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者奕宏
這是奕宏為您分享的第247篇文章
上帝,
那是一扇虛掩的門。
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的百米賽道上,美國選手吉-海因斯率先撞線后,轉身看著運動場上的計時牌。當指示燈顯示出9秒9的字樣后,他攤開雙手嘀咕了一句。這一瞬間通過電視轉播,被幾億人看到了。然而,由于當時海因斯身邊沒有話筒,對于他究竟說了什么,人們無從知道。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一位名叫戴維-帕爾的記者在回放奧運會錄像資料片時,看到海因斯當年破紀錄的精彩鏡頭時注意到了這一點。
于是帕爾去采訪海因斯。當帕爾問起16年前的事情時,海因斯竟一頭霧水,直到帕爾播放錄像后,海因斯才笑著說:“我說,上帝啊,那是一扇虛掩的門!”(之前,人類認為百米跑進10秒之內是不可能的。)
第一期未來食《品類戰略》課程里,英諾天使基金的董事總經理王晟開場有一段分享,講到中國餐飲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一個32000億的大市場里,上市公司總市值不過可憐的300多億。而游戲產業不過1000多億的營業額,卻造就了3萬億的市值。(含騰訊,騰訊一半的營業額來自于游戲。)
因為這個行業至今沒有出現一家市值過百億的中餐公司,也沒有出現一家營業額過百億的中餐品牌,所以資本市場在過往對其不重視,而中國餐飲人也一直沒有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榜樣。
奕宏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餐飲業之所以發展30多年后,與百勝、麥當勞有巨大差距,原因有二:
01)把正餐和快餐混淆,用一種思維方式、理論體系來談兩個完全不同的業態,造成整個行業至今缺乏完整的系統思想和理論體系;
02)缺少一個中式快餐連鎖品牌的榜樣;
第一點因為題目過大,又觸及到各種利益,不在此深談。
第二點,就是今天的主題:
真功夫之殤,讓中式快餐連鎖品牌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榜樣。
從紅高粱以來,中國餐飲人就一直想憑借中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國民口味的適應性,中國人的勤勞,同步向西式快餐連鎖學習,建立自己的中式快餐連鎖品牌。
這個努力,我們在紅高粱、大娘水餃、真功夫、鄉村基等一代又一代的餐飲人身上都能感受到,而其中最接近理想的就是真功夫。
當初蔡達標家族抓住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時代紅利,從廣州出發,重金聘請外腦--葉茂中營銷策劃機構,從品類戰略到連鎖模式,從標準化產品到廚房設備研發。
借中國功夫“真功夫”形象,定位“蒸營養”,與肯德基麥當勞貼身肉搏,在中國攻城略地,眼看就要成為中式快餐第一品牌,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家族內訌,居然造成創始人遭遇牢獄之災,投資人無心戀戰,上市之路中斷。
據說,當初真功夫臨上市之前,已經估值50億人民幣,一旦真功夫上市,百億市值可期。而憑借中式快餐第一品牌的優勢,加上巨額資本助力,真功夫一定可以成為中國餐飲第一股。
這個意義不僅僅是對真功夫,更是對中國餐飲業,尤其是快餐業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也代表著真功夫推開了那扇虛掩的門。
中國的互聯網若沒有馬云、馬化騰,沒有阿里、騰訊,我們很難找到我們的互聯網之路;
中國的家電行業沒有張瑞敏、董明珠,沒有海爾、格力等優秀企業家、脫穎而出的品牌,我們還要一直活在外資(日資)品牌的陰影之下;
中國的手機制造業沒有任正飛,雷軍,沒有華為、小米,我們國民也只能被蘋果和三星獲取高額利潤,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反觀中國的餐飲業,某種程度上我們是缺乏自信的,百勝和麥當勞憑借簡單的產品結構,根本不是國人口味的工業化產品,卻獲得了數百億的銷售額,贏得兩代消費者的心。
真功夫,是迄今為止我們為數不多真正懂快餐連鎖的企業,也是真正唯一能讓兩大外資集團觸動的企業,而他的上市之路中斷,家族企業內訌造成的人才流失,受損失的不僅僅是真功夫,更是整個中式快餐連鎖業。
一個沒有龍頭企業的行業,是一個沒有希望的行業;一個失去標桿的行業,是一個沒有方向的行業。
當時真功夫的企業內訌,新聞媒體更關注的是挖掘企業內幕,行業人士討論最多的是股權糾紛,而誰能想到真功夫之殤,其實是中式快餐連鎖之殤。
隨著10年的官場腐敗,中餐走上了一條畸形之路,讓湘鄂情這樣的公司成為了上市的標的,成為行業的標桿。若沒有這屆政府的強力反腐手腕,中餐業不知何時才能真正回歸行業本質,中式快餐連鎖不知何時才能登上歷史舞臺。
當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引進百勝、麥當勞30多年后,我們的大多數餐飲老板還不知道何為定位,何為品類,何為品牌精神,何為品牌文化,何為供應鏈管理,何為中央廚房管理,何為股權結構,何為商業模式設計,整個行業還是存在極度分散的狀況。
前十強的企業規模沒有一家突破百億營業額,難得有幾家公司接觸資本,不是業績不佳,就是股權糾紛,再不然就是退市,讓整個行業看不到希望。
2012年其實是一個分水嶺,以黃太吉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新時代精神,不同于傳統餐飲文化氣息的新銳品牌誕生。一夜之間透過互聯網傳播,讓品牌響遍祖國大地。媒體、資本、協會、用戶都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與期望。
中國人一貫善于制造產品,不善于創造品牌,這些新銳品牌的出現,仿佛讓大家再次看到中式快餐連鎖崛起的希望。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在資本瘋狂追逐下,我們太渴望這批創業者能探索出一條全新的、復合中國市場的品牌連鎖之路。
作為一個行業的觀察者、研究者,我真心地期望他們能有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品牌。憑借中國餐飲強勢心智認知,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中華民族經濟的強勢崛起,他們當中必然能有跑出來的品牌。只是餐飲是一個消費品,是一個慢行業,欲速則不達。
在這里,我也提及一下最有爭議的黃太吉。
1)無論成敗,黃太吉都給中國餐飲業帶來全新的思維和耳目一新的品牌塑造方向,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新一代餐飲人的啟蒙者;
2)無論成敗,赫暢也會和蔡達標先生一樣,都是中國餐飲業里程碑式的人物;
3)創業維艱,真實的商業競爭和成敗的關鍵要素,永遠不像外人所說、所想的那樣僅僅是口味之爭;
某種程度上,我非常期望黃太吉、真功夫這樣的企業能夠成功,因為這類的企業身上有著稀缺的創新和創造的精神。
慶幸的是,今天我們看到了諸如:俏鳳凰、云味館、仔皇煲、老鄉雞這樣的新銳連鎖品牌蓬勃發展。
他們不僅有清晰的品類戰略,更有優秀的團隊和資本的助力,在產品上也做了更加符合年輕一代消費者需求和審美情趣。而真功夫也在重新塑造自我的品牌形象,再次發力。
這些品牌擁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透過品類創新制定了清晰的品類戰略,這批創業者也不再是僅僅把餐飲當成賺錢手段,而是把做大品類、做強品牌、做實產品(體系)、做好文化作為企業發展的長期戰略,期待這一批品牌中能帶動整個中式快餐連鎖早日推開那扇虛掩的門!
解 密
#只有萬分之一的餐飲老板才知道的“殺手锏”#
中國餐飲業進入紅海廝殺階段,盈利者寥寥。
But,西貝莜面村、巴奴毛肚火鍋、樂凱撒榴蓮披薩、阿五黃河大鯉魚,這些近年最紅火,逆勢高增長的品牌靠的就是一個殺手锏:啟動《品類戰略》。
西貝兩年四次更名,花費上億,業內紛紛不解,結果卻是他逆勢增長,成為中國餐飲業最大的黑馬;阿五更名黃河大鯉魚,同行議論紛紛,但卻是他名利雙收。
他們花費巨資,不惜一切代價,搶在同行之前要建立《品類戰略》,你看出此中的玄機嗎?
表象上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更名,而這背后的生意密碼,商業規律,商戰秘籍卻被99%的老板忽視了。
如果,你想掌握這個領先同行的商戰秘籍,可以閱讀今晚同步發的另一篇文章《解密只有萬分之一的餐飲老板才知道的'殺人锏'》,或點擊下面的圖片進行了解。
請悄悄點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