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漢人漢文化發展
(2010-02-04 17:33:08)
轉載▼
標簽: 歷史
漢文化
漢人
契丹
沙陀
蒙古
文化
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漢人的發展
漢族源流之十七
公元907年,多民族統一的唐朝封建中央政權崩潰,漢人再次步入始于五代十國,歷經宋朝中原漢人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競立紛爭,止于1368年以蒙古為主的元朝多民族封建中央政權的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時期,也是歷史上漢人漢文化又一次大規模發展壯大的時期。
一、五代進入中原少數民族與漢人漢文化的交融
唐朝多民族封建中央政權滅亡后,中原地區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個朝代的更疊。五代中除了后梁和后周的開國君主朱全忠、郭威是漢人之外,建立后唐的李存勖、后漢的劉知遠都是突厥中的沙陀人,建立后晉的石敬塘,則是突厥中的“西夷。”
1、五代時期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
朱全忠于907年統一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建都汴州,改稱開封,即皇帝位,國號梁,史稱后梁。但是,當時在其北方有坐擁河東、晉陽一帶的沙陀李存勖,在幽州地區是漢人劉仁恭,而以潢河(今西遼河)流域為中心的,則是初步擁有東北的契丹耶律阿保機。其中以沙陀李存勖的勢力和威脅最大。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洛陽自立為帝,是為后唐。后唐代后梁而立,標志著突厥的勢力進入中原政治舞臺。按《舊五代史·唐莊宗紀二》所說,李存勖除了數量眾多的突厥騎兵為嫡系外,還有大量西北和東北的少數民族部隊:“奚、契丹、室韋、吐渾之眾十余萬。” 所以沙陀突厥李存勖入主中原,直接引起西北和東北的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
其實,早在后梁軍隊中也已有了大批“深目虬須,貌如沙陀”的少數民族士兵,遷入中原內陸的少數民族人民就更多了。后唐沙陀政權則對遷入中原的“諸色人,”在買賣房屋和蓋房、住房等方面均給予正式承認,這表明五代時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在生活地位上應是和漢人平等的。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和漢人共同生活,對他們學習漢人漢文化、融入漢人漢文化是有著重大意義的。
2、五代時期稱霸中原的契丹
契丹源于歷史上中國的古代民族東胡,系鮮卑的一支,北魏時始見于史籍。他們活動在潢河(今西遼河)和土河(今老哈河)一帶,東接高麗、西鄰奚,北連靺鞨、室韋,南至營州(今遼寧朝陽)。唐朝時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天佑四年(907),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并與五代時中原各族的封建王朝峙立爭斗。
后晉天福元年(936),耶律德光率兵五萬騎,“自武谷(今山西代縣南)而南,”扶持石敬瑭為為帝。石敬瑭則割幽、薊等十六州給契丹,歲輸帛三十萬匹,“事契丹甚謹,奉表稱臣,謂契丹主為父皇帝。”從此,契丹開始稱霸中原。
乾佑元年(948),沙陀突厥劉知遠在晉陽即后漢皇帝位,他“殺契丹監軍,”迫使耶律德光北撒。廣順元年(951),漢人郭威建立后周,整頓綱紀、革弊興利,使中原出現轉向統一的趨勢。
顯德二年(955)后周世宗柴榮,先派軍民疏浚胡盧河(即衡漳水,今河北深、冀二縣間),繼而募兵駐守,契丹自是無力再輕易渡河南進。顯德六年(959),率師北上,奪取被契丹所占部分縣地。契丹只得自嘆“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
3、五代時期中原少數民族融入漢人漢文化
在907—960年的五代更疊時期,無論是漢人建立的后梁、后周,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后唐、后晉、后漢,實際上都是由漢人上層和少數民族貴族聯合統治的封建王朝。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后唐、后晉、后漢,都是仿照中原漢人傳統模式,學習并接受漢人漢文化的封建王朝。如沙陀人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宣稱:“前王之令典,為歷代之通規。”后晉的石敬塘也明白下詔:“朝廷之制今古相沿,”從而確定“用唐禮樂。”劉知遠更是因為極力推崇漢朝,故立其所建的“國號為大漢。”
后唐、后晉、后漢的沙陀皇帝,都在他們的統治階層中,大量吸收漢人地主、官僚和士人參政,任用漢人上層出身的各級官員。《新五代史》載入的后唐所任147名官員中,漢人占90名、少數民族10名。在后晉任用的85名官員中,漢人占73名、少數民族6名、不明族別的6名。后漢所任39名官員中,漢人占33名、少數民族3名、不明族別3名。這樣的封建統治階層,必然在客觀上積極推動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學習和接受漢人漢文化,為少數民族融合于漢人漢文化起到促進作用。
五代時在中原稱帝的沙陀皇帝,所冊立的后妃大部分都是漢人。這就是公開鼓勵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和漢人在血統上、血緣上實現融合。至于各級官員和百姓之間,不分民族的互相通婚,更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尤其是,沙陀皇帝還與漢人和其他民族之間,通過收養子、養女結成政治集團。如李存勖收養的漢人義子不下百人。這種義養的目的在沙陀來講,是為了要漢人或其他民族效忠皇帝,但卻也在客觀上推動和加快了少數民族,學習接受并融入漢人漢文化的進程。這也呈現了五代時期,中原地區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特點。
二、宋代中原漢人漢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的交融
公元(960)年,也就是后周的顯德七年,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建宋朝代周,史稱北宋;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趙構南渡,遷都臨安(今杭州),被稱為南宋。至元十六年(1279),以蒙古人為主建立的元朝滅宋。宋朝歷時319年。
有的歷史學家曾經認為,宋朝乃是歷史上中國受外族侵犯較多的軟弱王朝。其實,有宋一代,漢人漢文化面臨強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宋朝不僅與勢如疾風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頑強堅毅地抗拒和爭斗,而且還不斷四出開拓和傳播了漢人漢文化。北宋中原地區漢人漢文化,更是與進入中原的北方和西部少數民族密切往來、頻繁交融,在吸引和凝聚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使一批又一批來到中原的少數民族,學習和接受先進的漢人漢文化,從而逐步融合于漢人漢文化。
1、契丹與中原漢人漢文化的交融
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基本完成了對中原和南方地區的統一,對于燕云十六州等北方邊地,則采取了“敦信保境”的政策。開寶七年(974),宋遣使者至遼,使契丹“通好于宋,無妄興師。”當時遼朝皇族也無力南擴,并且積極學習漢文化、大力引進漢人封建禮儀制度,所以中原漢人漢文化以各種形式屢屢傳入契丹地區。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遼統治者在軍事上實力均衡、政治上互相妥協基礎上簽訂了澶淵之盟,這在客觀上促進了雙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原地區的漢人和契丹人得到近百年之久的“休養生息。”燕云地區也在大規模經營農耕經濟的推動下,漢人漢文化和契丹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較快的穩步發展。
耶律德光想建立幽薊地區農耕文化,與塞外游牧文化相匯融的多民族統一政權,執行“用夏變夷”的統治思想。遼朝統治者“一依漢法”地學習中原漢人漢文化、模仿漢人封建禮儀制度。遼圣宗(982—1031)按照漢人漢文化的漢人禮儀制度,在今內蒙古寧城縣建造了中京,據《遼史·地理志》所說:中京的郛郭、宮掖、樓閣、府庫、市肆和廊廡的布局,全都仿唐朝武則天時的神都洛陽。
在中京的遼朝皇帝身穿漢服,漢官和契丹官分列兩邊。在遼興宗重熙(1032—1055)以后,遼朝國家大禮并用漢服,胡服不用。由此可見,遼朝中京在當時已是一座漢化了的契丹都城。遼朝境界內的契丹、高麗、達旦等各族人民,都仰慕并學習漢人漢文化,他們都與漢人漢文化之間發生著良好的和平交流。漢人漢文化在契丹等各族人民中的進一步傳傳播,提高了中原的少數民族的漢文化水平,也推動了契丹等少數民族和漢人漢文化的和平交流和自然融合。
不過,遼朝的契丹人漢化現象卻并不是很徹底的。遼朝末年,原來曾經受過契丹統治的女真人興起,而宋朝為了取得燕云地區,則采取了“聯金滅遼”的策略。金太宗保大五年(1125),遼天祚帝在應州(今山西應縣)被俘,遼朝滅亡。遼大臣耶律大石率一部分契丹殘部,西遷至中亞建國,史稱西遼,傳五代,后為蒙古所滅。
以蒙古人為主建立的元朝,將統治下的多民族的中國,分成四個不平等的民族等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在這四個民族等級劃分中的漢人,是由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漢人,與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一并合起來的所稱。在這之后,黃河流域中原的契丹人,逐漸與漢人、女真和蒙古等族融合。契丹就逐漸成為漢人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契丹”之名也成為歷史上漢人的一個別稱。
2、女真與中原漢人漢文化的交融
女真之名始見于五代。女真與東胡族系的契丹不同,他們是長期活動在歷史上中國東北的、屬于通古斯語系的古老民族,商周朝時曾與中原發生交往的肅慎應是其遠祖。北魏的勿吉、隋唐的靺鞨,都和女真有著一脈相承的沿傳關系,以栗末靺鞨為主建成立的渤海國,也是唐朝的一個羈縻州,靺鞨的大部都并入渤海。契丹建立遼朝,滅渤海,盡取其地,黑水靺鞨依附于契丹,被稱為女真。
但是,女真不像契丹那樣過游牧生活,而是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他們主要種植粟、麥等作物,飼養豬、雉等畜禽。契丹人將當時居住在遼東地區的女真稱作熟女真,居住在混同江(今松花江)中游以北的女真稱作生女真。
生女真中的完顏部,從鄰近民族處傳入鐵器,使社會生產得到較快發展。宋徽宗政和四年,也就是遼天慶四年(1114),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兵擊敗遼軍。次年(1115)正月初一,即位稱帝,建立金朝,是為收國元年。
金太祖阿骨打與中原地區的宋朝協議,合擊遼軍。宋兵攻燕京不下,金兵卻入居庸。金朝與宋朝統治者之間的政治關系,是從“海上之盟”開始的,至蒙古滅金朝止,長達116年。但是女真人和中原漢人的民族文化交往和融合,卻遠非這短短一百多年所限。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俘獲宋徽宗、宋欽宗。宋朝失去中原大片領土,不得不南渡臨安(今杭州)偏安江南半壁河山。隨著金朝的滅遼、滅宋和迅速南下中原的進程,女真人大規模地遷徙到中原,“女真土人散居漢地,惟金主及將相親屬衛兵之家得留。”
金朝統治者想讓進入中原的女真人,不事農作就能享受安閑生活,便將漢人和土地分給女真人,卻讓女真人成為不事勞作、貪圖享受的寄生蟲,并且日益衰失了女真人驍勇善戰的民族性。成百萬的女真人遷居中原,高據優越的政治地位,但是經濟文化上卻遠遠的落后于中原漢人漢文化。于是女真人從上到下,從語言、文化、服飾、習俗各方面,競相學習和效法漢人漢文化。
金世宗雖然極力防止女真人、特別是皇太子和諸王的漢化,可是金朝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又必須學習漢人漢文化、模仿并用宋朝漢人的舊制。所以面對女真人迅速漢化的現象,他十分憂慮地說出了:“女真本尚純樸,今風俗日薄一日,朕甚憫焉。”
繼金太祖、金太宗時期女真人深受漢人漢文化影響,金熙宗仍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而到海陵王完顏亮(1122—1161年)在位時,女真統治集團不僅任用漢官、還遷都燕京,稱燕京為中京,將汴京改為南京,這表明金朝的統治中心業已移至中原漢人地區。
與此同時,金朝又進一步向中原地區遷徙大量的女真人,鼓勵并促進了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漢人漢文化和女真人之間的民族文化融合,這在客觀上推動了女真人的漢化。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大批進入中原地區女真人的不斷漢化進程中,中原地區的漢人漢文化,也就源源不斷地,汲取和融入了女真和女真文化的新鮮血液。
3、黨項羌與中原漢人漢文化的交融
羌人是歷史上中國長期活躍在西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古代羌人是匯成早期華夏的重要淵源。黨項羌之名始見于南北朝,是古代的一支羌人后裔,隋唐時屬多民族封建中央王朝治理下的少數民族。唐朝末年,夏州(今陜西靖邊)的黨項羌勢力強盛,在五代末至宋初逐漸獨立建國。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其元昊即位,自稱大夏,史稱西夏。西夏于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為蒙古所滅,立國190年。
隋唐以來,黃河中游地區的羌人不與漢人漢文化融合。原先定居在渭北羌村的羌人,大多外出流遷,舊日的羌村逐漸成為漢人的新居村落。經過安史之亂后,黨項等各部羌人又趁機南下,羌民居的局面進一步被打破,渭北的羌人終于在日復一日交融中被逐步漢化,最終融合成當地的漢人漢文化。宋代時,關中地區雖然仍存在黨、雷、井、屈、和、同、蒙等原來的羌姓,但他們都已融合成當地漢人漢文化的一部分了,無論在政治關系、經濟生活和文化習俗各方面,都看不到些許羌人的因素了。
在宋朝和遼朝、金朝紛爭競立時期,契丹和女真的勢力不斷進入西北,但是漢人漢文化的影響依舊存在于羌人地區。蒙古人攻滅西夏之后,黨項羌人被劃為色目人,歸屬于四色人等中第二等,有著較高的社會和政治地位。由于根深蒂固的漢人漢文化影響,以及佛教、伊斯蘭教、藏傳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傳入,以及如溫末、唃斯羅、回回、撒拉等一些新族群的涌現,反而驅使黨項羌人在新的、紛紜多元的民族文化交融環境里,更快更多地融合于周圍漢人漢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之中。
值此,應該一提是,自唐宋至元朝以來,特別是漠北草原蒙古游牧民族文化的驟興,對西部以黨項羌為主的羌人及其后裔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它除了致使一部分羌人的后裔,融合于當地蒙古族之外,還使另外一些羌人后裔,走上了古代羌人的“吐蕃”化之路,逐步成為今日藏族的一部分。
至于在宋元時期陸續走上向南遷移發展的羌人中,有許多是在他們的遷徙發展途中,積極學習、汲取并融入當地的民族文化,與漢人漢文化等當地的不同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各自發展成今天彝、白、哈尼、納西、傈僳、拉佑、基諾,以及景頗獨龍和普米、羌等現代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而依舊生活在川、甘等交界地區的羌人后裔,則大多數融合于當地的漢人漢文化中。
三、元朝多民族封建統一政權下的民族文化大交融
蒙古先民源自歷史上活動于額爾古納河和呼倫湖周圍,屬于東胡族系的室韋的一部。唐朝史籍始有蒙兀室韋的記稱,12世紀時他們之中鄰近漢地的,已經“能種秫,以平底瓦釜煮而食之。”也有的不斷進入中原,接受學習漢人漢文化,融合于漢人漢文化。
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使歷史上中國遼闊的漠北,出現了一個新興的、稱作“蒙古”的民族。蒙古民族的出現對中國古代民族關系、中華民族歷史和漢人漢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
1、元朝統一的多民族封建政權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強勁有力的蒙古汗國。他制定適合蒙古族發展壯大的軍事、政治和法律等制度,憑借優越的軍事組織和強大的武裝力量,不斷西進南下,進行征戰擴張,建立地跨歐亞以蒙古族為主多民族封建統一的政權。
蒙古貴族通過征戰,將廣闊土地上的各民族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蒙古貴族不僅是歷史上中國第一次完成全國規模統一的統治者,還是在中國西部至中亞、西亞和東歐等遼闊地域上,建立了欽察、察合臺、窩闊臺、伊兒等四個汗國的多民族封建政權的統治者。
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宋度宗咸淳七年),取漢文典籍《易經》中“乾元”之義,正式定國號為“大元,”遷都燕京改名為大都。這就標志著以蒙古貴族為主的統治者,認識到當時中國北方地區漢儒,歷來推行“大一統”的封建國家觀念,尊奉“能行中國之法,則中國之”的理國信念,奉行以中華文化維系和凝聚華夏的民族意識。
以蒙古貴族為主的封建統治者,確立了元朝統一的多民族封建政權以農立國,推行漢人漢文化的治國策略。忽必烈采納了“重農桑、寬賦斂、省徭役”的建議,積極募民屯田、興修水利,大力提倡墾殖。在思想和文化上提倡尊崇儒學,詔令全國“宣圣廟,國家歲時致祭,諸儒月月釋奠。”
元朝統一的多民族封建政權,在中原漢人漢文化地區豐饒的物質基礎,及深蘊的思想文化傳統支持下,在穩定多民族封建政權的同時,也推動和促進了中原地區的漢人漢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大融合。
2、元朝“四等人”的民族統治政策
以蒙古貴族為主的統治集團,在推行以農立國等漢法之時,還是對漢人漢文化心存疑懼的。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利益,不僅仍保留著不少蒙古舊制,還有意識地將社會發展水平高于蒙古的漢人,置于人數和經濟、文化都低于漢人的蒙古人之下,讓漢人漢文化處于受壓制的地位。這就是以蒙古貴族為主的統治集團,將元朝多民族封建政權內的各民族,按照他們被征服時間的先后,分為四個等級:蒙古、色目、漢人(包括黃河流域北方漢人和契丹、女真等)和南人(包括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又稱被侮稱為蠻子)。
元朝蒙古統治集團制定和實行四等人的民族統治政策,主要是對漢人漢文化實施一種的民族壓迫和民族仇視。面對蒙古人和色目人“因恃以為暴,”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的、人數眾多的漢人和南人,生命財產毫無保障,只能“束手不敢拒,相驚若冠。”這樣仇視壓制漢人漢文化的,“四等人”的民族統治政策,造成了元朝嚴重的民族隔閡,加重了各民族間的民族矛盾,也導致了元朝封建統治政權的短促滅亡。
3、元朝民族文化大融合和漢人漢文化發展
面對遼闊的國土和眾多的民族,元朝統治者一方面征調大批的蒙古、色目軍士,進入黃河流域“鎮戍河洛、山東,據全國腹地。”在中原地區的江淮之間,駐守著數量眾多的來自西夏的畏兀兒軍。另一方面又將大量的漢人漢文化,俘掠至漠北地區,丘處機在《長春真人西游記》一書里曾說,他目睹漠北“有漢匠千百人居之。”甚至于“中州良家子女,被賣于邊者眾。”當時“所虜所買江南赤子轉徙深入韃靼回回極北,實莫計數。”
元朝建立了以大都為中心聯通各地的驛站,當時“星羅棋布”的驛站能使人們“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這種空前的民族文化交叉雜居局面,極度方便的交通往來條件,在客觀上為漢人漢文化的發展開拓提供了廣闊的疆域,為漢人漢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接觸交融,創造了有利于漢人漢文化在更廣大范圍內傳播拓展的條件。
元朝大規模的民族文化遷徙,繁榮發達的商業經濟,漢人漢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空前交往和雜處。使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通過學習和接受漢人漢文化,逐步與漢人漢文化融合為一體。元朝統治者雖然實行“四等人”的民族統治政策,“以先取金地人為漢人,”把女真、契丹、渤海等族,與黃河流域北方地區漢人同列為第三等。但讓他們始料不及的卻是,反而導致了這些少數民族,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名副其實的漢化道路。
始自五代十國、止于元朝的,歷史上中國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終于以蒙古貴族統治下的,元朝漢人漢文化的大發展而告示后世。這又是一次耐人尋味的,歷史上中國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常見現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歷史上著名少數民族的下落與民族血統
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題
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
在中華大地存在了200多年的強國,民族突然消失,至今下落成謎
從盛世走向衰敗,金朝只用了20多年?原因很值得我們深思
南宋時期的漢人指的是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津南区| 泽州县| 北票市| 榆社县| 林周县| 石林| 兴文县| 衡水市| 无棣县| 交城县| 佛冈县| 吴堡县| 专栏| 邳州市| 民权县| 洪江市| 怀化市| 三明市| 临颍县| 自治县| 关岭| 洪洞县| 扶余县| 正镶白旗| 周宁县| 厦门市| 福建省| 南汇区| 农安县| 平塘县| 黄大仙区| 额敏县| 西畴县| 九龙坡区| 偃师市| 突泉县| 大冶市| 神木县| 武汉市|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