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3 11:06:09)
轉載▼標簽:
漢族先民多元雜談融匯成漢族先民的主要部族
漢族源流之五
傳說時代不同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漢族先民,經歷過一個繁榮昌盛的部族發展時期。根據漢文古籍所記的傳說,在漢族先民部族昌盛時期,大約有四個部族進入了平坦、廣袤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他們在這江河交錯、水源充沛的中原地區共同開拓,先后進入穩定安寧的農業生產,發展兼收并蓄、安土重遷的農耕禮儀文化.進而以初具端倪的中原農耕禮儀文化,吸附和凝聚著陸續來自東西方各部族,發展成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一、傳說時代漢族先民的主要部族
漢族先民大約是在傳說時代的燧人、伏羲、神農“三皇”時期,經歷了氏族社會的發展階段。在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五帝”時期,進入了部族發展的繁榮昌盛階段。
1、生活在東方的漁獵者部族
在今山東和河南東部一帶,主要分布活動著太昊部族。《世本·帝系篇》稱:“太昊伏羲氏。”伏羲即為太昊氏。太昊居陳,“陳”在今河南淮陽境。又據《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所云:“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現代學者有人認為“雷澤”大約在今山東荷澤北。
由此可見,這是一支傳承自太昊伏羲的漢族先民部族,他們主要繁衍滋息在黃河中下游流域的東部。
按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的說法,這支源自于女始祖“華胥”的漢族先民,曾處于母親氏族社會時期。他們生活在適宜捕撈的水鄉澤國,身材高大、長著一雙“大足”,擅長結網漁獵。而“華胥”也就成為這支漢族先民部族的世系和地域文化之源。
2、活動在中原的狩獵者部族
蚩尤是與炎帝、黃帝同時代的部族首領。《路史·后妃四》提出,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這反映蚩尤與炎帝一樣,源出姜姓的羌人。只是他較早進入今山東西部和河北南部的中原,形如“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頭有角”地,從事“食肉寢皮”為主的游獵生產。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說:“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登九淖以伐空桑。”羊水、九淖、空桑等古代地名,有的今已不可考。但從今河南陳留東南,還有空桑城來看,羊水、九淖、空桑都應是古代中原的地名。所以,蚩尤是活動在中原的狩獵者部族首領。因此,炎帝來到中原,要和蚩尤聯合“建典”;黃帝進入中原,也要在阪泉戰勝炎帝后,再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
《路史·后妃四》注引《世本》又提出:“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這讓我們看到了,這支進入中原的狩獵者部族,乃是發明戈、矛、戟、酋矛、夷矛等兵器的漢族先民。
3、由西向東拓展的農耕者部族
《世本·帝系篇》認為:“炎帝神農氏。”宋衷注曰:“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提出:“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我們要指出的是,古代“姜”和“羌”本是同一字。章炳麟著《檢論·序種姓》說:“羌者,姜也。”傅斯年的《姜原》也進而主張:“地望從人為羌字,女了從女為姜。”
所以我們說,炎帝出自一支較早步入早期農業的姜姓羌人,他帶領羌人沿著江河水域向東拓展農耕生產文化,是一支出由西向東發展的羌人中最早的農耕者
4、從西北游牧到中原的農耕部族
《史記·五帝本紀》開宗明言指出:“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同時又明確地指出了:“軒轅之時,神農氏衰。”《帝王世紀》說:“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河圖稽命征》進一步描述了:“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軒轅于青丘。”這些記載反映和折射出,黃帝原本應是出生于曠野荒原上的,游牧者部族的首領。
《水經注·渭水》說:“軒轅之丘,在上邽。”有些學者考證后認為,感生黃帝軒轅的“青丘,”當指渭水上游的“上邽”,即甘肅天水。黃帝率領著一支游牧者部族,從西北游牧到中原,與先前抵達中原的狩獵者蚩尤部族,以及由西向東拓展的農耕者炎帝部族,先后發生碰撞和融合,最終以勝利者而轉為定居農耕。
隨即,在黃河中下游流動的中原,崛起和出現了奉炎帝和黃帝為始祖、以黃帝首領的炎黃部族。強盛新興的炎黃部族融合著不同生產生活文化的各部族,漢族先民開始進入多元一體發展的歷史時期。
二、黃河中下游多元一體發展的部族文化
黃帝軒轅氏開始了傳說時代漢族先民的五帝時期。五帝時期漢族先民呈現出多元起源和一體發展的特點。奉炎帝和黃帝為始祖、以黃帝首領的炎黃部族,在廣袤平坦、水源豐沛的黃河中下游流域,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和地理條件,吸引著各部族文化的陸續進入。
1、多元發展的漢族先民部族文化
“五帝”時期漢族先民的部族發展,呈現出了多元的特點。漢文古籍記載的傳說向我們揭示了,當時進入黃河游域的中原地區的,主要有東方傳承自伏羲的太昊部族文化,以及來淵源于西部羌人和北方戎人的,以蚩尤為首的狩獵部族文化,以炎帝為首的農耕部族文化和以黃帝為首的、從游牧轉入定居農耕的部族文化。
(1)《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云:“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世本·帝系篇》稱:“太昊伏羲氏。”這支生活在東部傳承自伏羲的太昊部族,社會生產和文化發展的水平比較高。晉葛洪《抱樸子·對俗》:說太昊“師蜘蛛而結網。”《太平御覽》卷七八引《皇王世紀》說:伏羲“取犧牲以充庖廚。”反映他們使網捕撈和飼養牲畜的生產生活。《楚辭大招》王逸注說,伏羲“作瑟,造〈駕辯〉之曲。”《路史后妃一》注引《古史考》:指出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太平御覽》卷九引《王子年拾遺記》說: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學者們普遍認為,“八卦”是后來華夏文化之源。所以,源自東方伏羲的太昊部族文化,開啟了華夏文化的主要源頭。
(2)《路史·后妃四》的記載說,活動在今山東西部和河北南部的,中原狩獵者狩獵部族首領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同卷注引《世本》又提出:“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這么一來,我們不僅看到較早進入中原的蚩尤源出自西羌。而且他們在狩獵活動中發明了戈、矛、戟、酋矛、夷矛等兵器,創造了英武勇悍的狩獵部族文化。
(3)由西部、西北進入先后中原的炎帝部族和黃帝部族,是生產文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兩大部族。《國語·晉語》記:“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唐司馬貞《史記索隱》說:“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號也。” 近年有學者認為,“少典”應是與“有嬌氏”有婚姻關系的、進入父系世系的部族。而且“少典”還應是初具“典冊”文化的部族。因此,“少典”之子炎帝和黃帝,都應是初具簿籍和典禮制度、步入文明門檻的兩個漢族先民部族首領。
2、漢族先民部族的多元起源一體發展
漢文古籍記述的傳說時代漢族先民歷史活動告訴我們,繁衍生活在今天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漢族先民,應是來自西部羌人先民、西北戎人先民和東方夷人先民中的一支。這些原來生活在西部、西北和東方的人們,分別從收獲不十分穩定的采集、狩獵、游牧和漁撈等生產生活方式,逐步進入較為穩定的早期農業生產,并且不斷遷移過程中擴大活動地域。
當他們來到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別山四大山脈環抱,水源充足、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的黃河中下游流域,這里廣闊無垠、平坦肥沃的黃土地,十分有利于發展穩持安寧的定居農耕生產。
因此,相對于陸續來自西部、西北和東方的部族來說,群山環繞下寬闊的黃河中下游平原,就被視為“中原”而吸引各部族的紛至沓來。進而遂使今天的黃河中下游流域,成為傳說時代多元起源的漢族先民部族,共同創造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耕文化,開啟一體發展的共同地域。
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范圍,隨著農耕生產文化的發展而發展。逐步拓展擴大的中原,有力地吸引著各部族文化的遷入;奉炎帝和黃帝為始祖、以黃帝首領的炎黃部族,以獨步于時的農耕文化,凝聚融合著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部族文化,使自己不斷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壯大。推動了漢族先民進入了多元一體發展的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