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昆發錢玉花
土地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殊性,而且即使再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能在工廠里生產稻谷。民以食為天,農以地為本。隨著市場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農村土地出現閑置或拋荒現象較為普遍,農戶之間土地自發流轉十分頻繁。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問題就是實施土地流轉,盤活土地資源,促進農業增效。
一、啟動土地流轉的措施
黃山區土地資源面積17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萬,其中農業人口13萬,耕地面積11.5萬畝,其中水田9.7萬畝,農民人均耕地不足1畝。由于少數農戶持無所謂態度而不愿意流轉,部分農戶擔心政策變化而失去土地。為此,及時建立區、鄉鎮兩級領導與辦事機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與傳單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徹底打消農民后顧之憂。該區年初就以景區景點、苗木基地、美好鄉村周邊和城郊的土地進行重點摸排,農業主管部門紛紛進村入戶開展土地流轉政策咨詢、供求情況網站發布,流轉合同規范簽訂和鑒證,及時解決土地流轉的矛盾糾紛,讓農民認清土地流轉的好處,為充分調動農戶依法流轉積極性,早在2009年就出臺《黃山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實施意見》,鼓勵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凡當年新增連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50畝以上,流轉期限3年以上的,區財政按每畝50元給予受讓方一次性獎勵。凡新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入股面積100畝以上且經登記運作規范的,區財政給予5000元的一次性補助。先后兌現2010年以來31家土地流轉50畝以上規模經營主體獎勵資金34.3萬元。截至2014年7月底,全區二輪承包土地流轉面積22881.84畝,比上年流轉面積16832畝增加6049.84畝,新增流轉100畝以上地塊分為23個片區,共5116.85畝。
二、有序流轉的顯著成效
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提高了農村土地利用率,有效整合了農業資源,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全區流轉的22881.84畝耕地主要用于發展優質稻、蔬菜、食用菌和花卉苗木等優勢產業,促進了優勢產業板塊發展壯大。三口鎮白果樹村委會與農戶簽訂中、長期租賃合同400多份,將流轉的644.04畝耕地打造成大棚蔬菜及水生蔬菜基地,支持農戶規模種植向家庭農場發展,每年每畝流轉土地補貼400斤水稻,并為百名農村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近萬元。2011年初,仙源鎮弦歌村積極牽頭成立弦歌久盛油茶專業合作社,啟動消滅“荒山、荒地、荒田”工程,使村民自愿將自己承包的“三荒”田地入股交予合作社,合作社、村民組、入股村民三方按1:2:7的比例分享受效益。目前,該村已有1000余畝“三荒”田地被統一開發種植油茶等經濟作物,在解決合作社前期資金投入不足問題的同時,又吸收撫育用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由于全區土地的合理流轉,為外出務工的農民解決了后顧之憂,獲得了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2013年,全區外出務工勞動力29987人,占總勞動力的36.9%,外出勞務收入3.23億元,占農民純收入總額12.93億元的25%,這等于說農民每100元純收入中有25元來自外出勞務收入,土地流轉后的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三、流轉存在的主要障礙
綜觀全區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思想觀念落后,流轉范圍偏窄,規模偏小,運作不夠規范等方面,這些現象成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有序流轉的逆動力。農民的小農意識與戀土情結濃厚。由于受到傳統農業思想的影響,農民即便從其他行業獲得一定的收入,部分農民特別中老年農民仍不愿放棄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把土地看成“保命田”、“退路田”,要么寧荒不轉,要么漫天要價。當前,農業效益漸顯,惠農補貼增多,大多數農戶傾向于短期流轉,給受讓方承包連片土地帶來障礙,使經營業主長期穩定投入的信心不足,不利于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農地流轉的程序不規范、手續不完善,特別是雙方的責任、權力、義務不明確,一旦發生糾紛和矛盾容易扯皮。農地流轉市場化程度也不高。導致這種現象主要是中介服務組織的缺位,市場化的流轉價格體系尚未形成,流轉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建立。
四、阻礙土地流轉的根本原因
土地流轉的紅燈較多,出現紅燈的原因當然也很多。深入探討其中的蹊蹺,至少存在三個方面的成因:一是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對于土地流轉,區政府盡管出臺了獎勵政策措施,土地流轉和土地集中規范進行,規模經營發展順暢。但部分鄉村干部認為,土地承包三十年不變,土地流轉是農戶自己的事,與集體沒有多大的關系,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疏于引導,吝于扶持,以致土地流轉呈自發、放任狀態;部分群眾對經營權流轉的法律定義也不清楚,把流轉與“失地”混淆,擔心土地流轉了,生產無著落,寧可拋荒,不愿流轉。二是行政資源配置不到位。沒有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鄉鎮即使建立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由于相應的人財物沒有配置到位,作用并沒有完全發揮,土地流轉機制尚未真正建立。三是政策環境不夠完善。由于農村養老、醫療等事關農民生存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農民對于土地的依賴程度很高,一般不會轉讓承包地,“種田養家”、“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五、完成土地流轉的建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