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史3(轉摘自西北大學)

中國古代史3(轉摘自西北大學)

                                      

第十二章 南北朝
     (420-589年)

     公元420-589年期間,中國南方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封建王朝,均都建康,是為南朝;與此同時,北魏先后統一北方。534年,北魏分裂,先后出現了建都鄴城的東魏、北齊和建都長安的西魏、北周。577年,北周滅北齊。581年,隋朝滅北周,589年,又滅陳朝,中國重歸統一。

第一節 南朝政權的更替

     一、劉宋興亡(420-479年)
     劉宋是東晉北府兵將領劉裕于420年建立的,并改元永初,是為宋武帝。劉裕建宋后不到三年病死,其子劉義隆即位,是為宋文帝,年號元嘉。元嘉三十年間,宋文帝勵精圖治,出現了"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宋書·孔恭傳》)的興盛局面,被后人譽為"元嘉之治"。
     元嘉三十年(453年),劉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前見子殺父,后見弟殺兄"的骨肉相殘的內部斗爭。宋文帝想廢掉太子劉劭,事泄后被劉劭所殺。接著,文帝第三子、江州剌史劉駿又率兵攻入建康,殺了劉劭。嗣后,王室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大權遂落在了中領軍蕭道成之手。宋順帝升明三年(479年),蕭道成代宋建齊。
     二、南齊興亡(479-502年)
     蕭道成原為劉裕的遠支親屬,以此入仕,后升任中領軍之職,掌握了禁衛軍權。479年登極稱帝,建國號齊,史稱南齊。齊高帝蕭道成在位不到四年死去,其子蕭賾繼位,是為齊武帝。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南齊境內爆發了一次由唐寓之領導的武裝起義。
  這次起義是由南朝政府的“檢籍”引起的。因為南北割據以后,戰事頻繁,江東百姓的徭役和兵役十分沉重。為了逃避兵徭,廣大百姓和庶族地主便利用各種方法,“改注籍狀,詐入仕流”,千方百計使自己變成“百役不及”的特權階層或不服兵徭的各色人戶。故從劉宋開始,便推行“檢籍”,旨在清查冒牌“士族”和搜刮避役的游食之民。齊武帝繼位,又嚴厲推行“檢籍”,對卻籍者不惜重刑處罰,遂激起了卻籍者的強烈不滿。唐寓之趁機在富陽造反,“三吳卻籍者奔之,眾至三萬”。唐寓之攻占富陽等地后,遂在錢塘稱帝,建國號吳,年號興平。后被官軍鎮壓。這次起義雖失敗了,但卻迫使齊武帝停止檢籍,并恢復了以前的籍狀。有人認為唐寓之領導的是一次農民起義,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富民反對“檢籍”的武裝叛亂,并不是農民起義。
     齊武帝死后,統治集團內部又發生了接連不斷的內部斗爭。最后,南齊宗室、雍州刺史蕭衍率兵攻入建康,專制朝政。和帝中興二年(502年),蕭衍代齊建梁,南齊滅亡。
     三、蕭梁興亡(502-557年)
     蕭梁的建立者蕭衍原是蕭道成之侄,后官至雍州剌史,鎮守襄陽。南齊東昏侯蕭寶卷殺其兄蕭懿,蕭衍遂率兵攻入建康,廢殺寶卷,502年即帝位,建國號梁,是為梁武帝。
     梁武帝生活簡樸,勤于為政,但對其親屬卻放縱貪污,故吏治腐敗。他又佞信佛教,創立三教同源說,又大修佛寺,早晚禮拜,甚至還三次舍身同泰寺,表示要出家當和尚。于是,達官貴人都竟相效尤,佛教在江南得以廣泛傳播。
     由他主持修訂的《梁律》繁瑣龐雜,苛重無比。他還大興土木,輕用民力。故有人評價他是"罔恤民之不存,而唯憂士之不祿。"
     中大同二年(547年),東魏大將侯景因與執政高澄有隙,派人向梁投降。梁武帝力排眾議,表示接受,又派其侄蕭淵明率兵策應。結果,兵敗被俘。侯景亦被高澄擊敗,遂率殘部800多人南逃,賺取了壽陽,被梁武帝任為南豫州剌史。這時,東魏又開展外交攻勢,表示要用被俘的蕭淵明換回侯景,梁武帝當即示表示同意。于是侯景便暗中勾結主持長江防務的蕭正德,渡過長江,迅速攻占了建康的石頭城和東府城,將梁武帝圍困在臺城達四月之久。臺城陷落后,梁武帝即病餓而死。侯景又將蕭正德縊殺,于551年11月登極稱帝,建國號漢。次年二月,梁荊州剌史蕭繹派大將王僧辯攻入建康,擊殺侯景,侯景之亂至此平息。與此同時,蕭繹在江陵稱帝,是為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派兵攻入江陵,元帝被殺。次年,西魏又將蕭詧在江陵扶立為帝,是為后梁。不久,王僧辯和陳霸先在建康擁立元帝之子蕭方智為帝,是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敬帝自立,梁亡。
     四、陣朝興亡(557-589年)
     陳朝的建立者陳霸先原為梁末高要太守。他曾與王僧辯一起率部攻入建康,平定了侯景之亂,以功被封為揚州剌史,坐鎮京口。王僧辯廢梁敬帝,擁立從北齊迎回的蕭淵明為帝后,霸先從京口率兵攻入建康,殺王僧辯,廢蕭淵明,扶敬帝即位,并打敗了北齊的進攻。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又廢敬帝,登上帝位,建國號陳,是為陳武帝。但陳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后主陳叔寶卻是南朝有名的荒淫之君。他寵愛貴妃張麗華,又信用佞臣,政治日壞。589年,終被隋朝所滅。
     五、南朝地主階級內部的政治變動
     門閥士族的盛極而衰 南朝時期,門閥士族勢力盛極而衰的首要標志就是士庶之間不準通婚的界限開始被打破,出現了"婚宦失類"的現象;其次是士庶之間的界限也出現混亂,社會上已經產生了一些"昨日卑細,今日便成士族"的冒牌士族,以致"士庶不分"和"士庶合流"的現象已屢見不鮮。
     與此同時,寒門庶族的勢力乘機崛起,其主要標志就是寒人掌機要和寒人任典簽。
     東晉南朝的機要官是指中書監下的中書通事舍人。東晉時期,雜用士庶,但自南朝以來,則專用寒人,且權力大增,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典簽亦稱簽帥,是劉宋時創設的一個官職,開始的職權是代替出任州郡重鎮的宗室諸王批閱公事和照管諸王的飲食起居。后來,諸王的年齡日長,權勢漸盛,爭權奪利和骨肉相殘的事件,史不絕書。于是,典簽的權力大增,以致"威行州郡,權重藩君","諸州唯聞有簽帥,不聞有剌史。"總之,隨著門閥士族的盛極而衰,寒門庶族乘機崛起,逐漸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權大權。這是當時地主階級關系變動的重要內容。
     南朝時期地主階級內部出現這種階級變動的主要原因是這一時期統治集團的內部斗爭愈演愈烈和農民起義的此起彼伏,沉重打擊了門閥士族勢力的結果。同時,也是門閥士族本身的日益腐巧,不愿"竟智盡心,以邀恩寵",于是,軍政大權遂落入寒人之手。

第二節 北朝政權的更替

     一、北魏興亡
     鮮卑拓跋氏的興起與北魏的統一北方 北魏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拓跋氏最早居住在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的大興安嶺北部東麓。魏晉時期,內遷于云中(今內蒙古托克云中故城)一帶。后遷居定襄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成為塞上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378年,其首領拓跋什翼健在繁峙(襠轎骰朐次? 即代王位,具有了國家規模。386年,什翼健之孫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際,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倫河附近)建魏,史稱北魏。397年,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和鄴城,隔河與東晉對峙。次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進稱魏帝,是為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之孫拓跋燾繼位后,于431年滅大夏,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與南朝劉宋形成對峙之勢。
     北魏孝文帝改革 皇興五年(471年),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死,其子拓跋元宏繼位,時年五歲,其母馮太后輔政。從太和九年(485年)開始,孝文帝曾在馮太后的支持下,先后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風俗等方面進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漢化改革,并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這是北魏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需要。鮮卑拓跋氏是一個興起較晚的民族,而被征服的中原地區則早已進入了發達的封建社會。“適應征服后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為被征服者所同化”(《馬恩選集》第三卷第2227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當是北魏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這場改革遂應運而生。
     第二,這是北魏建國后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進行階級斗爭的必然結果。北魏統治者是用野蠻的肆意屠殺和殘酷的軍事征服入主中原的,因而迅速地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曾進行多次武裝起義,奮起反抗,極大地震憾了北魏的統治秩序。孝文帝為了鞏固帝位,就不得不對原來野蠻的統治方式有所更張。
     第三,這是北方人民長期以來進行民族融合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包括經濟、政治和社會風俗等三個方面。
     經濟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遣使"均給天下之田":即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每人受露田40畝,婦人20畝,奴婢同良人。丁牛一頭,受田30畝,限4牛。土地寬余之處露田可加倍或加兩倍授與。受田者年老或身死,則要給國家交還露田。受露田的男子又給桑田20畝或麻田10畝,婦人5畝,奴婢依良人。桑麻田皆為永業,可世代相傳,并可買其不足,賣其所余。
     地方官于任所授給公田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縣令、郡丞各有差。罷官者還田,新任者繼受,嚴禁買賣。
     由于均田制并未觸動大土地私有制的封建性質,故拓跋貴族和豪強地主對土地的大肆兼并并未止息,農民受田不足相當普遍。但由于均田制的實行,促進了土地的開墾,在一定程度上對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增加了北魏的財政收入,改變了拓跋族內農、牧業的經濟結構,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其意義也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變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北魏初年,為了拉攏和爭取擁有大量蔭庇戶的豪強地主和世家大族,便把他們封為宗主,用以督護所屬民眾,是為宗主督護制。孝文帝于太和十年下令:廢除宗主督護制,實行三長制:即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里為黨,分別設立鄰、里、黨長。不但增加了財政收入,也加強了中央集權。
     第三,變九品混通制為新的租調制度。九品混通制是北魏初年在宗主督護制推行時的一項賦稅制度。即按每個宗主的財產多寡,分為九等,按等征稅。實行三長制后,孝文帝即頒布了新的租調制度:即一夫一婦調帛一匹,納粟二石,另外,十五歲以上未婚者4人,奴婢8口,耕牛20頭,并納一夫一婦租調。由于曾被蔭庇的大量民戶從宗主督護制下分離出來,納稅戶比前大大增加,故國家的財政收入亦有增長。
     政治方面:
     第一,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由于北魏初年的首都平城,地處偏北,土地瘠薄,交通不便,又是拓跋貴族聚居之地,保守勢力很大,對推行改革不利。于是,孝文帝遂于太和十七年(493)借口南征南齊,遂率軍遷至洛陽,并下令定都于此,并先后平定了保守勢力的多次叛亂,有利于改革的大力推行。
     第二,改革官制。北魏初年的官名"皆擬遠古云鳥之義",不僅質樸,且帶有圖騰余味。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遂模仿兩晉南朝,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新的官僚機構。
     第三,改革律令。孝文帝曾于太和十六年頒定新律。新律不但律文簡省,而且刪去了舊律中的一些殘酷而又落后的刑法,在我國法制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社會風俗方面:
     第一,禁胡服胡語,倡導著漢服,說漢話,用以消除鮮卑族和漢族在服飾和語言方面的隔閡,為進一步推行漢化改革創造條件。
     第二,改革喪葬風俗。孝文帝遷洛后曾下令:"遷洛之人,死葬河南,不得北還。"(《魏書·高祖紀下》),改變了鮮卑族原來身死要歸葬祖塋的舊習。
     第三,改姓氏。太和十二年(496年),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的復姓一律改為漢字單姓。如拓跋氏改為元氏,達奚氏改為奚氏,丘穆陵氏改為穆氏等。
     孝文帝改革的意義:
     第一,使北魏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鞏固了北魏的統治。
  第三,加速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六鎮起義 北魏初年,為了拱衛首都,防止柔然人的入侵,遂在平城以北設置了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和懷荒等六個軍事重鎮,是為北魏六鎮。
     北魏從孝明帝以后,統治集團日益腐化,階級矛盾迅速激化。而北魏六鎮則成了社會矛盾的交織點,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銳。于是便爆發了北魏六鎮起義。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匈奴人破六韓拔凌首先在沃野鎮舉起了起義大旗,相繼攻占了沃野、懷朔和武川等鎮。起義失敗后,20余萬起義軍被遷至河北。由于河北災荒流行,無食可就,杜洛周、鮮于修禮和葛榮等又相繼率領鎮兵起義。與此同時,羌人莫折大提和敕勒族人胡琛部將萬俟丑奴等又相繼在秦州和高平鎮(今寧夏固原)起兵,起義的烽火又燃遍了關隴地區。直到孝莊帝永安三年(530年),起義才被鎮壓。
     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北魏的腐巧統治,導致了北魏的分裂。
     北魏的分裂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年僅三歲的族子元釗為帝,臨 朝稱制。在鎮壓六鎮起義中權勢日隆的契胡族酋長爾朱榮以此為籍口,遂率部兵攻入洛陽,擁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并把胡太后和元釗沉死黃河,又在河陰殺王公卿士2000多人,史稱"河陰之役",爾朱榮專制朝政。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孝莊帝不甘心充當傀儡,設計誅殺了爾朱榮。爾朱榮之侄爾朱兆又帶兵入洛,廢殺莊帝,另立元恭為帝,是為節閔帝。這時,從河北返回山西的六鎮鎮兵又在其首領高歡的領導下,多次起義。爾朱兆當政后,為了穩固他在山西的統治,遂答應了高歡欲將20多萬鎮兵仍帶回河北就食的請求。高歡脫離了爾朱兆的控制后,遂在河北擴充實力,并與爾朱兆的矛盾日深。結果,高歡擊殺了爾朱兆及其黨羽,進入洛陽,廢殺節閔帝,另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為了擺脫高歡控制,率輕騎西入潼關,投靠了關中的宇文泰,北魏分裂。
     二、東魏、北齊興亡
     東魏興亡 孝武帝入關以后,高歡遂擁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又遷都鄴城,史稱東魏。東魏建立后,曾與西魏發生過沙苑之戰、河橋之戰、邙山之戰等多次戰爭,互有勝負。
     武定五年(547年),高歡死,其子高澄繼掌東魏大權。不久,即發生了侯景之亂。兩年以后,高澄死,其弟高洋繼掌魏政。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東魏亡。
     北齊興亡 高洋廢魏帝后,建國號齊,史稱北齊,高洋是為北齊文宣帝。文宣帝時期,是北齊的鼎盛時期。但高洋死后,土地兼并之風愈演愈烈,均田制迅速破壞。故北齊武成帝高湛曾于河清三年(564年)重頒均田令,但收效甚微。故國力日漸削弱。577年,終被北周所滅。
     三、西魏、北周興亡
     西魏興亡 北魏孝武帝入關以后不久,即被宇文泰毒死。大統元年(535年),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是為魏文帝,都長安,史稱西魏。西魏大權遂落入宇文泰之手。
     宇文泰原為北魏大將賀拔岳的部屬,后隨賀拔岳與侯莫陳悅等入關鎮壓關隴起義。不久,賀拔岳與侯莫陳悅發生火并,賀拔岳被殺,部將遂推舉宇文泰為首領,并擊殺了侯莫陳悅,占據關中。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曾建立計賬(租賦預算)和戶籍之法,頒布六條詔書,實行"不限制蔭資,唯在得人"的選官制度,又創建府兵制度,增長了西魏的國力和軍事力量。
     公元557年,西魏執政宇文護廢西魏恭帝,立宇文覺為帝,西魏亡。
     北周興亡 宇文護廢西魏恭帝后,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覺為帝,是為閔帝,建國號周,仍都長安,史稱北周。北周初年,宇文護專橫跋扈,先后廢殺周閔帝和明帝,又于保定元年(561年)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為帝,是為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殺宇文護,政由己出。他曾進一步整頓府兵制度,又下詔禁斷佛、道二教,繼續推行均田制和租調制度,遂使北周的國力迅速擴大。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兵出關,一舉滅亡了北齊,統一了北方。
     周武帝死后,其子周宣帝宇文赟繼位。宣帝荒淫奢侈,政治敗壞,即位二年即死,年僅八歲的兒子周靜帝宇文闡即位,大權遂落入外戚楊堅之手。581年,楊堅代周建隋,并于589年滅亡陳朝,南北朝至此結束。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文化

     一、哲學與宗教
     魏晉的清談與玄學 清談與玄學是魏晉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這一時期很多士人因參與政治斗爭而招致殺身之禍,于是,他們為了明哲保身,便不敢預聞政事,而是采用過去“清議”的形式,口談玄學。但同東漢時的“清議”相比,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次,這也是正統儒家思想進一步衰落的產物。隨著西漢和東漢王朝的相繼覆亡,儒家學說所宣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正統思想受到沉重打擊。于是,一些人便沖破儒家思想的桎梏,尋求新的思想武器和新的精神寄托。于是,清談玄學便應運而生。復次,玄學家們也廣泛吸收了很多佛教教義,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學說。因此,可以說魏晉的清談玄學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和佛教合流的產物。
     魏晉玄學的開創者是曹魏正始年間的王弼,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為其主要經典,號稱"三玄"。他和時人何晏都崇尚老子的"貴無"。認為"無"是萬物的宗主,萬物的"有"是由超事物之上的"無"產生的。其目的在于鼓吹與世無爭、知足長樂的思想,以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晉惠帝元康年間以嵇康、阮籍代表的"竹林七賢"則是魏晉玄學發展到第二階段的代表人物。他們鑒于玄學名士何晏等因黨附曹爽,已身敗名裂,于是便走向極端,采取撕裂名教的觀點,主張達生任性,對欺世騙人的名教禮法提出了尖銳抨擊。因此,嵇康被殺,阮籍也一生沉淪,很不得志。
     兩晉之際的鮑敬言是玄學發展到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在《無君論》中反對儒家思想中君權神授的理論,認為君主是產生人間一切禍亂的根源。這種敢于和君權抗爭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佛教的傳播與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封建統治者的信奉宣揚和中外僧人的日益增多,佛教得了到廣泛傳播與發展。法顯則是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中國僧人。他于后秦時期先后游歷西域各國,足跡遍布今天的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取回了很多佛教經卷,歷時13年之久。回國后,他又寫了一部《佛國記》(亦稱《法顯傳》),記錄了西行途中的所見所聞,成了今天研究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范縝與《神滅論》 范縝是南朝齊、梁時期一位著名的反佛思想家和無神論者。他所撰寫的《神滅論》是一篇反佛的戰斗檄文。該文針對佛教理論中關于人的靈魂與肉體可以分離這一觀點,針鋒相對地指出人的形(肉體)、神(靈魂)是不可分離的,即“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并將形、神之間的關系比喻成刀上的刀刃和鋒利一樣,認為:“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則神在哉!”這就從根本上推翻了佛教教義的立論基礎,同時,也使唯物主義思想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二、史學
     正史類 《三國志》65卷,西晉陳壽撰。是記載三國歷史的正史著作,"文質辯洽",記事允當,但失之過簡。劉宋時人裴松之為之作注,亦具極高的史料價值。
     《后漢書》120卷,劉宋范曄撰,但僅成10紀和80列傳,共90卷,后蕭梁劉昭又取西晉宗室司馬彪《續漢書》中8志補之,并為作注,分成30卷行世,合共120卷。是今天研究東漢歷史的一部唯一的正史著作。
     其次,還有蕭梁沈約所撰《宋書》100卷;蕭子顯所撰《南齊書》60卷;北齊魏收所撰《魏書》130卷。
     歷史地理類 《水經注》40卷,北魏酈道元著。該書是對東漢桑欽所撰《水經》一書的疏注,所記水系比原來的130條擴大了近千條之多,文字也多出20余倍。是研究古代歷史地理的珍貴史書,又是山水文學中的上乘之作。
     《洛陽伽蘭記》,東魏楊銜之撰。該書真實地記載了北魏時洛陽的城市建筑和寺院分布,又保存了一些西行僧人的資料,故是研究洛陽地志和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書。
     筆記小說類 《顏氏家訓》,北齊顏子推撰。書中不僅記有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之法、學習求知之道,而且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和南朝士族子弟的墮落亦有一定披露。
     《世說新語》,南朝劉宋劉義慶撰。主要記載東晉南朝門閥士族的軼聞趣事、生活方式和清談風氣。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三、文學藝術
     建安文學 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號。這一時期的文學極盛,尤以五言詩歌的成就最大。其著名詩人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阮瑀、陳琳、王粲、徐翰、應瑒和劉楨)以及女詩人蔡琰等。
     田園山水詩 東晉詩人陶潛是這一時期田園山水詩人的代表。其代表詩作《歸田園居》、《歸去來辭》等均以田園生活為題材,充滿泥土氣息,故有田園詩人之稱。
     民歌 《敕勒歌》原為一首鮮卑語民歌,后被譯為漢語。歌詞短小精煉,氣勢豪放,描寫了北方草原蒼茫遼闊、牛羊成群的自然景色。
     《木蘭詩》約寫成于北朝后期,詩中描述一個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事。語言樸素,筆法細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
     劉勰與《文心雕龍》 南梁劉勰所撰《文心雕龍》是一部文學評論專著,著重論述了文學應反映現實,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一部光輝著作。
     石窟寺藝術 石窟寺藝術是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代表。最著名的有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崗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敦煌千佛洞(亦稱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主要是豐富多彩的壁畫和塑像,被譽為世界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位于今河南洛陽南伊水西岸,始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現存1352窟,佛造像9.7萬余尊。
     繪畫與書法 東晉南朝時期的三大繪畫家是東晉的顧愷之、劉宋的陸探微和蕭梁的張僧繇。
     東晉王羲之則是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書法家。曾官至右軍將軍,故人稱王右軍。其著名作品有《蘭亭序》和《道德經》等。
     四、科學技術
     數學 魏晉時期最著名的數學家是劉徽,撰有《九章算術》和《重差》(即《海島算經》)等。南朝劉宋的祖沖之則把圓周率π值精確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當時最精確的數值。
     醫學 西晉名醫王叔和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被后代從醫者視為經典。
     農學 北魏賈思勰所撰《齊民要術》是當時最為著名的一部農書,是今天研究古代農業經濟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史廣場:南北朝紀年表
“五胡亂華”:中國歷史上150年的南北戰爭
一口氣讀不完的中國五千年簡史|南北朝(二月特別篇)
中華5000年帝王、大事詳記錄 南北朝
中國歷史上見證皇帝最多的皇帝,非梁武帝莫屬
10分鐘帶你理清魏晉南北朝的歷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山东| 哈密市| 高台县| 崇礼县| 开封市| 清水河县| 常山县| 广昌县| 枣强县| 团风县| 湘阴县| 松江区| 彩票| 许昌县| 土默特左旗| 浮梁县| 铜川市| 龙海市| 三亚市| 铜陵市| 太保市| 卢龙县| 桐城市| 湘潭市| 榆社县| 中江县| 沾益县| 保亭| 个旧市| 余干县| 札达县| 永康市| 盐池县| 蒙山县| 资中县| 中西区| 织金县| 阳春市| 宜良县| 华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