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平:踏尋古長平之戰遺址
-------山西歷史旅游系列之二十一
天涯人自從游歷山西以來,歷經晉北、晉中,已經周游到晉西南的永濟市,我游歷的目標就是走遍中國的每一個有歷史價值的縣。在山西周游的下一步目標是晉西南,這里最重要的旅游地就是高平。
高平,古稱上黨,開始我對這個名稱的涵義有些迷惑,查資料略知一二。古人對上黨的解釋是:“黨,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原來這是冀中平原和豫中平原對太行山地城邦的稱謂。
我由永濟乘坐火車回到運城,但運城到高平沒有鐵路相通,只能做長途汽車,時間長達七個小時,但這樣也好,讓我仔細觀察了古上黨的山川地貌。
上黨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到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的上黨戰役,歷史上凡是欲控制華北,必先占領上黨,這樣就居高臨下,虎視中原,進占冀中平原和豫中平原如探囊取物。
縱觀上黨地區歷代的軍事事件,最著名的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趙國大將趙括的紙上談兵不但使趙國從此衰敗,而且是秦國統一中國的轉折點。
長平之戰的意義還不但如此,此戰歷經三年,參戰兵員上百萬,死傷數十萬,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戰事最慘烈的一次戰爭,對中國此后的戰爭史有非常大的影響,是古代軍事家和現代各級軍事學院和研究戰爭史學者的必究之課。
長平之戰的發生是歷史的必然,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中原各諸侯欲阻止秦國東擴,形成古代安全條約形式的同盟組織,稱作“合縱”。秦國欲分裂各諸侯的同盟,就針鋒相對提出“連橫”的政策,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其首先攻擊的目標就是韓國。
為什么最先攻擊的國家包括韓國呢?這是因為戰國時期的韓國地處現在河南地域,并包括上黨地區的一部分,這樣的地理位置與秦國最近,符合秦國遠交近攻的國策。
秦國東去中原,除了隴海路,歷史上還有一條晉南大道,這條道由山西永濟的蒲津渡進入山西,向西經運城、沁水可以到河南的濟源,歷史上稱作“枳道”。
“枳道”歷史上有經濟和軍事上的雙重作用,從經濟上講,“枳道”經過山西運城地區,這里有著名的鹽湖,鹽業是當時重要的稅賦來源。從軍事上看,東西向的枳道越過太行山可以居高臨下直達冀豫。不但如此,“枳道”在上黨地區還交叉著一條南北通道,北向更直達幽燕,所以上黨可以稱作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地。可喜的是我這次由運城走的就是經沁水到高平的331國道,歷史上這也是長平之戰秦國進攻上黨的大致方向。
(這座山內就埋葬著趙軍士兵的頭顱,山上是骷髏廟,下面是看廟的老人)
長平之戰的發生還有一個偶然的因素,這就是韓上黨郡守馮亭。如果沒有他的出現,長平之戰還要發生,但時間將要拖后,規模也不能這樣大。
戰國時期上黨地區被一分為二,一半歸韓國管轄,一半歸趙國管轄,兩國都有上黨郡的行政單位,當時稱作韓國上黨郡和趙國上黨郡。
戰國時期,秦國出于各個擊破的目的,主要攻擊、折磨韓國,侵蝕其土地。公元前262年,韓國在秦國強大的軍事侵蝕下,韓國上黨郡已經同本土分離,成為飛地。韓國實在沒有實力單獨同秦國抗衡,就向秦國服軟,表示將上黨無條件割讓給秦國,企圖以此安撫秦國,贏得茍延殘喘。
但韓國上黨郡原來是一位姓靳的郡守,在秦國連年打擊下,對秦國恨之入骨,不同意將上黨割讓給秦國。
韓國此時如果對上黨不負責任,反正要交給秦國,任由秦國強行派軍隊接收,上黨百姓無力阻止,也許長平之戰就不能這樣大規模的發生。但韓國既然要討好秦國,就不想既丟失了土地又得罪了秦國,所以就將姓靳的郡守撤換掉,派馮亭出任新的上黨郡守。
歷史上韓、趙各自轄區的上黨本來就是一個地區,經濟聯系密切,雖然成為兩國,但和平相處,經濟關系并沒有斷,而如果秦國占領韓屬上黨,就必然同趙屬上黨失去經濟聯系。更讓韓屬上黨百姓驚心的是秦國的暴政海內聞名,誰人也不愿跳入火海。
馮亭了解到轄區百姓的意愿,也自覺不自覺走了前一任郡守的老路,拒絕執行韓國的命令,不同意將上黨劃入秦國轄區。但他又比前一任走的更遠,這次馮亭不但拒絕向秦國投降,還私自同趙國聯系,說服趙國,將韓屬上黨同趙屬上黨合并,成為趙國的土地。
從趙國看來,這是飛來的禮物,而且歷史上這本來就是一個上黨,從來不是秦國土地,得來心安理得。
從韓國的角度看,我已經盡到努力了,姿態已經做給秦國看了。而且上黨給了趙國也不是壞事,將矛盾轉化成秦趙兩家,可以坐山觀虎斗,讓他們兩敗俱傷,還可能坐收漁利,何樂而不為。
從秦國看來,多年的努力,士兵的流血,最后竟為他人作嫁衣裳,是可忍孰不可忍!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就此發生。
由于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數十萬軍隊的博弈,所以在高平境內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大片地域。具體的說是主戰場位于丹河兩岸東西兩山的河谷地帶,遺址范圍南北長
在高平涉及到這場慘烈戰爭的地域,即使已經過去兩千多年,現在還留有當年的痕跡,不算地下埋藏的大量軍人尸骨、軍事武器,只是這一地域包括因長平之戰而得名字的村、嶺、關隘就有一百多處,據說高平境內大型的尸骨坑發現的有30余處,從宋朝到明朝史書上都有當地官員收斂尸骨掩埋的文字。
我是晚上到的高平,在此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草草吃過早飯就趕往戰場遺址。由于這里的遺址地域面積很大,根本就沒有專程的交通工具,即使有也沒有明確說明,在哪下公共車都不清楚,只能打出租車。
我先打輛車到永祿鄉,這里發現過尸骨坑,并建有展覽館。出租車到了永祿鄉,在鎮里七扭八拐就躥出鎮子奔到附近的山上,半山上有一座用彩鋼瓦修建的簡易展館。
永祿鄉距離高平市大約有十余公里的距離,這里的尸骨坑是1995年被當地農民種地時發現的。我懷疑這座展館可能是鄉級的,因為非常不正規。我在這里等到九點多鐘,才來一位老者,看年歲遠過了退休年齡。由于這里交通不方便,來得游客也很少,可是清靜。
展館內的陳列很是簡單,但實物較多,地下挖掘的尸骨原樣的安放在地面,呈現出各種姿勢,距離地面還沒有
通過接待的老者我了解到此地原來是趙括的指揮部所在地,距離尸骨坑有
遠處遙遙相望還有一座山,名叫韓王山。秦軍圍困時上黨郡守馮亭曾在此據守。
長平之戰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相持階段,發生在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259年,馮亭帶領上黨軍民投靠趙國,趙王委派戰爭經驗老道的廉頗主持上黨軍務。他對遠道而來求勝心切的秦軍,采取避其鋒芒,筑壘固守的策略,秦軍雖攻下趙二城,殺尉官,但始終無法逾越趙壘,秦速戰速決的目的沒有得逞。
秦看武力不能奏效,就展開外交攻勢,行反間計,利用廉頗軍事上的暫時失利,引起趙君不滿,利用趙括父親趙奢的威望和趙括的虛名,使趙王誤信讒言,不顧趙奢遺言和趙括母親的苦諫,起用根本不會打仗的趙括為趙軍統帥,撤回了使秦軍頭痛的廉頗。而秦軍此時暗遣軍功顯赫、威震敵國的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王龁為副手,雙方主帥易人。
這時戰爭轉入第二階段,白起為了不讓趙括知道他的到來,避免打草驚蛇,秘密駐扎于武安城(今沁水縣),在遠離戰場百里之外的沁水河溪,設置重兵以為萬全之策,針對趙括魯莽輕敵,缺乏作戰經驗的弱點,白起采取誘敵深入迂回包抄的戰術,決戰開始,王龁故意敗走,趙括愈加輕狂,傾巢出動,乘“勝”出擊,追至秦壁壘,秦軍一面堅守營壘,一面乘其不備,出兩支奇兵。一支兩萬五千人的輕騎速進趙軍背后,占據秦嶺(高平、陵川、長治三線交界),切斷趙軍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穿插趙軍中間,斬趙軍為兩截,使其失去統一指揮,首尾不能相顧,趙軍成甕中之鱉(永祿鄉尸骨坑就是這五千人突擊兵斬殺趙軍掩埋的尸體坑)。秦軍圍而不打,以靜制動,秦昭王則親臨河內(河南沁陽),賜民爵各一級,征發15歲以上的民夫到長平,阻絕趙國救兵及糧草,高平境內北部有古壘一道,始于丹朱嶺,終至馬鞍壑,長約百里,遺跡尚在,即為當時秦國民夫所筑。從七月中旬至九月,趙軍被圍四十五天,糧盡水竭,互相殺食,不戰自亂。趙括組織四次突擊隊,鳴鼓突圍都沒有成功,絕望之下,趙括親自率幾千精銳強行突圍,結果中箭而亡。趙軍失去主帥,立刻陷入混亂,秦軍趁機猛攻,趙軍丟下武器,全部投降。
長平之戰之前數年,白起曾經一度占領過上黨,后放棄,白起深有感觸,所以這次戰役后就對部下說;“以前秦國曾奪取上黨,上黨百姓不愿歸秦,而愿歸趙,趙軍反復無常,必須斬盡殺絕,恐為后亂。”于是設計將投降的四十萬趙軍誘至谷口一帶,全部坑殺,只將二百四十名年少者遣返歸趙,據說秦軍前后斬殺約四十五萬。
參觀完尸骨坑以后,我在永祿鄉打車又來到哭頭村。哭頭村歷史上也叫骷髏村,現在的名字叫谷口村,長平之戰時這里曾是秦國白起軍隊的前線指揮部。秦國軍隊為了鼓勵士兵殺敵,曾制定軍功爵制度,規定殺敵者立功。那末怎樣知道誰殺死敵人呢?就用敵人的首級來證明。由于這里是秦軍指揮部,戰后秦軍士兵都將敵人的首級紛紛送到這里報功,由于首級太多,頭顱都堆成了山。戰后這些頭顱被掩埋,形成了小山,并在山上修建一座廟,稱作骷髏廟。
我來到哭頭村中央的骷髏廟,小山有三層樓高,由于年代久遠,山坡上已經長起多年的樹木。山上有一座小廟,外表沒有任何修飾,遠看好似西游記中孫悟空和二郎神斗法裝扮的小廟,除了一扇大門,左右兩個如同大眼睛的窗戶,門前就缺個尾巴了。
這座骷髏廟也沒有開放,詢問村民,才知道看守廟宇的是村里的一戶老村民。我又經多方詢問才找到其家中,交上感謝金,老者陪我打開骷髏廟。
此廟建于唐代,廟內立有五將軍碑,碑文已經模糊不清,無從辨認。正堂上供奉著趙括的塑像,眼中無光。是呀!座底下就是部下的頭顱,于心何安呢?
在永祿鄉回來的路上我又繞道經過了箭頭村,這里是秦、趙兩國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村里曾經挖掘出眾多的戰國時期箭鏃,所以稱此名。回到高平市我的興趣還不減,于是就想再走一個遺址,高平市郊
我上兩次是坐的出租車,這次我想
人有時就是這樣,想著節約破費在那等著呢。摩托后門比較高,我很費勁的剛邁上一只腳,“嗤”的一聲,褲襠扯開了,這下我傻了,出來就帶著一條褲子,不能再到企甲院村去了,趕緊叫車開到高平市區紡織一條街,捂著褲襠滿大街開始買褲子……。
天涯人游覽高平,完成一個心愿,白起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軍事家,百戰百勝,但最后還是被秦王逼迫自盡,據《史記》記載,白起伏劍自刎時自語說:“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我五年前到過陜西咸陽,白起的墓就在咸陽郊區,蝸居在一所學校的一角,破爛不堪,那時我就有個愿望,要到長平之戰遺址周游一次,今天足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