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大片也沖出中國,走向世界,是每一個中國電影人的夢想。是啊,這個夢想好像就要實現了!中國電影票房已經快到300億,而美國是600億,按照目前的增速用不了幾年就可以超越美國了。
于是,這幾年國產電影就像大躍進時期的大煉鋼鐵一樣,投資過億、甚至2億元的國產大片紛紛上馬。但是對此我深感憂慮,因為國產超級大片可能還有一段彎路要摸索。最起碼目前看到的這些超級大片的賣相,都并不是年輕新一代年輕觀眾所喜歡的大片類型。還是偏老導演和老一代觀眾的類型。市場變了,觀眾也變了,但是大片的供應已經滯后。
相信這次春節檔,市場就可以給出部分答案。
國產電影真正的壁壘,是語言文化壁壘
國產電影真正的壁壘可能不是政策限制進口大片,而是三四線城市觀眾天然的的語言和文化壁壘。所以亞洲國家如日本、印度、韓國、港臺、甚至泰國的電影市場可以獨樹一幟,而跟英語體系相近的歐洲、南美、澳洲就沒這么幸運。
也正是中國電影市場這幾年新增的三四五線城市觀眾,他們會容忍國產電影的粗糙劣質,并愿意和國產電影同時進步。而越是所謂的高端觀眾越是挑剔,尤其是一線城市觀眾,早已投入好萊塢大片的懷抱。
中國是一個二元分化的市場,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相當于是兩個國家完全不同的市場。這一點在中國的音樂市場尤其明顯,網絡音樂已經占據半壁江山,靠的就是牢牢占領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到現在,歐美音樂,日韓音樂,港臺音樂都沒能攻破這個龐大市場。
關于中國的二元化市場的現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鬧天宮》居然可以取得10億的票房,其票倉主要就在三四線城市。這些觀眾沒在電影院體驗過前幾年《阿凡達》的頂級視覺效果,所以覺得《大鬧天宮》特效很棒,比84年版的電視劇《西游記》好多了。反而一二線觀眾都在吐槽這個片子特效很垃圾,更不明白為什么有這么高的票房。同樣,《富山春居圖》也是這樣,《小時代》也是這樣。
農村包圍城市,就是很多電影取得高票房的秘密所在,這也是新公司和小公司的機會所在。
國產電影的優勢在于,互聯網化的“后發優勢”
國產電影面對好萊塢超級大片的競爭,有兩個機會。第一個機會是服務好三四線城市觀眾,第二個機會就是服務好年輕人。如何服務好年輕人呢?
很簡單,你要想服務好“網生代”的年輕觀眾,你首先自己也要跟他們的思維一樣,拍出的電影也要具備互聯網基因。
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也說過:互聯網基因電影、網生代電影等新概念也橫空出世,從某種意義上說,凸顯了中國電影的后發優勢,是中國電影新的增長點、新的發展機遇。
很多電影人一提到發展方向,無不是學習好萊塢的先進模式和先進技術。但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也許不是好萊塢模式!因為看似風光的好萊塢這幾年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大家面臨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互聯網。北美觀影人數已經出現停滯甚至下降,年輕人有了互聯網和更多娛樂方式可替代電影院。電影在苦苦地跟互聯網等娛樂方式爭奪年輕人的空閑時間,但并不占優勢。
而中國電影可能還來不及按部就班地學習好萊塢的先進體系,也來不及等到電影銀幕從現在的2萬塊增長到美國的4萬塊,就半路先被互聯網給革命了。所以,利用好與互聯網的結合,才是中國電影超越好萊塢的最大機會。
中小公司如何趕超一線大佬
五大民營公司(光線、樂視、博納、華誼、萬達)和中影已經占據國產電影70%市場份額,給中小公司和新進入者只有剩下30%的狹小空間。但市場格局并不是穩定了,仍然存在很大變數。如何超越一線公司?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采取“破壞性創新”模式和占領細分領域。走一條和大佬們相反的道路,你要站在消費者市場角度去思考你的商業模式,專門去滿足那些大佬們看不見、看不上、看不懂的新觀眾市場。并且這個市場才是比原來市場更大一兩倍的新興市場!
只要你能服務好新一代年輕觀眾和三四線城市觀眾,抓住這個空白點。然后把電影類型片細分再細分,并壟斷這個細分市場。你可以定位專門做動畫片、恐怖片、青春片,兒童片,都可以,然后成為這個細分市場老大,這樣的商業模式反而會比什么類型都做的一線大公司更有競爭力,估值也更高!接下來你就有機會與一線公司競爭。
不可能嗎?
華誼由原來絕對的老大,變成了老五。并且根據2015年五大公布的影片名單,依舊不占優勢,有可能和其他四家繼續拉開距離。而當年像光線影業從二線公司到今天成為行業老大,也是找到了市場空白點。光線的成功不是定位2000萬到5000萬的“中等投資電影“的成功,而是滿足了新的市場需求。
當巨頭都在定位一二線城市的時候,你要去定位三四線城市,正所謂“農村包圍城市”;當巨頭都在定位男性觀眾的時候,你要去定位女性觀眾;當巨頭都在定位成人觀眾的時候,你要去定位兒童觀眾;當巨頭都在定位國際化的時候,你要定位本土化;當巨頭都在定位傳統大片的時候,你要去定位互聯網基因;當巨頭都在定位大而全的時候,你要去定位少而精。當巨頭都在定位成時代華納的時候,你要去定位成為迪斯尼;最后,當巨頭們都定位是“導演思維”的時候,你要去定位是“用戶思維”。(本文首發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