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中考都開始注意查考閱讀速度與閱讀量。
使用新教材,也須重視閱讀量的問題。
最主要的就是“讀書為要”。“新教材專治不讀書”。
精讀課主要是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功能是舉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是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閱讀實踐中,主要是泛讀,自主性閱讀。
統編教材中有關讀書方法的內容分布在導言、習題,特別是“名著導讀”中。每一冊2次“名著導讀”,每次都會突出一種閱讀方法。
欄目“名著導讀”,目的是引導讀名著,讀經典,把人類文化的精華交給學生,讓學生接觸最高尚的精神產品;強化“整本書閱讀”,讀書養性。
課內可以安排一些內容,比如簡要介紹某一種書的基本情況,激發讀的興趣,重點放在提示讀“這一類書”的基本方法。如果“課程化”太明顯,要求太多,學生還沒有讀,可能就興趣減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處處指向寫作,甚至和考試掛鉤,那就更是煞風景,敗壞閱讀興味。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效果還不好,就看學生是否愛上讀書,自己能找更多的書來讀,而且多是整本書閱讀。
不要管得太死,寧可實行目標管理,開頭有個提示和引導,結尾布置一點小結之類,那就很好了。根據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的課外閱讀,注意循序漸進,逐級增加閱讀量與閱讀難度,體現教學的梯度。但是,納入計劃不等同于上課,一定注意不要太多干預,要想辦法激發閱讀興趣。要容許學生讀“閑書”,尊重他們的“語文生活”。
實施“1+X”的辦法,即每講一課(主要是精讀課),就附加若干篇同類或者相關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讀。閱讀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默讀、瀏覽、快讀、跳讀、精讀、互文閱讀、檢索閱讀,以及如何讀一本書,讀不同類型的書要用不同的方法,等等,以往的教材是關注不夠的,老師在教學中也缺少方法意識。結果就造成一種狀況:很多學生只會精讀,無論碰到什么文章,全都用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加藝術手法等一套分析方法去套。
怎樣教好文言文?
把誦讀作為學習文言文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環節與手段。對文言文來說,通過誦讀知其大意,能對文章的文氣和語感有整體感覺,這是基礎。建議文言課少一些串講,少一些活動,不一定要“先譯后背”,也不一定“字字落實,句句翻譯”,把更多時間交給學生誦讀,很多課文都可以做到“當堂成誦”。
古詩詞教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于繁瑣,像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里,總之是積淀下來,有所感覺了。
我們的語文課本來就很熱鬧,很浮躁,缺少沉浸式的閱讀,缺少真正個性化的自由的閱讀,如果老是任務驅動,老是組織各種活動,那也是不利于語文素養的提升的。
“通城學典”部編本教材配套圖書
為了給教學一線老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提供素材,使部編本教材提倡的課外閱讀理念能真正落地,同時配合部編本教材中加強古詩文閱讀的理念,給學生從課內古詩文閱讀走向課外古詩文閱讀搭建橋梁,有效提升古詩文閱讀的水平,我們精心打造了與部編本教材配套使用的《初中語文課外讀本》《課外古詩文助讀精練》《初中文言文全解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