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xùn)|郡 秦置,治所在安邑(故治在今夏縣北)。漢時轄二十四縣,即:安邑、大陽、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陰、聞喜、?C澤、端氏、臨汾、垣、皮氏、長修、平陽、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狐灄、騏。西燕時移治蒲坂,隋開皇初廢郡,后復(fù)置,唐廢。 太原府 唐開元十一年(723)改并州為太原府,治所在晉陽,天寶元年(742)改稱北京,后多次易名。宋嘉祜四年(1059)于并州復(fù)置太原府。金、元時停用,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仍稱太原府,治所在陽曲縣,即今太原市。明、清皆為山西省會。清時太原府領(lǐng)陽曲縣、太原縣、榆次縣、太谷縣、祁縣、徐溝縣、交城縣、文水縣、岢嵐州、嵐縣、興縣。辛亥革命后廢。 河?xùn)|道 (1)唐貞觀初置,在黃河之東故名,治所在河中府。轄并、潞、澤、絳、晉、蒲、汾、慈、隰、石、沁、箕、嵐、忻、代、朔、蔚(今河北省蔚縣)、云等州,即今山西全境和河北的一角。宋初仍稱河?xùn)|道,至道三年(997)廢道,改為河?xùn)|路。(2)明山西等處按察司置,兼察平陽府。清稱分守河?xùn)|道,初駐蒲州,嘉慶十二年移駐安邑縣運城,轄平陽府、蒲州府。(3)民國三年(1914)五月置,轄三十五縣,即:安邑、解縣、夏縣、平陸、芮城、永濟、臨晉、虞鄉(xiāng)、猗氏、萬泉、榮河、絳縣、新絳、稷山、河津、聞喜、垣曲、臨汾、洪洞、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xiāng)寧、吉縣、霍縣、趙城、靈石、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民國十九年廢道。 (4)日寇統(tǒng)治山西期間于1939年4月置,治所在運城,轄二十縣:安邑、永濟、聞喜、襄陵、榮河、河津、臨晉、新絳、曲沃、汾城、翼城、猗氏、夏縣、稷山、解縣、虞鄉(xiāng)、萬泉、絳縣、平陸、芮城。 河?xùn)|路 宋至道三年(997)改河?xùn)|道為河?xùn)|路,治所在并州。領(lǐng)并、代、忻、汾、遼、澤、潞、晉、絳.慈、隰、石、嵐、憲、豐、麟、府等十七州和平定、火山、定羌、寧化、岢嵐、威勝等六軍以及永利監(jiān)、大通監(jiān)。即今山西全境和陜西、內(nèi)蒙的一部分。金天會六年(1128)分為南北兩路。河?xùn)|南路治平陽府,領(lǐng)平陽府,隰州、吉州、河中府、絳州、解州、澤州、潞州、遼州、懷州(今河南省沁陽縣)、盂州(今河南省盂縣)及所屬縣。河?xùn)|北路治太原府。領(lǐng)太原府、晉州、忻州、平定州、汾州、石州、葭州(今陜西省葭縣)、代州、?TT州、寧化州、嵐州、岢嵐州、保德州、管州及所屬縣。 河?xùn)|山西道 元置河?xùn)|山西道宣慰使司,直隸中書省,治所在大同路。轄大同路、冀寧路、晉寧路,即今山西全境。 平陽路 元初改河?xùn)|南路為平陽路,治所在臨汾。領(lǐng)臨汾縣、襄陵縣、洪洞縣、浮山縣、汾西縣、岳陽縣、河中府 (河?xùn)|縣、萬泉縣、猗氏縣、榮河縣、臨晉縣、河津縣)、絳州(正平縣、太平縣、曲沃縣、翼城縣、稷山縣、絳縣、垣曲縣)、潞州(上黨縣、壺關(guān)縣、長子縣、潞城縣、屯留縣、襄垣縣、黎城縣)、澤州(晉城縣、高平縣、陽城縣、沁水縣、陵川縣),解州(解縣、安邑縣、聞喜縣、夏縣、平陸縣、芮城縣)、霍州(霍邑縣、趙城縣、靈石縣)、隰州(隰川縣、大寧縣、石樓縣、永和縣、蒲縣)、沁州(銅?L縣、沁源縣、武鄉(xiāng)縣)、遼州(遼山縣、榆社縣、和順縣)、吉州(鄉(xiāng)寧縣)。元大德九年(1305)以地震改名晉寧路。 太原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治陽曲縣,領(lǐng)陽曲縣、文水縣、平晉縣、祁縣、榆次縣、太谷縣、清源縣、壽陽縣、交城縣、徐溝縣、汾州、石州、忻州、平定州、臨州、崞州、管州、代州、臺州、興州、堅州、嵐州、盂州。大德九年(1305)改為冀寧路。 河?xùn)| 秦漢時指河?xùn)|郡地,唐以后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xùn)|、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guān)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xùn)|;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山右 明代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稱山西為山右、山東為山左。謝肇?J《五雜俎》卷四稱:“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則推山右”; “山右或鹽、或絲、或轉(zhuǎn)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即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