動的心靈激發創造的精神,是全體張家港實驗小學的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之境!
學校堅持以彰顯辦學特色為本,以“智慧文化”為核心,打造學校主流文化,強化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通過文化引領,強化現代學校建設,不斷提升品牌辦學新內涵。
學校堅持以優化校園管理為本,以創建“平安、衛生、文明、和諧”校園為抓手,校園管理創出特色,無論是學校的環境衛生、食堂管理,還是安全法制教育工作,饒有趣味,卓有成效。
學校堅持以培植學校精神為本,全面解讀和積極傳承“端、勤、毅”的古訓,要求老師不斷追求“善于融入孩子心靈,善于整合教育資源,善于駕馭活動場景”的教學境界,要求不同年段的學生積極奉行“我們都做好孩子”“善學習,會做事,能創造”“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學習境界,弘揚“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學風尚,積極培植勤勉進取、健康向上的學校精神。
來到張家港市實小新建的東校區,誰都會被學校大氣的校舍框架和精致的文化布置折射出的深邃文化內涵所深深地吸引。學校的校徽是兩個交融的色塊,簡約、對稱、流暢、明快。紅、藍兩色組合的是“實驗”兩字的字母“SY”的抽象圖形,紅色讓人感受到一種跳動的節奏,一種生命的脈動,一種個性的張揚,象征著實小的學生們蓬勃的朝氣、燦爛的明天。藍色讓人體會到一種睿智的沉穩,一種情懷的博大,一種意念的飛動,代表著實小的老師,無私奉獻、不倦追求。
“三人行,必有我師”“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校文化石上一句句老夫子的教誨,凸現了學校正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追尋博大精深的民族智慧,弘揚光輝爛漫的文化精髓。
記者不解地向學校管理者請教 “半肯樓”的含義。“半肯半不肯”,巧妙借用“禪語”,形象解讀“教學相長”古訓――“老師不必全教給孩子,學生不必
記者欣喜地看到,張家港實驗小學在智慧管理、智慧教育的孜孜探索,雖然剛剛起步,但已取得可喜的成績。
成果之一:“智慧型教育”特色初步顯現,學校科研水準不斷飆攀。
2006年,張家港實驗小學一方面抓好“十五”課題的結題工作,另一方面認真申報和全面部署了“十一五”課題的研究。據了解,該校“十一五”主課題已經通過蘇州市、江蘇省論證,并立項劃課題。“課題設計方案”也于7月份在《教學與管理》雜志公開發表,部分子課題也在全國、省、蘇州市和市相關部門立項。“教育科研已成為學校發展的主軸,成為學校教改的核心,成為大部分老師關注的熱點。”學校的中層異口同聲。
《人民教育》2005年第23期,在題為《讓教師的智慧照亮教育》的張家港教育側記報道中,以大量的篇幅書寫了實驗小學追求“智慧型教育”的做法和經驗。本報在
成果之二:“研究型教師”群體初步生成,師資整體素質不斷提升。
蔣俊興校長說:“通過參與課題研究工作,‘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反思即智慧’的意識和理念深深地烙印在了
在這樣的良好氛圍中,在不斷的智慧井噴中,實驗小學里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師。
成果之三:“文化型學校”芻形初步架構,學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實驗小學以“文化節、雙語節”系列活動,小百花系列陣地,少先隊主題教育項目具體落實文化建設的“五名工程”和“十佳評選”。少先隊組織開展的“從小樹立榮辱觀,童心綻發真善美”文明系列活動,以電子技師、航模車模、“金鑰匙”科技競賽等重點的科普科技創新教育,以及“快樂體育節”、“智慧讀書節”、“童詩童謠節”和“節約周”、“誠信周”、“安全周”、“健康周”、“環保周”等活動,活躍了校園文化,豐富了校園生活。學校也因此被命名為“中國青少年科學普及實踐教育實驗學校”和“江蘇省未成年人科技創新比賽”先進學校,接受并通過了蘇州市藝術教育驗收。雙語班學生《快樂一天》活動、“伙伴同行,心手相連”活動、“暑期生活面對面”等30多個專題節目在電視臺、報社公開報道。
學校文化的提升,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的快速、高效、健康發展。學校先后代表市學校接受了創建“江蘇省教育收費先進市”,創建全國“健康城市”等驗收評估。先后承辦了學校法制與安全教育現場會等多次市級活動。學校被授予“江蘇省學陶先進集體”“蘇州市安全文明學校”“蘇州市信息化示范學校”“市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先進學校”、“市優秀校園網站”“省優秀職工之家”等多項榮譽。2005、2006兩年向市內相關學校輸送了4名正副校長。
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蔣俊興校長向我們表述了他對學校發展的憂思。我們驚訝,這樣一所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一定影響力的百年名校,現如今有著如此高效、強勁的發展勢頭,她還有怎樣的憂慮呢?
“目前,學校主要存在的突出問題與矛盾有三個方面:一是品牌辦學對學校發展帶來的良好態勢與生源暴滿、不斷擴班給學校發展造成的潛在威脅‘相生’;二是規模辦學的高效益與學校管理精細化的高標準‘相克’;三是阻礙學校發展的內外諸多不良因素與學校快速、高效、穩步、健康發展的自身需要‘不相容’。”
當我們問及學校將如何解決這三重矛盾時,蔣俊興校長與記者在學校“端、勤、毅”的百年校訓前面停留了片刻,給記者朗誦道:“當端正成為思索的姿勢/當勤勉成為奔跑的形象/當勇毅成為堅持的面容/當這些都以聲音的質地走進史冊//只有這樣的聲音/才能穿越百年風雨/像經久不息的薪火/光照前程//”記者從這位貌不驚人,但卻充滿睿智的“年輕老校長”的朗誦中,清鮮地聽到了學校百年來一以貫之的育人“聲音”,也強烈地感受到了學校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對育人古訓的創新解讀,更仿佛看到了學校在新百年育人征程上將邁開更為穩健步伐,收獲更加燦爛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