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美國是一個奇跡,它是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和洛克的《政府論》等資本主義上升期的偉大思想為藍本,在一塊幾乎是處女地的廣袤大陸上建立的偉大國家。它的誕生可謂歷經磨難,不僅要對抗宗主國的武裝鎮壓,還要承受殖民地之間的內耗和紛爭。最終隨著那個大時代的演進,美國人民對同一主權觀念逐漸走向認同。開國元勛們在民主、自由和主權的基本理念下,創造性的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甚至也包括對奴隸制的妥協,才最終推動了這個偉大國家的誕生。
如果說中國建國最波瀾壯闊的場景是戰爭的話,美國的獨立戰爭就顯得不那么激動人心。相反,美國建國中最波瀾壯闊的應該是從《邦聯條例》到《聯邦憲法》誕生那一段大辯論:聯邦主義者和反聯邦主義者的爭論,自由與聯邦主權的妥協,人人生而平等與奴隸制的悖論,如同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一樣,美國人在《聯邦憲法》的誕生歷程中走向新生。
本文將簡述美國建國的歷史,而重點討論美國人從分散到凝聚的思想歷程。
第二章 獨立戰爭之前的斗爭
十八世紀中葉的北美大陸,是數十塊殖民地和一大批各種膚色、各種信仰的人們組成的混合體,沒有國家的概念。英法西三足鼎立,英國占領了東部的沿海,法國占領了中部和北部,西班牙占領了佛羅里達和路易斯安那。
1756年~1763年,為了爭取在北美大陸殖民地的主導權,英國和法國展開七年戰爭,最終英國獲勝,簽訂了《巴黎條約》,條約規定:法國將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讓給英國。
由于英國為了戰勝法國人,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政府債臺高筑,不得不要求殖民地分擔戰爭債務。分擔戰爭債務意味著增加稅收,北美人認為,作為納稅人應該在議會里有發言權,提出了“無代表不交稅”的要求,遭到了英國議會的拒絕。
于是,自從七年戰爭結束到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北美的十三個英屬殖民地與英國統治者進行了十多年關于納稅問題的斗爭。比較典型的是1765年的《印花稅條例》,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認為英國議會無權向殖民地征稅;憤怒的人們襲擊了代銷印花稅票的官員;殖民地商人簽署協議,拒絕進口英國的產品;在這種形勢下,英國議會于1766年取消《印花稅條例》。《印花稅條例》僅僅是一個縮影,還有1764年的《食糖條例》、1767年的《湯森條例》也引起了殖民地人們的反抗。
促發革命的最后一擊開始于1773年初英國議會通過的《茶稅法》,它允許東印度公司把該公司的茶葉直接運往北美,這樣英國政府可以得到一份適中的稅收,北美人可以喝到便宜的茶葉,本來無可厚非。但東印度公司的茶葉比當地商人從荷蘭走私的茶葉更便宜,將嚴重打擊北美現存的茶葉商,而且喝英國政府含稅的茶葉相當于向英國政府繳稅,繳稅問題通過十年的斗爭已經非常敏感,于是掀起了民眾反對茶葉傾銷的風暴。一小撮波士頓人跳上一艘東印度公司的貨船,把價值1萬英鎊茶葉倒進海里。反抗行動發生后,英國政府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立即通過了《強制法案》,要求關閉波士頓港口,禁止航運,賠償東印度公司的損失,將馬薩諸塞議會改人民選舉為總督任命。
英國人的思路是強迫殖民地人民服從,不排除使用武力,而武力的威脅卻強迫松散的殖民地人民走向聯合。這是一個失著,主要的原因是英國人從根本上不尊重殖民地人民。作為宗主國,他們不能夠很好響應殖民地“無代表不納稅”的要求,不肯從殖民地本身的利益出發,達成宗主國利益與殖民地利益的妥協,僅僅把殖民地當作宗主國的附庸和搖錢樹,總是妄圖用權威或者武力迫使殖民地人民服從;作為對手,他們低估了殖民地人的戰斗力和戰斗意志,除了印第安人外,沒有爭取盟友的支持,也沒有利用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
隨著英國議會通過了對北美出兵的決議,美國獨立戰爭就要開始了。
第三章 獨立戰爭
毛主席曾經說過,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而美國獨立戰爭也有相似的地方。對殖民地人民來說,獨立戰爭是一次暴風驟雨般的教育歷程。獨立戰爭之前,對宗主國的依附還是主流觀念,殖民地的反抗還處于自發的狀態,而獨立戰爭之后,洛克、盧梭、孟德斯鳩等偉大思想家的語言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人盡皆知,為自由反抗集權統治的觀念深入人心。隨著英國武力鎮壓的失敗,宗主國對殖民地的統治就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人看美國獨立戰爭的歷程,無甚可觀之處,沒有什么激動人心的事件,也沒有什么氣魄雄渾的戰役。
英國派了2萬個士兵來到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組建了一支2萬人的軍隊,授權華盛頓將軍指揮。華盛頓在打了幾場敗仗之后認識到,打陣地戰是打不過英國人的,于是就把隊伍分拆開來,利用地利和人和的優勢展開消耗戰、游擊戰,襲擊英國軍隊。其間,發布了《獨立宣言》,制定了《邦聯條例》,甚至還試圖英軍實現和解,但英國人要求美國人收回《獨立宣言》,于是戰爭不得不繼續。
英軍發現在北方陷入消耗戰后,意圖入侵并平定南部,華盛頓將軍派遣格林同志到南方采用了同樣的戰略。英軍無法取勝,而法國的介入直接導致了英國的失敗。1781年,康華利將軍在弗吉尼亞小鎮約克頓將指揮刀交給華盛頓將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
美國獨立戰爭,在當時看來,大陸軍沒有龐大的軍隊,沒有先進的武器,甚至在《邦聯條例》掣肘下,無能的大陸會議常常導致軍隊給養嚴重不足,美國人的勝利似乎遙遙無期。但從事后看來,在北美十三個殖民地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萬人的英國軍隊幾乎沒有可能征服200萬憤怒的美國人民,只要大陸軍一直采取正確的戰略,英軍的失敗就像西邊的落日一樣不可避免。
第四章 從邦聯條例到聯邦憲法
除戰爭之外,美國建國有四件大事,一是大陸會議的召開,二是獨立宣言的發表,三是邦聯條例的制定,四是聯邦憲法的出臺,而從邦聯條例到聯邦憲法的轉變,美國人民經歷了非常痛苦的自由歷程,而最終選擇建立一個強大的主權國家。
第一屆大陸會議召開是1774年九月,當時波士頓傾茶事件激起了英國政府的憤怒,決定懲罰馬薩諸塞殖民地。馬薩諸塞殖民地議會召集其他殖民地代表開會,大陸會議認為,英國議會無權控制跟美洲殖民地的貿易,無權制定任何涉及殖民地的立法。他們還指出,殖民地的居民應該有權參加任何涉及自身利益的立法會議。此時,殖民地人民形成了初步的國家意識,帕特里克亨利說,“我們本質上是一個國家,弗吉尼亞人、賓夕法尼亞人、紐約人和新英格蘭人之間的界限不不再存在,我不是一個弗吉尼亞人,而是一個美利堅人。”可惜,即使是第一屆大陸會議的代表,也有很多人不能認同這一點。
在英軍正式進攻殖民地一個月以后的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組建一直2萬人的軍隊,委任華盛頓將軍為大陸軍總司令,通過了《Declaration of Causes of Taking-up Arms》和《Olive Branch Petition》,一面宣布必須使用武力,一面向國王喬治二世請求,采取和平方式解決危機。年底,喬治二世拒絕了殖民地人民的請求,宣布殖民地正在進行“公開的、自認不諱的叛亂”,參與和遵守大陸會議決議的人成為叛國者。英國人的強壓之下,殖民地不得不討論宣布獨立的事宜,北卡的約瑟夫休斯承認“現在什么都沒有了,只有放手一搏!”1776年7月4日,除紐約外,12個殖民地的代表一致通過,《獨立宣言》誕生了,國王的徽章從賓夕法尼亞議會大廈的樓頂上扔下來,被國王統治的時代過去了,自由的時代已經來臨!
在戰爭的進行過程中,大陸會議開始考慮建立長期的全國性聯合政府,1776年6月,大陸會議任命約翰迪克森主持設計一個永久的聯盟,這就是《邦聯條例》。然而,最終批準的邦聯條例的內容卻是一個四不像的東西,它不是強大而穩固的主權國家,也不是各個主權聯合的松散聯盟,邦聯條例給予國會處理外交、宣布戰爭、管理郵政、協調糾紛上的特權,但國會不能私自征稅,不能保留軍隊,大部分決議必須9個州以上同意才能通過,13個州一致同意才能修改邦聯條例。這個條例,體現了民主精神,但是幾乎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不能有效的組織對軍隊的支持,讓華盛頓將軍大為光火。
磨了很多年,英國人終于堅持不住了。1781年9月,英國、法國、美國還有一些其他參戰國派出代表在巴黎進行和平談判。這里有一個插曲,在戰爭中幫助了美國的法國人居然希望把戰爭延續下去,借以削弱英國人,達到使美國依附于法國的目的。最后,美國代表繞開法國人,和英國代表達成了一個臨時的和平協議。最后簽署的《巴黎條約》中,英國承認各殖民地獨立,確認西部以密西西比河為邊界,英軍盡快撤離美國。
戰爭結束了, 而美國人的痛苦仍在繼續,如果說戰爭前人民遭受的是專制的壓迫,戰爭中是戰火的煎熬,戰爭后則是自由的痛苦。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
1、復員軍人的安置缺乏資金。由于國會沒有征稅權,為美國人民征戰了數年的戰士們無法在戰后得到事先許諾的薪餉。
2、西部開發受阻。由于國會不能維持常備軍,大陸軍解散后,印第安人保衛家園的行動無人控制,加上西班牙宣布對美國關閉密西西比河河口,美國人對西部的開拓陷入了困境。
3、債務問題。在戰爭期間,國會向法國和荷蘭銀行家借了大約3500萬美元的債務。戰爭后,為了償還債務,國會向國內居民發行了聯邦債券。但國會只能依靠各州自愿履行財政義務,1786年,整個邦聯的收入僅有37萬美元,還不夠維持聯邦政府的運行開支,邦聯國會的債務只能越滾越大,償還遙遙無期。
4、海外貿易日益萎縮。美國成立以后,英國拒絕對美國商船開放港口,法國和西班牙人則對美國虎視眈眈,采用了限制美國商業的政策,希望削弱美國實力,將其變成自己的附屬國。
5、稅收加重與通貨膨脹。由于戰爭消耗巨大,戰后稅收增加,美國民眾面臨著一個與過去相同的問題,他們仍然要為戰爭付費,甚至這一次,付的更多。政府大量印刷鈔票和債券,引起通貨膨脹。海上貿易日益萎縮,民眾要繳納稅收就不得不變賣自己的財產。
謝斯起義。謝斯被稱為“絕望的債務人”,他原來是獨立戰爭時期的一個上尉,1780年退伍回家,只得到了國會許諾的服役報酬的白條。戰后經濟條件差,謝斯種地的收入不能完全支付稅收、傷病和生活,債務不斷增加。1787年1月,謝斯手下聚集了1200名絕望的債務人,謝斯率領他們攻打聯邦火藥庫,死亡4人后撤退,2月底,起義失敗。當是時,馬薩諸塞州出現了好幾個起義團體,馬里蘭州騷動的群眾沖進法院大廈,要求停止債務訴訟。美國人對這些“絕望的債務人”采取了寬容的態度,謝斯起義的所有士兵于當年3月就被法院赦免,第二年,謝斯和其他3位起義領導人也被赦免。
謝斯起義刺痛了美國人自由的神經,《邦聯條例》必須修改,美國必須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1787年5月,除羅得島以外各州代表齊聚費城,修改《邦聯條例》,而華盛頓、富蘭克林這些德高望重的領袖更給制憲會議增加了分量。經過5個月的爭吵,9月《聯邦憲法》草案交由各州批準。《聯邦憲法》的誕生殊為不易,從5月19日埃德蒙倫道夫提出弗吉尼亞方案開始,一直爭吵到7月12日,才產生了第一次大妥協,一致同意建立以一個由人民選舉的下院(眾議院)和一個由各州立法機關提名的上院(參議院)組成的國會,下院代表人數由各州白人人口數量再加上3/5的黑人人口數為基數計算,上院代表每州各2人,這樣就兼顧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此后,精疲力盡的代表們對南方各州所關心的奴隸制進行了第二次妥協,同意20年之內不會正式停止奴隸貿易,開國元勛們的第二次妥協為美國的南北戰爭埋下了禍根。
聯邦憲法規定,新的聯邦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然而不是每個州都愿意拋棄主權加入聯邦。支持憲法的聯邦黨人寫下了大量的文字向人民介紹聯邦憲法和制定這樣的聯邦憲法的原由,其中著名的文獻有漢密爾頓、麥迪遜和杰伊撰寫的《聯邦黨人文集》。從1787年12月至1788年7月,11個州批準了聯邦憲法,至1790年5月,羅得島在新政府運行一年多以后,才投票加入了新聯邦之中。
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了。
第五章 后記
美國建國史是我近期很關注的一段歷史。過去好萊塢電影的時候,經常有老美驕傲的說“We are American”,讓我心有戚戚焉。我重讀美國建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希望能夠更深刻的了解這個偉大的國家,了解這個偉大國家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