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姓氏略考(上)

2007-01-14 23:04:04

姓氏略考-前言-分類:姓氏淵源
前言

一.姓與氏:

本書即《中華民族姓氏淵源略考》是文化部“五個一工程”項目之“中國青少年歷史文化知識叢書”的第五部分,按既定出版計劃,將在2008年夏季起陸續出版。筆者力求在北京奧運會前出版一千個姓氏,以奉獻給廣大青少年讀者。

《中華民族姓氏淵源略考》共有七十二個分冊,八千三百萬字,收集并整理了五千四百二十八個還在使用的華人姓氏,其中前一千余個姓氏是目前在人群中常常能夠見到的,其余的四千四百余個姓氏當中,有些是少見的姓氏,有些則是漢字化的少數民族姓氏。

《中華民族姓氏淵源略考》中的每個姓氏均按照姓氏字源、姓氏淵源、各支始祖、遷徒分布、郡望堂號、家乘譜牒、字輩排行、楹聯典故、歷史名人、帝王國君這十個部分編寫。由于歷史淵遠,許多資料隨著歷史的湮遷都難以考證,所以本書中有失誤的部分也在所難免。這里要說明的是:第一,在歷史人物一欄中,本書力求整理出該姓氏中最有名望的十五至五十個人物,并將人物攫取按出生年代截止到公元1960年,極個別名人除外;第二,在家乘譜牒和楹聯典故一欄中,有些姓氏的家譜資料不全,有待繼續整理和收集;第三,在字輩排行一欄中,有許多姓氏的輩份字都比較難以整理,幾乎無法按各支派進行整理,有待有關部門繼續整理和收集。按項目要求,這套書中不出現文言文,因此這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需要花費大精力、大花費、大時間。《中華民族姓氏淵源略考》是在二十多年編篡的基礎上逐漸完善的。

中國人在距今五千余年的三皇五帝時期就有了姓。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字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從母親的。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近親通婚對后代不利的遺傳規律。

在六千五百年前的河南省淮陽縣(古稱宛丘)一帶,生活著一個以蟒蛇為圖騰的部落。這個部落當時正處在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轉折階段,傳說其首領為太昊伏羲氏。太昊伏羲氏“結網罟,養犧牲,以充庖廚”,繼而又發明了武器,古稱“木兵干戈”。太昊伏羲氏由此贏得了先民的愛戴,被推為部落首領。在太昊伏羲氏的率領下,這一部落先后征服了以雄鹿、鱷魚、猛虎、蒼鷹、巨蜥、紅鯉、白鯊、長須鯨為圖騰的八大部落,并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組成一個新的圖騰。這個新圖騰體現了華夏九州的大融合,被太昊伏羲氏命名為“龍”。太昊元年九月初五日,在古宛丘,太昊伏羲氏實現了華夏九大部落第一次結盟。從此太昊伏羲氏“始定四海之廣,制九州”。他把自己統領的九大部落,“號曰龍師”。這樣,太昊伏羲氏便成為遠古華夏第一位帝王,被華夏后裔尊為第一代龍祖。

在太昊伏羲氏時代,原始畜牧業迅速發展,九州大地和睦相處,一片太平景象。但是最讓太昊伏羲氏傷腦筋的,是當時出生的嬰兒中,常常出現畸形怪異現象。經過長期地分析觀察,太昊伏羲氏發現,這種現象與當時存在的男女群婚、亂婚有關。在母系社會,人們對交媾生育處于十分愚昧的狀態。正如《綱鑒易知錄》所云:“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愛,不知其禮”,侄姑相媾,叔與侄女相媾,舅與甥女相媾,群婚、搶婚、亂婚的現象十分普遍。為了制止這種愚昧的亂倫現象,太昊伏羲氏經過長期探索,在華夏九州肇始了“制嫁娶,正姓氏”的偉大實踐。他首先自定“風”姓。《帝王世紀》云:“伏羲氏,風姓也。”《竹書紀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為風姓。”接著,太昊伏羲氏又為當時社會還存在的母系家族定了姓,如:媯、姒、姜、嬴、姚、姬等,這些姓皆帶一“女”字,即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族屬”。與此同時,太昊伏羲氏又為當時已經出現的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父系家族定了氏。他自命為伏羲氏,乃制伏天下犧牲之意。又命“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對天下的庶民百姓,有的以居住地的地形、景物為氏,如石氏、邱氏、高氏、沙氏、江氏、海氏、池氏、洪氏、谷氏等;有的以馴養的動物為氏,如牛氏、馬氏、豬氏、燕氏、羊氏等;有的以周圍常見的植物為氏,如楊氏、柳氏、桑氏、桐氏、茅氏、葉氏、桂氏、梅氏、葛氏、麻氏、花氏等;有的以天地方位為氏,如左氏、東氏、南氏等;有的以天相變化為氏,如云氏、雷氏、雪氏、陰氏等;還有的以生活用品為氏,如柴氏、庖氏等。至此,華夏九州的部落民既有了姓,也有了氏。

姓和氏在現代基本是一個相同的概念,而在遠古之時則有著嚴格的區分。在那時,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當遠古的先民們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開始規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約,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據《通志》記載,太昊時規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國現行的姓氏,是在遠古姓氏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隨著母系社會的分化和瓦解,隨著氏族社會的鞏固和發展,遠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遺忘。從黃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時期內,姓已逐步變得可有可無,氏乃是一個人的主要稱謂符號。現今的姓氏,多數確立于春秋至秦漢時期,有的則更晚一些。在這一時期,姓和氏之間的遠古概念和差別已經逐步消失,人們干脆把姓氏合一,“姓”開始成為姓氏的總稱,亦即現代姓的真正含義。目前世界華人使用的姓氏有三千五百多個,其中大部分可查出起源。這些姓氏確立的過程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是由遠古傳承而來。如“龍”姓,乃太昊伏羲氏所命青龍氏、黃龍氏、赤龍氏的后裔。而大量的姓氏則是太昊伏羲氏時期以居住地的景物,以馴養的動物,以周圍的植物等所確定的氏。到了春秋或秦漢時,還有的氏族后裔為尊其族中聲名顯赫的先賢,往往以之為始祖,并取其姓氏為姓。如李姓,共尊老子李耳為始祖,認定起源于河南鹿邑。事實上,老子的父親也是周王室的官吏,在老子之前,李姓也傳承了千年之久。

二是自周王朝起實行分封制,出現了大量的諸侯國和封邑之地,于是很多人就以國為姓,以封邑為姓,以官職為姓,而丟舍了原來的姓氏。如陳姓,共尊陳胡公為始祖,源于河南省淮陽縣。史載西周時,周武王之婿媯滿官拜胡公,受封于宛丘,繼而建立陳國,世稱陳胡公,后裔以國為姓。現今全世界的陳姓華人,均到淮陽縣尋根祭祖。

三是賜姓。如張姓共尊黃帝之孫張揮為始祖。遠古時,張揮發明了弓箭,授官為弓正,被賜為張姓。其后裔多活動于河南省鹿邑縣、濮陽縣一帶,故鹿邑、濮陽就是張姓的起源地。

四是或源于某種職業、技藝,或源于某一事件,或源于先人的爵位、謚號、排行次第等,也有的是由于某種原因改姓、變姓的。

總之,中華姓氏的形成有著各種各樣的背景,非常復雜。有的一姓多源,有的多姓同源。現代華人的姓氏有數千個,姓氏起源地達千處之多。但追根求源,萬姓皆起源于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的偉大創舉。在太昊伏羲氏之前,世間沒有姓,也沒有氏,正是太昊伏羲氏“正姓氏”之后,世間才有了姓和氏的概念。爾后,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才逐步演化為現代的姓氏。

二.漢族的起源和發展

漢朝,華夏族與邊緣蠻夷融合成漢族,漢族開始形成并綿延至今。隋朝時,鮮卑族融入了北方漢族,形成北方新漢族。北方新漢族與漢朝漢族在文化、血緣上一脈相承,沒有太大差別。無論種族、語言,北南文化線以北的北方人較南方人對古代漢人的繼承程度更大。

1.漢族的形成和演變:

漢族的形成和演變大致可歸納為:蒙古利亞人種(黃種人)→原始漢語部族→華夏族→漢族→隋唐漢族→當代漢族。

⑴.黃種人的遷移和融合:

鑒于廣大的東亞原始人已經在先前距今七萬年的第四紀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部分黃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東南亞、接著占據中國南部、進而渡過長江黃河、一直到達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亞-南島、百越(壯、侗、傣、佬)部落,為南亞人種。另一部分黃人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形成阿爾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黃土高原的為突厥群,游牧在河北平原為蒙古種群,游牧在環渤海和朝鮮半島的為通古斯種群,均為北亞人種。

⑵.百越的演變和東夷的形成:

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進,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領河南平原,其余部落與通古斯融合為新的民族(東夷),韓民族就是東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與百越并處,逃往黑龍江流域和貝加爾湖,演變為鄂溫克、肅慎民族。通古斯民族和東夷還進一步遷到日本征服當地的南島群成為統治階級。

⑶.原始漢語部族的形成:

突厥群同化了后來東遷到突厥游牧區的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然后隨著突厥族群的西遷中亞,他們與當地的晚于吐火羅人到來的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也發生融合。一部分黃種人在與印歐語系人種相處多年后離開中亞,向東進入昆侖山,形成漢藏部落,漢藏部落進而向東遷移散布河西走廊、湟水流域、渭河上游。漢藏部落的藏緬族群居住在湟水流域、昆侖山、河西走廊,而原始漢語部族居住在甘肅天水、陜西寶雞一帶,原始漢藏部落屬于遠東人種。藏緬族群逐漸南遷,其中羌人、藏人分布在甘肅、青藏、新疆,蜀人、氐人、巴人分布在四川。

2.華夏族的形成:

原始漢語部族后來繼續向東遷移,逐漸散布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在這里他們創造了發達的前仰韶文化。原始漢人與原始東夷經過多年的征戰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太昊(伏羲氏)文化。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與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為黃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認同的人文始祖。公元前三十世紀,原始漢人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生產的階段,首領稱神農氏。神農氏文化也是原始漢人與東夷文化的融合。

神農氏末期,原始漢人中出現一個強大漢語部族少典氏(有熊氏),有熊氏和原始漢語部落的有牛氏分別通過婚姻與另一個原始漢部族的有蟜氏繁衍成黃帝和炎帝部落。黃帝與炎帝這兩個親緣部落為爭奪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區發生激戰。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以兩個部落為基礎,華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東部的諸多遠古漢語部落逐漸融合成華夏族。

后來,原居山東的東夷首領蚩尤西進,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瑤先祖)首領夸父也北進中原。東夷與三苗結成聯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對付華夏族。公元前2700年,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在河北省涿鹿縣大敗蚩尤夸父聯軍并殺之。聯軍殘眾向冀州撤退,黃帝窮追不舍,東夷、三苗(九黎氏)倉皇渡黃河南逃。三苗南退長江中游,東夷東退泰山,華夏族占領河南大部,定都新鄭。經過與東夷文化之交流,適合漢語特點的文字即漢字正式開始出現。

3.華夏族的發展和演變:

華夏族起初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仍然分成諸多部落,諸如:

⑴.夏:

禹的兒子啟建立夏。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海岱文化(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交匯融合所形成的河南-晉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的前驅;夏人是從黃河中下游炎帝集團中分化出來,又融合了黃帝、東夷許多氏族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夏國所直屬的領土只包括中原和晉南,黃土高原此時分布著諸多未開化的原始漢藏部落和吐火羅人,未接受開化的漢藏民族夏人統治。

⑵.商:

帝嚳(黃帝長子玄囂的后裔)和東夷部落的簡狄生契(子姓),契的后代在成湯時期更名為商部落。公元前1550年,商部落滅掉了夏政權,成為中原的新主人,領土比夏朝多了華夏化東夷居住區(魯西南、豫東北)。經過五百年的統治,商部落完全被華夏化了。

⑶.周:

帝嚳又娶炎帝部落有邰氏女姜原生棄(姬姓),棄后來成了有邰氏部落的酋長。夏朝建立后,有邰氏世代事夏為掌管農業的官。商滅夏后,有邰氏向西北逃竄,處戎狄之間,從其俗。有邰氏除了受戎狄之俗影響外,還有自己發達的青銅業、農業、家畜養殖業,這是其區別于戎狄的明證。并且它還在后來結束了和戎狄共處的生活,革除戎狄習俗,發展農業,設立五官,將有邰氏部落更名為周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掉商朝,建立了強大的周王朝,周朝的領土比商朝多了非夏族的華夏人居住區(關中、北京,太行東麓)。

⑷.秦:

高陽(帝顓頊,黃帝二兒子昌意的后裔)的后裔女修嫁給東夷嬴姓為妻,生下了皋陶(大業)。皋陶的后代中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后為秦。秦人的來源大致有如下幾大部分:占統治地位的秦公族,起源于東夷,西遷而戎化,進至關中而華夏化;秦人的第二大來源是“周余民”,其數量當不少于占統治地位的公族,是秦人中文化最高的一部分;在秦人中,被征服的西戎(藏緬族群的氐羌、吐火羅),也占相當數量。由于秦國大力發展農業,對中原的先進文化、經濟及各種人才都采取大力吸收的政策,所以秦人來源雖然包括原屬不同民族的幾大部分,但到戰國中晚葉,已經融為一體,成為秦隴地區的華夏族。

祝融的后裔娶了羌人鬼方氏的女子,其后裔建立了楚國。楚國的勢力已發展到古三苗的中心地帶,之后幾乎統一了整個南部中國。楚國統治階級是華夏族祝融氏后代,講一種漢語方言;湖北百姓操藏緬、苗瑤混合語,湖南百姓操苗瑤語。隨著楚國與中原諸夏交往的加強和對中原諸多華夏族小國的兼并戰爭,到戰國時期,湖北百姓開始操漢藏語系漢語族楚語支,楚語支對西南官話的形成有一定影響;而沒有華夏化的湖北百姓則成為土家族的祖先。

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前,不僅國家林立,而且民族林立,可以說一個國家就是一個民族:夏朝后裔建立的國家生活著夏族,商朝后裔建立的國家生活著商族,周朝分封的國家主體民族是周族但也生活著商族,一些古老部落建立的國家也講各自的語言。這些民族都講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漢語語言,被稱為諸夏。

3.東夷的華夏化:

原始東夷屬于通古斯民族、百越民族的混血,屬于黃種人遠東人種,由于混入了越來越多的原始華夏的因子,特別是華北平原的東夷已經大幅度華夏化。東夷以鳳為祖圖騰,繁衍為以各種鳥為子圖騰的諸多部落。原始東夷創造了先進的海岱文化:發明了帶羽毛弓箭、創造了對漢字的誕生有啟蒙作用的東夷文字、制作青銅器與冶鐵、制造舟-車、發展農業與治水。為緊鄰民族華夏之文化的發展和推進,起到了關鍵和決定性作用,中原華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對落后的西部華夏族吸收先進的東部東夷族文化后進入文明社會進而在周朝超越東夷文化的。從伏羲、神農、炎黃直到夏商二代,在華夏-東夷文化(主要指科技)互動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也是東夷文化,但在政治上語言上起主導作用的還是華夏族(商是華夏化的東夷)。

太昊集團有華夏族龍崇拜,但同時也和東夷一樣以鳥為圖騰崇拜。少昊是華夏族派駐東夷的殖民代表,后來東夷化變成東夷的代表了。

夏朝初期,少昊集團中那些與炎黃集團結成部落聯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過程中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的行列,成為華夏起源時期東系的重要來源。在夏朝,還有一支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淮水地區諸夷,為西周東方的勁敵,是西周中后葉東夷的主體。春秋時期,齊國周圍的東夷部落較快地與之融為一體,山東半島各東夷小國均被齊國兼并。魯國在東夷文化起源發展的中心地區,以華夏族之周文化為主導,發展出對后世有很大影響的孔孟儒家學說。

蚩尤戰敗后,由山東遷移過來的東夷部落也在春秋時期與諸夏通婚,并在戰國大兼并的歷史進程中先后被楚國、魯國、吳國、越國所兼并,夷夏間的差別逐漸消失,成為華夏族的一部分。

應該說,一直到漢朝,東夷的華夏化才徹底完成,東夷在向華夏族完全貢獻了自己的科技智慧后,在血緣上、語言上被華夏族函化,最終成為漢族的一分子。所以,目前山東、蘇北、皖北之漢族種群,在血緣上都含有通古斯和百越血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粹華夏血統,但在人種上與華夏無異,屬于北方遠東人種。

巴與蜀都是從青藏東進的藏緬族群,屬于北方遠東人種。巫山人、元謀人等百萬年以上的人類化石至晚期智人資陽人化石,都發現于長江中上游。黃帝之子昌意,昌意降處若水(今雅礱江),娶蜀山氏女(蜀族)生顓頊,封其支庶于蜀。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遣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率師從石牛道伐蜀,蜀亡。同年,秦國移師攻巴,巴亡。巴蜀被秦國并吞后,秦國置官施政、遣兵駐防,并遷移關中華夏族百姓一萬戶以充實四川,使四川地區初步華夏化,所操藏緬語族語言逐漸雜有漢語族蜀語支的語言。

吳國王族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仲雍,講漢語周族方言;國民吳則屬百越族群,操吳越語。于越王始祖無余,是夏朝國王少康的后裔,而于越國民則屬百越族群。吳、于越,雖然在春秋晚葉爭霸于中原,但無論中原還是吳越都仍然認為吳越是蠻夷。吳越保持著與百越其它各支共同的文化特征,經濟生活屬水田農耕民族。吳越的斷發文身、拔牙鑿齒,也都具有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

隨著與中原交往的頻繁,特別被楚國并吞后,吳越半華夏化程度越來越深,開始操漢語族楚語支與百越語族的混合語言,逐漸融合成漢語族吳語支。

4.漢族的形成: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支,今天漢語族只有一個語支即“漢語支”,漢語支只有一個語言即“漢語”。為什么別的語族會有上百種語言,而漢語族只有漢語一種語言呢?這與操漢語族語言的諸多部落空前劇烈的統一戰爭和擴張戰爭有關。秦始皇統一了所有漢語部落,并擴張到非漢語部落的嶺南和福建,為漢民族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礎。

經過漢朝四百年的統一相處,各個漢語民族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逐漸由多個民族融合為一個嶄新的民族即漢族。漢族有統一的政治中心即“關中”,有統一的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即“中原”,漢族海有了統一的書面文字即“漢字”和統一的口語即“雅言”。盡管漢族在華夏族的基礎之上同化吸收了部分羌族、楚蠻、東夷,但漢族仍然是完全意義上的北方遠東人種。

當然,由于在構成漢語語系的過程是漫長的,所以,漢語保留了其“方言化”的特性,方言化的漢語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字同音不同。目前,漢語共有八大方言:北方方言,吳越方言、贛方言、湘西方言、潮汕方言、莆仙方言、客家方言、晉方言。凡是操講這八大方言之種族,基本上即為漢族。

⑴.匈奴和鮮卑的漢化和隋唐漢族的形成:

“匈奴”這一民族共同體在夏朝(赫連勃勃自視匈奴為夏后氏苗裔,因以曾建立大夏國)亡后,從政治舞臺上消失,其后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宇文氏、北魏獨孤氏等,因其鮮卑化過深,而不再被視為匈奴人,余眾有的繼續淪為漢族官僚地主的田客,有的依附于各地的割據政權,有的則流徙于邊國與漢族、鮮卑族、氐族、羌族、高車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并逐步融合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個別上層人物則直至隋、唐兩朝時期仍活躍于政治舞臺上。

鮮卑族屬于阿爾泰民族蒙古族群,東部鮮卑族源于今科爾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時稱山戎、白夷(東夷北支);北部鮮卑族源于今大興安嶺北段。東部鮮卑族后來發展成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鮮卑族主要是指拓跋氏;西部鮮卑由東部和北部鮮卑族演化而來,由河西禿發氏、隴右乞伏氏、青海甘肅吐谷渾組成。

鮮卑族拓跋部建魏國,都平城。為了充分地吸收漢族的文化制度,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同時也可以擺脫柔然族的威脅,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拔宏率領貴族、文武百官及鮮卑兵二十萬,自平城遷都洛陽,后又遷洛部分到六鎮內遷時,大體上已漢化完畢。一個統治民族前后不過三十年,就融化在被統治的民族文化里。

段氏鮮卑族為慕容的大燕國所并,段部作為古代民族、政治實體不復存在。宇文部眾、禿發鮮卑族后屬北魏拓跋鮮卑族,與北魏拓跋鮮卑族同被漢化。乞伏部的乞伏氏及出連氏、叱盧氏等,均成為北魏的“內入諸姓”和“四方諸姓”。不論是在北朝作官為吏的上層,還是一般乞伏鮮卑族人,后來都被同化于漢族。公元十二世紀后,吐谷渾也多融合于漢族或土族之中。

到北周武帝時,漢族人不僅在民間而且在軍方也占壓倒性優勢,周、齊、隋、唐各朝的漢族將士及先祖大都崛起與東西魏并立時期。

到公元581年,中國人口剩下四千四百三十余萬,其中南朝三百十四余萬,北朝漢族三千五百余萬,漢胡混血兒五百余萬,鮮卑雜胡一百十六余萬。所以隋、唐之際北方漢族血統大概為91%。隋、唐兩朝時期,漢族雖然融入了部分北亞人種,但主流上仍然是北方遠東人種。

⑵.當代漢族的形成:

①金元清的漢化:

女真族建立金國后,女真人不事耕作,金政府為了女真人的生計不斷掠奪漢人的土地送予女真人,使有金一代民族矛盾始終尖銳,金滅亡后,漢族人懷著對金人滿腔仇恨,將殘留在華北的女真人無論男女老幼統統殺死。北亞人種的蒙古帝國時期,北方漢族對蒙古族在人口上完全是壓倒優勢。元朝滅亡后,朱元璋對留在中國土地上的蒙古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宋、元兩朝時期,胡漢矛盾尖銳,根本沒有民族融合的條件。胡人政權最終滅亡,并且在滅亡后遭到了漢民族報復性的血腥大屠殺,留在中國本土的胡人基本上被殺光。滿族是金政權進入中原后留在東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后代,到了本世紀,基本上融合于漢族,這算得是鮮卑族融進漢族后,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

②明初大移民:

入宋以來到明初,華北平原人口大量亡徙。朱元璋決定從山西移民填充華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九十三萬人,移民山東一百二十一萬人,移民河北四十一萬人。所以山西南部人是華北平原大部分漢人的祖先。山西南部自古與洛陽一起并列為華夏族的核心。明初大移民中的山西南部人,他們是純正的華夏貴胄,非胡漢雜種。

③南方漢族的形成和演變:

由于自秦漢以來都有大量漢族移民,在秦嶺淮河和北南文化線之間的漢族血統有90%,這里的漢族無疑屬于北方遠東人種。湖南是漢族與大量江南楚蠻(長沙蠻,苗瑤畬族祖先)雜居;江西則是北宋漢族與江南楚蠻、山越等百越雜居。由于江浙、湖南、江西的漢族人是北方遠東人種與南亞人種的混血,所以屬于南方遠東人種,而這里未漢化的百越后裔(苗瑤畬族)則屬于黃種人南亞人種。被藏緬化的百越(彝族)也屬于南方遠東人種;日本的“底脯”成分是70%的通古斯族和30%的百越南島族,屬于南方遠東人種。北方漢族取代南朝百越南蠻的主體民族地位。

④百越族群的漢化:

“百越”是司馬遷對所有南方種群的統稱,實際上,由于南方地域廣大,丘陵廣布,交通閉塞,不象北方大平原容易交流,“百越”之間從種族、文化、語言各方面差異巨大,根本不是一個民族。南遷的北方漢族和彼此差異巨大的不同越人融合,產生了南方不同的漢人種群,而他們之間原來就很大的語言差異也基本保留了下來。長沙蠻武陵蠻逐漸散居演化為苗瑤畬三族,瑤族有的向湘南及廣西等地遷徒,有的就留在當地逐漸被同化于漢族之中;五溪蠻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唐朝時期融于漢族。孫吳政權頻繁鎮撫山越,山越人逐漸與漢族融合,成為今天贛人、徽人、江淮人、吳人、閩人的血液的一部分。永嘉之亂后,中原漢族大量逃入閩南,成為福佬人最早的基礎。入宋以來,中原漢族移民繼續南遷入閩南,當地的閩越族在人口上被漢族超過,逐漸失去本民族特征,漢越二族融合成福佬人。福佬人由于向外移民,成為潮汕、雷州半島、海南、臺灣的主體民族。唐末,王潮率領大量光州固始人入閩,并建立閩國。漢族人開始超過當地的閩越族人,漢越二族逐漸融合為現代意義上的福州人。福建人的漢族血統充其量不超過60%,這注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征,屬于黃種人南亞人種。蒼梧演變為侗族。駱演化為僮族,僮族逐漸發展為現在的壯族。北方漢族南遷嶺南綿延不絕,移民在人口上超過了土著的漢族和越族。

兩廣漢族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統,屬于黃種人南亞人種。越南族、傣族、老撾族、壯族、侗族、布依族、黎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拉珈族、仡佬族等百越族群的成員也是黃種人南亞人種。

總之,中國古代的民族遷移分兩種:一是阿爾泰游牧民族(胡人)遷入中原;二是中原漢族遷入南方。這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即少數種群融入多數種群。

阿爾泰民族通常以強勢入侵者的身份進入中原,但他們人數非常少,通常只有北方漢族人口數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少,文化上也很落后,這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對北方人種和語言產生大的影響。最終,他們從種族上、文化上和語言上都融入了北方漢族。中原漢族的南遷人數較游牧民為多,但仍然少于當地土著人(百越)。越人種植水稻,能供養大量人口,文化上也優于阿爾泰游牧民族,而南遷的漢人也并非一下涌來,而是一波一波,這樣一次進入南方的數量更少。但他們雖然人數較少,卻掌握了先進的技術(鐵器)和文化,在文化上處于強勢地位,這樣互有所長的兩個種群相遇,影響是互相的。結果是:在不同的越族地區,成長出了不同的南方漢族和對應語言,特點是:文化上被漢族同化,從此成為漢族,血統上和語言上保留了大量越人的特征。

原始漢語最初分布于黃土高原(含渭河流域-洛陽地區-汾河流域南部)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其中炎黃融合而成的華夏語是漢語的一支,分布于渭河流域-洛陽地區-汾河流域南部和華北平原西部。陜北、晉中北的高原漢語與突厥語組融合,成為目前秦晉方言的源頭。河北平原的華夏語與蒙古語組融合,成為燕趙方言的源頭;炎帝部落統治了大半個河南省,百越通古斯融合的東夷語也被華夏語所函化,成為中原官話的源頭。

由于蒙古語組曾在河北平原與遠東人種的漢族混合的厲害,以至于退回大興安嶺的蒙古部落亦由北亞人種變為了遠東人種。受東夷混化影響的黑龍江通古斯也由北亞人種變為了遠東人種。藏緬族群由于與百越混化的厲害,血統和語言上與百越亦有很多近似之處。北方官話區、秦晉方言區的漢族有更多的阿爾泰血統,語言上亦有其痕跡,不過話說回來,阿爾泰民族受漢族文化和血統上的影響遠較漢族受其影響為甚。

從地理環境看,漢人處于半封閉的大陸性地域之中:一面臨海,三面是險阻叢生的陸路交通,由此造成了漢人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也是在這個條件下形成的。人們不求對外的開拓發展,而只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諧生活方式,以及講究個人的自我完善的道德生活。從社會性質看,古代漢人社會是宗法制的農業社會,以家庭為單位,逐步向外輻射,形成家族、宗族為紐帶的社會網絡。這個網絡是以親情編織起來的,道德倫理就成為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首先必須遵守的,也是自覺遵守的,高于一切的標準,從而形成漢人注重血緣關系的社會心理。正是由于這種半封閉的大陸性地域、農業經濟格局、宗法與專制的社會組織結構相互影響和制約,構成了漢族社會獨特的、穩定的生存系統,與此相適應,華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顯示了鮮明的倫理型特色。華夏文化是一種具有強烈的重德求善的倫理價值取向的文化,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倫理型類型的文化。

三.最原始的姓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后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唐太宗李世民執政(公元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他把民間的“姓”統計并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并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從此姓氏考略之風卷起。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年間(公元960年)受皇帝趙匡胤授意編寫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單姓四百零八個、復姓三十個,一共四百三十八個。但實際歷史上中國人的姓氏數量遠不止這些,據說近來已經有人整理出二萬一千二百個姓氏。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三大姓”的說法,如英國的三大姓是Smythe、Jones、Williams(斯麥德、約翰、威廉姆斯),美國的三大姓是Smith、Johnson、Carson(史密斯、約翰遜、卡爾森),法國的三大姓是Martin、Bernard、Dupont(馬丁、伯納德、杜邦),德國的三大姓是Schultz、Mueller、Schmidt(斯庫爾茲、繆勒、施麥德),俄國的三大姓是Ivanov、Vasiliev、Beterlov(伊萬諾夫、瓦西里、彼得羅夫)。而中國歷史悠久,素來就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一說,他們的人數分布得最廣泛,且都是歷史上的帝王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李、王、張姓人氏就各有一億多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三大姓氏。

據二十一世紀初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最新的前一百個姓氏排隊順序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章、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其中最大的十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占總人口的40%;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占總人口的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蕭,占總人口的10%左右;接下來的十五個大姓是: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加起來占總人口的10%左右。這四十五個姓氏占了中國總人口的70%以上。

在我國數以千計的姓氏當中,最古老的是姬姓。據《說文解字》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姬姓的族人都是黃帝的嫡系后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全世界華人都自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氏。由黃帝所傳的世系為:

一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其母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二十四個月后生黃帝于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于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黃帝長于姬水,故又以姬為姓。黃帝納四妃,生有二十五子。元妃為西陵氏之女,名嫘祖,生姬昌意、姬玄囂、姬龍苗;二妃為方嫘氏,又名白節,生姬休及姬清;三妃為彤魚氏,生姬妃及姬夷彭;四妃為嫫母,貌惡而德充,生姬蒼林、姬萬陽。其眾妾之子十六人而已;黃帝賜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十八月既望,黃帝在位百年逝世,葬于橋山,終年一百十一歲,傳子姬玄囂。

二世玄囂:名姬摯,是黃帝的次子。其母為嫘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窮桑,故號窮桑氏。國于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建都于曲阜(今山東泰安)。在位八十四年逝世,終年一百歲,葬于云陽,故后世又曰云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三世嬌極:玄囂之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四世帝嚳:嬌極子,名夋。生而祥靈,十五歲時佐顓頊帝受封于辛,一百三十歲時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號高辛氏,建都于于亳。帝嚳納四妃:元妃有邵氏女,名姜嫄,與帝禮祀上帝而生后稷;二妃為陳鋒氏女,名慶都,有赤龍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三妃為有娥氏女,名簡狄,祈于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四妃為娥訾氏女,名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七十年逝世,終年一百零五歲,葬于頓丘。子摯嗣立。

五世后稷:名棄,其母為有邵氏女,名姜嫄,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嫄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逝世,子檠璽立。

六世檠璽:后稷之子,襲父職,務稼穡。

七世叔望:檠璽之子,襲父職,務稼穡。

八世不窋:叔望之子,當夏朝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九世鞠:不窋之子。生子名公劉。

十世公劉:鞠之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后稷之業。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于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逝世,子慶節立。

十一世慶節:公劉之子,國于豳。慶節逝世,子皇樸立。

十二世皇樸:慶節之子,嗣位豳國。

十三世弗差:皇樸之子,嗣位豳國。

十四世毀喻:弗差之子,嗣位豳國。

十五世公非:毀喻之子,嗣位豳國。

十六世辟方:公非之子,嗣位豳國。

十七世高圉:辟方之子,嗣位豳國。

十八世侯侔:高圉之子,嗣位豳國。

十九世亞圉:侯侔之子,嗣位豳國。

二十世云都:亞圉之子,嗣位豳國。

二十一世太公:云都之子,嗣位豳國。

二十二世組紺:太公之子,嗣位豳國。

二十三世諸(幸攵皿):組紺之子,嗣位豳國。

二十四世公叔祖:諸(幸攵皿)之子,嗣位豳國。

二十五世古公亶父:公叔祖之子。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逝世,季歷立,是為王季。

二十六世季歷:古公三之子,修古公遺道,篤于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葬鄂縣之南山,終年98歲。子姬昌立,是為西伯周文王。

二十七世周文王姬昌:季歷之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一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周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長,受殷紂命,為諸侯領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五十年,被囚羨里,后六年自歧下,遷都于豐邑,七年而崩,終年九十七歲,謚為周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十四公里處畢原上(今陜西咸陽周文王陵)。太子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

二十八世周武王姬發:周文王之子。商紂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逝世,太子姬發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周武王率修周文王緒業。當時紂王無道,周武王以姜尚為師,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周武王十一年農歷12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咸會,陳師牧野。商紂聞周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拒周武王。周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于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周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周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臺自焚而死。于是諸侯尊周武王為天子。周武王十九年農歷10月逝世,終年九十三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十四公里處的畢原上。太子姬誦立,是為周成王。

四.姓氏宗法:

中國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長子嫡孫,也就是嫡系子孫,黃帝的嫡系后裔長期以來保持著姬姓,其它非嫡系子孫不再姓姬。在遠古時代,黃帝是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個部落經過一場阪泉之戰(今河北涿鹿東南,又稱涿鹿之戰),炎帝敗,合并為炎黃部落。于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接著,黃帝領導的炎黃部落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統一了各個部落。黃帝率領的炎黃部落都姓姬,他們是今天炎黃子孫的遠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祖。后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他的后裔陸續分封在各地,改為其它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黃帝嫡系子孫(長子,長孫)世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繼承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中國歷史最長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的倫常關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中華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朝期較多,到了漢朝各個姓氏已漸趨固定。不過,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長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遜,由于避諱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姬與基同音),這一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回姓姬的,根據史書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和許多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的血統加入。例如在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頓侯,后來歸順晉朝的姬澹,便是當時的鮮卑族人。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發展過中,以及創造華夏文明上貢獻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以及周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提升中華民族的素質方面貢獻很大。

古人曰:“家之譜猶國之史。史不作無以知一代圣哲;譜不敘無以知一姓之英奇。”這是極其有道理的。由此可知,對于一個大家庭來說延續祖先遺留下來的家族譜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中華民族姓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姓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以前,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各個家族在各個時代的英杰為中華民族歷史的進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家譜則忠實地記錄家族在各個歷史階段出現的人物與事件。中華民族由千萬個大家庭組成,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因此一部完整的家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發展史的經歷。修撰家譜不僅僅只是家族內部的事務,實際也是為續修民族發展史作出貢獻。

以名命名為氏可謂各式各樣,有的以祖父的字命名為氏,有的以祖父的名命名為氏等。鄭譙在《通志》中把以名命名為氏的情況分為古天子名、帝王名、古人名、周人名、魯人名等十四類,共三百一十一氏。例如以吳國人物命名為氏的有:壽氏、要氏、慶忌氏、強梁氏等九氏。

郡望與堂號是常用來放在姓氏前的稱號,是表示姓氏來源或血統所出的專用術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華夏姓氏|風
漫談姓氏來源
孫氏起源
從姓氏認祖宗,看你的源頭在哪里
華夏五帝分不清?赤帝、黃帝、白帝、黑帝、青帝分別是誰?
尋根問祖,中華姓氏的起源之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西和县| 庆元县| 扎赉特旗| 长阳| 安岳县| 潜江市| 沁源县| 蒲江县| 农安县| 玛曲县| 如东县| 韩城市| 霍林郭勒市| 蒙山县| 东城区| 湖口县| 永福县| 宁南县| 陈巴尔虎旗| 晴隆县| 汾西县| 平度市| 旺苍县| 横山县| 赞皇县| 漳浦县| 文登市| 扶绥县| 嘉义县| 宁城县| 抚松县| 射阳县| 丹阳市| 双辽市| 天镇县| 永泰县| 昆山市| 太仓市| 新平| 西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