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圣教序》是懷仁集王羲之字所成,而非王羲之親自所書。懷仁集王字確實是形神兼得,《圣教序》是學習行書的極好范本。行書,又稱行押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行草。由于行書的申縮變化,既不像楷書那樣規矩,也不像草書那樣奔放。故而行書不僅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而且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因此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王羲之行書用筆豐富而靈秀,體勢在開合縱橫中見平衡,顯現出流暢飛動的風貌。王書中屬于平正的如《平安帖》、《孔待中帖》、《快雪時晴帖》,屬于欹側的有《喪亂帖》、《頻有哀禍帖》等,兼二者的如《蘭亭序》,這些風貌各異的作品,在《圣教序》里多有體現,臨習時務必心領神會。在行氣和章法上,《圣教序》大約在《蘭亭》與《奉橘》之間。由于懷仁有時拘泥王字原形,所以有些單字在整篇中顯得不夠和諧,甚至顯得有些板滯而行氣不通,臨習時應將其適當“處理”。書寫時,要準確把握行書分寸,體察入微,切勿濫用某些技法。圓筆太濫則軟弱圓俗,牽絲過多則形同蛛網,露鋒過甚則筆調輕浮。要注意通篇氣勢,用筆要謹嚴沉重,不能一味平拖,而應取澀勢。收斂之意多于放縱,力求點畫骨力挺拔,同時注意側鋒鋪毫,按多于提,筆心于點畫之中,筆墨嚴謹含蓄,這便是臨寫和學習《圣教序》的基本要領。我們要準確地領會和揭示《圣教序》中文字的結構和總體章法,及其運筆特征,以尋找淵源和脈胳,又要不斷加強自身藝術修養而豐富形象思維能力,并注重寫好此帖對以后學習其他碑帖和書體的積作用。 唐貞觀年間,玄奘至印度取經,往返十七個春秋。回到長安后,翻譯經、律、論佛教三藏要籍657部。唐太宗應玄奘之請,制序表彰玄求取佛經以及在中士翻譯傳播之事,并以此冠之眾之首。此序全稱《大唐三藏圣教序》,簡稱《圣教序》。所謂圣教,乃宗教徒對其宗教的尊稱。傳世書本中較好的有:現藏北京博物館的明代張應召和北京沈乙庵本;現藏陜西博物館的劉正宗本;現藏上海博物館的翁方綱本;現藏天津博物館的“墨皇本”,張則之藏王楚補闕本;1972年整理碑林《石臺孝經》石碑時,于碑縫中發現南宋《圣教序》整幅拓本。關于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碑,歷來多有歧議。周越《書苑》說:唐文皇制圣教序時,都城諸釋諉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才就,逸少真跡,成萃其中。黃伯思《東觀余論》說:“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纖微克肖,《書苑》之說信然。”董其昌則認為《圣教序》是懷仁臨仿王羲之字體寫成的,《圣教序》應為“習字”而非集字。
筆者認為,唐王羲之的墨跡遺存當不在少數,如果懷仁所集之字全無真憑實據的話,在碑的一開始就說“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這是不可思議的。但也不能排斥有一些字由于王書所元,是懷仁“拼湊嫁接”的。明代王世貞《弁州山人稿》說:“《圣教序》書法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謂其結體無別物,偏旁多假藉,蓋集不得不爾。”此說甚為公允。如果我們將《圣教序》中的字與傳世帖中王羲之的字跡比較一下,足見懷仁集字對王羲之原作的忠實程度。《蘭亭序》中約有四、五十字為《圣教序》所集,如果我們拿來一一比較,可以看出,懷仁集王字確實是形神兼得。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的功績有兩點:其一是開集字刻碑的先河,其二,由于懷仁深通王字堂奧,刻石者又是高手,集字眾多。能夠較多地保存了王字原貌,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和學習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圣教序》雖然比較可靠地保留了王羲之書法的原貌,但畢竟不能和王書等同齊觀。經過鉤摹鐫刻,細微奧妙之處亦不無走失,由于當時資料的局限,一些重復的字變化較少,某些拼合的字比較生硬,拘泥原跡,筆勢不夠聯貫,行氣尚欠貫通。固此在臨習《圣教序》之前,應當參閱晉唐以來王書的雙鉤的墨本和唐宋大家學習王書有成就的真跡影印本,與《圣教序》互相參照比較,以求《圣教序》之得失而胸有成竹。
臨習《圣教序》要掌握行書的幾個基本特征:藏露結合,中側并用;省減點畫,書寫快速;牽絲映帶,連貫流暢;方圓兼得,靜動自然;改組結體,筆順自由。怎樣臨習《圣教序》?臨帖之前務必反復讀帖,要“讀”出帖中的妙處。《圣教序》在結字和章法上還是盡力做到了富有變化。我們在讀帖時,要對帖中每個字的各個點畫運筆的細微變化分析了解。要對字與字,行與行的氣勢貫通,動靜互能的布局謀篇吃透得淋漓盡致。行書運筆較楷書便捷、快速,所以一般字多縈帶,常以點代畫,或以弧易直。在臨習《圣教序》時,掌握行書的共性特征對于學好該帖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藏露結合,中側并用 藏鋒含蓄凝煉,露鋒靈動流暢。行書藏露結合,而以露鋒為多,起筆露鋒,便于接勢,收筆露鋒,便于轉換。用中鋒飽滿勁挺,用側鋒輕盈妍美。一字之間,中側并用,生動而力透紙背,中鋒、側鋒并用,寫出的字既生動飄逸,又能給人以沉著有力的感覺。
(二)省減點畫,書寫快速 行書的產生是為了書寫便捷,所以常常省減某些點畫。在向“藝術化”靠攏的過程中,為了追求某種特有的體勢,也常常使某些筆畫化繁為簡。這樣不但能加快書寫速度,更重要的是能行氣貫穿,結構疏通。
(三)牽絲映帶,連貫流暢 筆畫之間的細微連線謂之牽絲。筆畫之間的呼應而引帶的筆痕為映帶,映帶又叫空連或神連,貴在意,而牽絲重形。由于運筆速度加快,筆勢起伏增大,節奏增強,在筆畫的首尾處出現了“引帶”——正楷的“筆斷”處,行書出現了牽絲和附鉤。筆勢的有墨處即筆畫,無墨處即筆意。楷書的“筆斷”處有意而無墨。在行書中這些無墨有意之處變成了有意有墨,這就是牽絲,也稱連絲。在起筆之處。順勢于“無墨”處作墨,這就是附鉤。由于牽絲與附鉤的出現,使行書的點畫更加生動活潑,筆勢更連貫流暢,體現了行書千姿百態的面目。
(四)方圓兼得,靜動自然 方筆多折,有棱有角,頓挫分明,方峻沉雄,圓筆多轉,柔韌豐筋。互用可得剛柔相濟之妙,行書的筆畫多變楷書端莊靜穆麗為行云流水,舒卷自若,增強了行書的氣勢和美感。
(五)改組結體,筆順自由 行書的筆順基本上與楷書相同,但有時為了追求筆勢的連貫和特殊的形態,也采用草書的筆順書寫。有時也可以折中楷書與草書的筆順,而采取一些楷中帶草,革中帶楷的筆順。這樣,一些字的結構就被改組,一些筆畫的筆勢也就變化無窮。通過改組結體,變換筆順,使行書字體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運動的態勢中求得平衡與對稱。
作者:湖南省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