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忻州歷史地理(3)[摘自山西省圖書館網站]
(2006-09-19 16:32:32)
轉載▼
分類: 寧武動態
岢 嵐 縣
春秋為晉地,后為樓煩所據。西漢為汾陽縣地,東漢建安末為新興郡地,北魏為秀容郡地,后為嵐州地。隋大業年置岢嵐鎮,唐長安三年(703)置嵐谷縣,屬嵐州。神龍二年(706)廢。開元十二年(724)復置嵐谷縣, 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五年(98O)于縣置岢嵐軍,屬河東路。熙寧二年(1069)廢縣入軍.元豐六年(1083)復置縣,仍名嵐谷。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為岢嵐州,屬河東北路。元初仍為嵐谷縣,太祖十六年(1221)廢入管州。明洪武七年(1374)復置縣,名岢嵐。九年復為州,屬太原府,清因之。民國元年改為岢嵐縣,后屬冀寧道。抗日戰爭時期為我根據地,屬晉綏邊區,1945年縣城獲得解放。
毛主席、周副主席1948年在前往河北平山途中,4月4日路經本縣,4月5日接見了參加本縣縣、區、村三級干部會議的全體代表,并作了重要講話。
蘇孤戍城 在岢嵐縣東三十里。 《清一統志》稱:北齊筑,后因東北隅沒于水,僅存三面,改名三角村。
洪谷堡 在岢嵐縣南三十七里。 《新唐書?僖宗紀》:乾符五年, “崔季康、李鈞及李克用戰于洪谷”,即此。舊時亦稱洪谷堡隘,又稱洪谷砦。現遺址尚存,俗稱寨子崖。
天澗堡隘 在岢嵐縣北五里,兩山對峙,深狹如澗,俗名暗門子。
韓光寨 在岢嵐縣東北五十里,相傳為元將韓光所筑,故名。今古城村北,廢址猶存。
三井村 在岢嵐縣東北, 1940年6月日寇侵占岢嵐城后,向我山區進行殘酷掃蕩。岢嵐人民配合我暫一師二十六團和三十七團,在此打了一個著名的殲滅戰,殲敵數百人,繳獲大量武器。其中有一門“九○”山炮為我軍首次從日寇手中繳獲的大炮,現陳列在首都軍事博物館中。
折克行墓 在岢嵐城西北三里折家祠內,北宋折氏一門,世襲府州團練使、知州等職。折克行,守邊三十年,善撫士卒,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戰功卓著,卒謚武恭公。
靜 樂 縣
春秋時為晉汾陽邑,西漢為汾陽縣地,東漢末為新興郡地,晉永嘉年間置三堆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平寇縣。北齊為三堆戍, 隋開皇三年(583)岢嵐縣來治,十八年改名汾源縣。大業四年(608)又改名靜樂縣,為樓煩郡治。
唐、五代、宋、金均稱靜樂縣。唐武德初為管州治,宋為憲州治、汾陽郡治,元并入管州。明洪武三年(1370)復置靜樂縣,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屬忻州。民國屬雁門道。
抗日戰爭時期為我根據地。1940年冬在杜家村一帶建立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綏邊區六專署管轄。 1945年9月12日靜樂縣城解放,靜寧縣大部 地區并入靜樂縣,屬雁南分區。建國后屬忻縣專區。
樓煩郡 隋大業四年(604)置,治所在靜樂縣,領靜樂、臨泉、秀容三縣。唐武德年廢。
汾陽郡 宋政和五年(1115)改憲州為汾陽郡,治所在靜樂縣,金天德三年(1151)改名管州。
管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管州, 因管涔山為名。 五年改 為北管州。治所在靜樂縣,六年廢州。
下馬城 在靜樂縣東南六十里,相傳北魏孝文帝曾于此下馬,后筑城堡,故名。
趙王城 又稱趙武靈王城,在靜樂縣東南三里天柱山左。東、南、北俱跨山上,西臨汾水,城壘猶存。相傳趙武靈王練兵于此,故名。
曲峪 在靜樂縣東北,1944年農歷臘月,我軍解放了康家會,逃脫的日寇一百多人,向駐在曲峪的我靜寧縣游擊隊進攻。游擊隊派一個尖刀排扼守曲峪村邊的高地,掩護干部和群眾撤退。我游擊隊員英勇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敵人損失更為慘重。敵人進村后撲了個空,尋即撤離。
康家會 在靜樂縣東,1939年冬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反共高潮,工衛旅在暫一師三十七團的協助下,在此將閻匪派來的郭挺一旅長等人逮捕。自此,工衛旅正式編入八路軍。
唐碑亭,在靜樂縣東南下馬城村。初為唐元和十五年建的壽圣寺內的一個小亭,亭內立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1941年日寇將寺院、小亭全部燒毀,僅留經幢。1977年在經幢上筑亭,名唐碑亭。為文物保護單位。
天柱山 在靜樂縣南三里,北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嘗過此,故名。舊時山上有爾朱將軍廟。另有一泉,舊謂泉中出龍,稱“天柱龍泉”。
巾字山 在靜樂縣東北一百里,其西南絕頂形如巾字故名。山巖石★突出,滴水如雨,有“巾巖瀨雨”之稱。
神 池 縣
西漢置樓煩縣,屬雁門郡,東漢末廢。北魏置神武郡,屬朔州。北齊并入太平郡。北周置神武縣,隋因之,屬馬邑郡。唐初并入善陽縣。遼重熙九年(1040)復置神武縣,宋宣和六年(1124)神武縣廢入武州,屬西京路。元仍為武州地,屬大同路。明入崞縣。嘉靖十八年(1539)建神池堡,仍屬崞縣。清雍正三年(1725)建為神池縣,屬寧武府。
民國屬雁門道。抗日戰爭時期為我革命根據地,屬晉綏邊區。1945年8月29日全縣解放。
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時等中央首長,1948年春赴河北平山途中路居本縣。周副主席聽取了本縣負責同志關于生產自救、土地改革等工作的匯報,并作了重要指示。
尖山縣 北魏置,故治在今神池縣。
八角堡 在神池縣西北六十里,明弘治中筑,有城樓八座,故名。為據險扼塞之地。嘉靖二年(1523)置八角守御所。日寇占領期間曾駐重兵,為其西北屏障, 1945年2月18日解放,今為八角村。
義井村 在神池縣西,清康熙帝西征時,駐蹕于此.義井河因此改名興隆河。
永祥山 原名橫山,在神池縣西南。1945年8月,我八路軍第三十六團曾在本村嚴懲日本侵略者,團長高永祥同志在指揮戰斗中英勇犧牲。為紀念革命烈士,1946年將橫山改名為永祥山。
神池 在神池縣西門外,一名西海子。舊傳其水“出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魚藻胥不生,名曰神池。”神池縣名即取于此。
五 寨 縣
漢為雁門郡地,建安末年為新興郡地,隋為朔州地,宋熙寧初置寧遠砦,遼置寧遠縣,屬朔州。重熙九年(1040)置武州,不久廢入神武縣。金復置寧遠縣,屬武州,元為管州地。
明洪武七年(1374)設鎮西衛,嘉靖十六年(1537)建五寨堡,以堡轄東、西、南、北、中五大牧寨,故名。屬岢嵐州。清雍正三年(1725)置五寨縣,屬寧武府。
民國屬雁門道。1940年建立五寨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綏邊區。1945年全縣解放,晉綏二專署駐此。建國后,初屬興縣專區,1952年劃歸忻縣專區。
武州城 在五寨縣北三十多里,今稱大武州村。近有古城角村,即武州城之城角。據《山西省大觀》,戰國時為趙國武州塞,漢時雁門郡治此,元光二年。(前133)匈奴單于十萬大軍攻占武州,即此。遼時武州治此。
三岔堡 在五寨縣北六十里,明嘉靖十八年筑,以東達神池,西通岢嵐,北向偏關,當三路之沖,故名。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盤踞這里六年之久,是日寇突入我二分區腹地的重要據點,1945年4月12日解放。
遮虜城 在五寨縣西北四十里,亦稱遮虜軍、遮虜坪,現名五王城。 《資治通鑒》:唐乾符五年(878)李國昌“與李克用合兵陷遮虜軍”,即此。
梁家坪 在五寨縣西二十里,是革命烈士程仲一的故鄉。仲一同志,1937年任五寨縣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實施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隨八路軍挺進大青山開辟工作,先后任綏東專區專員、綏南專區專員。1943年12月由滿漢山轉豐涼縣檢查工作時,夜間被日寇包圍,犧牲于郭木匠溝。
臥牛灣 在五寨縣西北五十里,1942年8月19日,我五寨縣長梁學岸在此與敵人遭遇壯烈犧牲。梁學岸同志;平遙縣人,1936年入黨。曾任五寨縣民族革命戰爭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犧盟會岢嵐中心區委宣傳部長,主辦過《抗戰活生》、 《新西北》報刊。
常遇春墓 在五寨西北八十里柳河村西南。常遇春,字伯仁,明初名將,累官中書、右丞相。在追奔元帝數百里后,還次柳河川,暴卒。遂建墓于此。
荷葉坪山 在五寨縣南四十里,四面崇峻,其頂平坦,形似荷葉,故名。海拔2783米。山上水草豐盛,是天然牧場。宋將楊業曾于此練兵,有將帥臺遺址。
蘆芽山 在五寨縣南六十里,海拔2736米。山高路險,炎暑仍冰。山上有秀峰嶺、萬佛洞、九光梯、清涼石、看花臺等建筑和奇景。據傳,萬佛石洞為明僧福登所鑿。
河 曲 縣
漢為西河郡宣武縣地,唐為嵐州宜芳縣地,北漢置雄勇鎮。宋太平興國四年(979) (一作七年)建為火山軍,治平四年(1067)置火山縣,以縣境有火山,故名。熙寧元年(1068)廢。金貞元二年(1154)復置,名河曲縣。故治在今河曲縣東南七十里舊縣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火山州。興定四年(1220)徙治黃河灘許父寨,元至元二年(1336)并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置河曲縣,六年廢。十四年三月又置河曲縣,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屬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河曲縣移治河保營,即今縣城。
民國屬雁門道。抗日戰爭時期為我根據地,1940年全縣解放,屬晉綏邊區。建國初期屬興縣專區,1952年劃歸忻縣專區。
★州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河曲縣為火山州,不久改為★州,元至元二年(1336)并入保德州,故治在今河曲縣南七十里舊縣村。
單寨 在河曲縣東南,相傳為唐代單雄信的營寨,故名。
曲峪村 在河曲縣南,在革命戰爭年代里,本村擁軍優撫工作搞得好,1946年幫助六個復員軍人成了家。1947年1月30日賀龍司令員給村長張保宏寫信表示感謝。信中說:“全邊區各級政府人員都能象你一樣,我們上萬復員軍人就都能安居樂業,積極參加新社會建設工作。”
唐家會 在河曲縣南,明正德十三年(1518)十月初五,武宗西巡時駐蹕于此。
石梯子 在河曲縣南,舊名陰嶺關,又稱石梯隘口,明成化十二年(1476)建。
娘娘灘 在河曲城東北,系黃河中的小島。漢高祖劉邦的妃子薄姬(漢文帝劉恒的生身母)曾被貶謫于此,故名。
太子灘 在河曲城北,系黃河中的小島,相傳太子劉恒(即漢文帝)住過,故名。
火山 在河曲縣南六十五里。 《遼史;景宗紀》:“乾亨元年,太保矧思與宋兵戰于火山”,即此。
保 德 縣
漢為宣武、武車二縣地,屬西河郡。魏晉曠廢。北魏為岢嵐縣地,北齊置西河總秦戍。唐為嵐州地。宋淳化四年(993)置定羌軍,景德元年(1004)改稱保德軍,屬河東路。金大定
十一年(1171)置保德縣,為保德軍治。二十二年為保德州治。元憲宗七年(1257)保德縣廢入保德州,屬冀寧路。明洪武七年(1374)仍為保德縣,九年復為保德州,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為直隸州,民國元年(1912)改為保德縣,后屬雁門道。
1940年解放,屬晉綏邊區。建國初期屬興縣專區,1952年劃歸忻縣專區。
保德州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保德軍為保德州,元初屬府州,至元間★,芭二州入之。明洪武七年(1374)降為縣,九年正月復為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為直隸州,領河曲縣。民國元年廢州為縣,即今保德縣。
林濤寨 宋筑,今名故城,在保德縣西二十里。
天橋峽 在保德縣東北三十里天橋村近處,黃河至此東西兩岸相距七、八丈,冬季結冰可通行車馬,猶如天然橋,故名。現建有天橋電站。
林遮峪 在保德縣西南七十里,1971年冬在此發掘了一座殷代墓葬,出土一批珍貴的青銅器,有銅鼎、銅瓿,銅劍、銅斧,還有大量車馬器。
折太君墓 在保德縣南四十里折窩村。折太君,宋楊業妻、折德★之女,戲劇中謂之佘太君,因折、佘二音相近,折訛為佘。
偏 關 縣
漢為美稷縣地,唐為唐隆鎮,屬嵐谷縣。五代漢天會初年置偏頭砦,宋以砦屬火山軍。遼置寧邊州,屬西南招討司。金仍為寧邊州,正隆三年(1158)兼置寧邊縣。元時州、縣俱廢,改偏頭砦為偏頭關。明初屬鎮西衛,成化二年(1466)設偏頭關守御所。清雍正三年(1725)設偏關縣,屬寧武府。
民國屬雁門道。1940年全縣解放,屬晉綏邊區。建國初期屬興縣專區,1952年劃歸忻縣專區。
偏頭關 北漢天會元年(957),在今偏關城東一里始筑嚴砦,其地東仰西伏,因名偏頭,宋置偏頭砦,元升為關。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筑今之關城,清名通邊關。 《天下郡國利病書》: “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河套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堡凡十有八。關以東為馬站,為八柳樹,為老營;東北為小營,為水泉;北為寺★,為滑石澗;西為樺林,為樓子營,為羅圈,為楊冕,為唐家會,為五花營,為得馬水,為灰溝;南為永興;東南為八角,為長林。”明時太原鎮總兵駐此。
老營堡 在偏關縣東,原屬河曲縣,明成化初年筑堡,正德十三年(1518)九月二十一日,武宗西巡駐蹕于此。
水泉營堡 在偏關縣東北,今稱水泉堡,明宣德九年(1434)筑堡,清初設游擊防守,后改設守備。
紅門口 在偏關縣東北,為通往內蒙之要隘。古稱廠溝,明宣德九年(1434)以溝通塞外,建敵臺橋洞一座,外設邊墻一道,壕塹品窖三層。萬歷中年增左右磚臺以備偵望。
草垛山堡 在偏關縣北,明弘治中年筑堡。其地高出崇山,直望三十余里,為沿邊傳烽之首。
黃樹坪 在偏關縣西南,1944年秋日寇向我根據地掃蕩,10月23日在黃樹坪的突圍戰斗中,我塞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曾錦云同志光榮犧牲。錦云同志,江西永新縣人,1927年入黨,在紅軍時期歷任指導員、組織科長,師鋤奸股長。抗日戰爭開始后來到晉綏,從事開辟大青山根據地的工作,犧牲時年三十六歲。在這次突圍戰斗中犧牲的還有塞北軍分區組織科科長謝禮榮同志、二科科長饒典訓同志。
萬世德墓 在偏關縣賀家梁。按,萬世德,明偏關人,宇伯修,號邱澤,嘗仕南陽、元城、寶坻等三縣令,后升薊遼總督,又加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偏關河 古稱關河,又作官河,自朔縣流入縣境由東而西,至關河口入黃河。
北峰巖 在偏關縣西北五十里,下臨黃河,上有石洞數十處,相傳僧北峰棲此,故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忻州市行政區劃史,代縣為現存首縣,東北部自成一體
忻州各縣縣名探究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探討‖明代對岢嵐段北齊長城的利用,可能始自洪武年間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七卷
我國主要城市名稱由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安县| 奎屯市| 怀安县| 中牟县| 绵竹市| 潜山县| 福建省| 乐都县| 永州市| 玛曲县| 墨玉县| 天祝| 巴东县| 土默特右旗| 东光县| 昂仁县| 新安县| 宣武区| 昭平县| 静乐县| 那坡县| 门源| 包头市| 麻城市| 巴东县| 息烽县| 延寿县| 邛崃市| 丰原市| 嘉兴市| 新余市| 昭通市| 油尖旺区| 缙云县| 西平县| 呈贡县| 黔西| 宜阳县| 临朐县| 宜黄县|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