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古代的考試制度跟今天的考試制度基本一樣,需要一級一級的進行,古代學子只有在取得了舉人功名之后,才有資格參加會試,就如同現(xiàn)在博士入學考試一定要取得碩士學位一樣。據(jù)此推理,賈雨村在赴京趕考之前,既寄宿葫蘆廟期間應該就是一位舉人了,也許大家都還記得當年的范進因為中了舉人差點就要發(fā)瘋,而阿Q眼中的舉人老爺又是何等的威風。所以,在古代能夠成為一名舉人,那應該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和光宗耀祖的事情。根據(jù)、《科舉制度簡介》秀才可到省城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通過了就是中舉,成為舉人了。舉人可算是高級知識分子,有了出身,通常可以做官,有俸祿,和秀才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也就分外得難考。一但中舉,其父為(老)太爺,其人為老爺,其子為少爺,故有“一世中舉,三世為爺”之說。所以,不禁要問賈雨村作為一個舉人老爺,即使沒有選用為官,那起碼的政府俸祿是有的,雖然不多,但就一個人而言,也是完全可以度日了,不至于落到寄宿寺廟,受人白眼。歷來也只有窮秀才的說法,而沒有聽過窮舉人的。由此,我們又不得不產生一個疑問:葫蘆廟賈雨村究竟是不是舉人了?(對此問題,鄙人同時利用baidu、google、yahoo三個搜索,無果。)
現(xiàn)征求高人出現(xiàn),一點迷津。
拜讀了你的帖子,終于明白點科舉制度了。看來能進京趕考,怎么說也是個舉人了。但在戲曲里,明清小說里,窮書生上京趕考的故事屢見不鮮,看來這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需要了。那么賈雨村的問題,在這里,會不會也是如此呢?
多謝雨后余香的關注。一開始我也考慮到了一些戲曲里面的窮秀才考中狀元之類的故事,后面通過仔細的翻閱資料發(fā)現(xiàn),舉人一開始的意思是“薦舉之人”的意思,一般都是地方學官和學院舉薦有資格的學子,到京城統(tǒng)一考試,所以舉人也會稱之為孝廉的,就是此意。直到明清時期,舉人才正式成為一種功名。
所以說,古代戲曲所講述的內容一般都發(fā)生明代之前,一個窮書生被推薦千萬京城考試,一舉成名的事情使符合實際情況的。但《紅樓夢》所反映的時代無疑應該是在明清之際,此時已無舉薦之制度。另外,在《紅樓夢》第一一九回 中鄉(xiāng)魁寶玉卻塵緣中,寫的也非常清楚,賈寶玉同賈蘭考中的都是舉人。
總的來書,我認為曹雪芹對于賈雨村這么一個關鍵人物的創(chuàng)作,應該會尊重當時社會的一些普遍制度。
所以,就賈雨村是否考取過舉人,目前確實難以定論。
歡迎諸君多談談各自的高見,看看能否撥開這重重迷霧。
但見兄看書好細致。都沒注意過這個問題。
書上寫賈雨村家庭衰喪,前年就進京求取功名,中途在姑蘇淹蹇住了。后來雨村說給的贊助費也是說助他參加春闈的。
可見雨村在葫蘆廟落魄時,確是舉人一枚。樓主說的并不矛盾。
呵呵,舉人為何就不能落魄呢?
一是舉人可以做縣官,但不一定都能做官。這時的賈雨村并無后臺支助他。有可能他只是候補官員。
二是雨村的雄心壯志,舉人滿足不了他。于是他進京想?yún)⒓哟洪澘荚嚒?br>
進京要化大筆路費生活費住宿費的,后面士隱贊助的就有五十兩。
中舉若沒有選中做官,給的生活費很少的。
若雨村在姑蘇病了,或是錢被騙被扒,或者,干脆就是游山玩水狎妓(姑蘇山水好,美女多)把好容易積攢的錢化掉了,都有可能最后流落到廟中寄食的。
笙歌說得有道理。
另外,我覺得不是所有舉人都可以領俸祿的。俸祿,應該是做了官才有資格領。舉人有資格去做官,但舉人當官的名額很少,如果家里本來就窮,沒有銀子打點,不參加春闈等一系列考試就當官的可能性極小,就連候補官的名額也是有限的。所以,舉人也有窮舉人。一個例子就是做豆腐的王致和,若不是他進京趕考落地,滯留京城,靠賣豆腐為生,我們現(xiàn)在也就吃不到好吃的臭豆腐啦~:)
回笙歌君。根據(jù)中國古代文化習俗和中國人常有的實用理性(李澤厚語),秀才一旦考上舉人,地方官員及鄉(xiāng)紳都會主動前來慶賀恭喜,其中自有不少禮金。出門在外時,還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向當?shù)氐墓賳T打打秋豐,在明清時期也是流行的事情。所以,總的來說,如果賈雨村真的是個舉人,還混到那個地步,確實有點難以理解。也許也只能像笙歌那樣作這些猜想了。呵呵。
回余香君。我覺得賈雨村和王致和情況很不一樣。
王致和原本是安徽的舉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滯留京城。為謀生計,他做起了豆腐生意,同時刻苦攻讀,以備下科。
首先王致和賣豆腐的原因是自己主動想留在京城(京飄族),才找了一個臨時營生。如同當年的大教授跑去美國刷盤子一般。而賈雨村卻是迫不得已。
另外,京城物價更高,消費更大,古今亦然。所以留在京城的生活壓力自然更大。
還有就是明清時期,考中秀才的就已經(jīng)可以免稅免役,另外每月還有幾石糧食。舉人的待遇自然會更加豐厚。
還有,就是赴京趕考的不一定都是去參加會試,很多是去參加鄉(xiāng)試的。所謂“連中三元”指的就是,一次性連續(xù)取得了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以及殿試第一名(狀元)。所以,窮秀才搖身一變成為狀元郎的事情也是有的。
但賈雨村卻無此種可能。根據(jù)紅樓夢第二回:“原來,雨村因那年士隱贈銀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會了進士,選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從這段文字可知,賈雨村是在八月十六日出發(fā)赴京趕考的,當年的鄉(xiāng)試已經(jīng)在八月初九就已經(jīng)舉行了,顯然不可能赴京參加鄉(xiāng)試。而次年春闈的考試是于二月初九開始,顯然賈雨村經(jīng)過了將近半年的行程,趕上的“大比”正是在北京順天府舉辦的會試。所以,賈雨村上京一舉考了舉人和進士的推想也是不成立的。
諸君覺得如何?
作者:但見花開落 回復日期:2012-3-3 10:31:00
回復 7#
回笙歌君。根據(jù)中國古代文化習俗和中國人常有的實用理性(李澤厚語),秀才一旦考上舉人,地方官員及鄉(xiāng)紳都會主動前來慶賀恭喜,其中自有不少禮金。出門在外時,還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向當?shù)氐墓賳T打打秋豐,在明清時期也是流行的事情。所以,總的來說,如果賈雨村真的是個舉人,還混到那個地步,確實有點難以理解。也許也只能像笙歌那樣作這些猜想了。呵呵。
----------------------------------------------
呵呵。但見君。中了舉,自然有人來拉攏。但雨村即使做了官,也只是縣官。來討好他的人,也不過是縣官以下的地方人或小官員。而且,還沒當官呢,禮金只是賀禮,這和求你辦事送的分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只是小地方,在過去物質不發(fā)達的時代,禮金又能有多少呢?
看書上的敘述“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鄉(xiāng)無益,因進京求取功名。”可見他是覺得家鄉(xiāng)沒有發(fā)展前途才進京去的。進京自然是要大筆路費的。可能就來自賀禮紅包呢。最大的可能是,雨村不是一個縣官能滿足他的人,而他認為自己的才學,進京趕考,也是把握蠻大,故而去了。可能還想著“讀千卷書,行萬里路”,所以早早的就動身了。
@但見花開落 2012-3-3 10:31:00
回笙歌君。根據(jù)中國古代文化習俗和中國人常有的實用理性(李澤厚語),秀才一旦考上舉人,地方官員及鄉(xiāng)紳都會主動前來慶賀恭喜,其中自有不少禮金。出門在外時,還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向當?shù)氐墓賳T打打秋豐,在明清時期也是流行的事情。所以,總的來說,如果賈雨村真的是個舉人,還混到那個地步,確實有點難以理解。也許也只能像笙歌那樣作這些猜想了。呵呵。
回余香君。我覺得賈雨村和王致和情況很不一樣。
王致和原本...........
-----------------------------
王致和“滯留”京城,這滯留二字,讓我覺得他留在京城的另一個原因是回去的盤纏不足了。
另外清朝字貫案的主角王錫侯,也是個屢試不第的舉人,因字貫一書,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為一個仇家王瀧南向江西巡撫海成舉發(fā),又誣陷說,王錫侯有40里花園,10里魚塘。乾隆帝以“罪不容誅,即應照大逆律問擬”,抄家時僅獲七十多兩銀子。”由此看來,舉人即使可以領些銀兩,但銀兩仍是有限的,舉人依然可以很窮。
多謝笙歌君、雨后君的關注。
鄙人也覺得賈雨村在赴京趕考之前應該已經(jīng)考取了舉人。但就是文中留下了諸多的疑點。比如:
1、古文中,在介紹某個文人時,一般都會提及此人已博取的功名。但原文字沒有。
2、“進京求取功名,再整基業(yè)”,在我看來卻正說明賈雨村此前并無功名。
3、“且喜明歲正當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闈一戰(zhàn),方不負 兄之所學也”。據(jù)此,又似乎士隱早已知雨村已是舉人,如果這樣,其實憑著士隱的關系幾雨村的才學,舉人在當?shù)匾\一個私塾的職位應該是不難的。
4、新中舉人可得賀禮大概多少,我們不妨參考一下范進中舉后的情況(讀來有點意思,鄙人不妨多摘錄一些,請諸君勿怪):
張鄉(xiāng)紳四面將眼睛望了一望,說道:“世先生果是清貧。”隨在跟的家人手里拿過一封銀子來,天二評:老先生真是疏財仗義,一見如故。黃評:白賠銀子?說道:“弟卻也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著。這華居其實住不得,黃評:既曰“華居”,卻又“住不得”,便見張靜齋之不通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干凈,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齊評:明代風氣如此范進再三推辭,張鄉(xiāng)紳急了,道:“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范進方才把銀子收下,作揖謝了。又說了一會,打躬作別。
胡屠戶直等他上了轎,才敢走出堂屋來。范進即將銀子交給渾家打開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細絲銀子。黃評:急于打開,但見雪白細絲,是窮餓眼順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給他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爺討來用。”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黃評:妙在伸來縮去總是拳頭往腰里揣。口里說道:“也罷,你而今相與了這個張老爺,何愁沒有銀子用?他家里的銀子,說起來比皇帝家還多些哩!他家就是我賣肉的主顧,一年就是無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銀子何足為奇。”又轉回頭來望著女兒說道:“我早上拿了錢來,你那該死行瘟的兄弟還不肯,我說:‘姑老爺今非昔比,黃評:又稱姑老爺,不知如何奉承方好少不得有人把銀子送上門來給他用,只怕姑老爺還不希罕哩。’今日果不其然。齊評:識時務哉,屠戶也!天二評:無恩可報,只得苦思九索,生此一波如今拿了銀子家去,罵這死砍頭短命的奴才!”黃評:寫兒子,亦是奉承姑老爺說了一會,千恩萬謝,低著頭笑瞇瞇的去了。天二評:比范進中舉人相同。黃評:緊對前文,妙在“低著頭”三字
自此以后,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仆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天二評:今之中舉人的讀此,得無要痰迷心竅張鄉(xiāng)紳家又來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戲、擺酒、請客,一連三日。
在此,鄙人也有勞笙歌君幫范進算算他的入賬。
總之,在賈雨村是否為舉人這一問題上,鄙人也傾向于賈雨村卻是一舉人。但也覺得非常可疑,是曹公無意乎?有意乎?
另外,雨后君所舉王錫侯一例,古代清貧之士是有的,但賈雨村顯然不是這種人。還有家里存有70多兩的現(xiàn)銀,不是小康,也不能說是窮人了。
這個不能細究的,可能是出于創(chuàng)作的需要和情節(jié)的安排,都像范進那樣中舉了就有人來巴結,那賈雨村就不用寄宿葫盧廟了,后面的故事就得換種方式展開了。
不過也可以這樣設定,賈雨村從蘇州北上,是可以經(jīng)過南京能加鄉(xiāng)試的,然后第二年到了京城,參加二月的會試,但如果要細究的話,那時間上就不對了,鄉(xiāng)試是八月初九,而賈雨村是中秋節(jié)第二天才出發(fā)的,從時間上是趕不上鄉(xiāng)試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直接去鄉(xiāng)試,秀才去鄉(xiāng)試前還得通過學政的科考。總之,不能真按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去套用
@悲情慧慧 2012-3-8 2:00:00
這個不能細究的,可能是出于創(chuàng)作的需要和情節(jié)的安排,都像范進那樣中舉了就有人來巴結,那賈雨村就不用寄宿葫盧廟了,后面的故事就得換種方式展開了。
不過也可以這樣設定,賈雨村從蘇州北上,是可以經(jīng)過南京能加鄉(xiāng)試的,然后第二年到了京城,參加二月的會試,但如果要細究的話,那時間上就不對了,鄉(xiāng)試是八月初九,而賈雨村是中秋節(jié)第二天才出發(fā)的,從時間上是趕不上鄉(xiāng)試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直接去鄉(xiāng)試,秀才去.....
-----------------------------
鄙人的疑問正是在此。
悲情君的推測,我也作了分析,也認為都不太可能。
所以,也就只能如你所說,暫時只能含糊一點了。
第一回:
這士隱正癡想,忽見隔壁【甲戌側批(甲辰夾批):“隔壁”二字極細極險,記清。】葫蘆廟內寄居的一個窮儒,姓賈名化,【甲戌側批(甲辰夾批)(戚序、蒙府、夾批:假話也)。妙!】表字時飛,【甲戌側批(甲辰夾批)(戚序、蒙府夾批:實非也)。妙!】別號雨村【甲戌側批(戚序、蒙府夾批夾批):雨村者,村言粗言粗語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話也。】者走了出來。這賈雨村原系胡州【甲戌側批:胡謅也。】人氏,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側批(甲辰夾批):又寫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鄉(xiāng)無益。【蒙府側批:形容落破詩書子弟,逼真。】因進京求取功名,再整基業(yè)。自前歲來此,又淹蹇住了,暫寄廟中安身,每日賣字作文為生,【蒙府側批:“廟中安身”、“賣字為生”,想是過午不食的了。】故士隱常與他交接。【甲戌側批:又夾寫士隱實是翰林文苑,非守錢虜也,直灌入“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一回。】…………
轉貼完。
假話、胡謅,這才是曹雪芹寫雨村的本意~~~~
樓主依據(jù)后40回續(xù)貂中的什么“中舉”的情節(jié),有點離題萬里了!
既然吳敬梓的《儒林》幾乎與《紅樓夢》同時代(還有《聊齋》),所以說科舉制度在當時蒲吳曹等人眼里并不是什么好鳥!!
如此,曹雪芹筆下的一胡謅的假話,為什么要他中舉呢?!
吳敬梓在《儒林》第一回中就已經(jīng)借王冕之口表了態(tài):“(科舉)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當然曹雪芹是一個大辮子(即滿人),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是“官2代”,如果沒有變故他是可以“世襲”的,…………所以他對科舉的態(tài)度,可能不象吳那樣深刻,不過前80回書中寶玉對科舉的態(tài)度還是明確的。
即使今日胖蟹剩世的高考,…………好像是以作秀為主的倆會上,也已經(jīng)有人提案“廢除高考”了,呵呵。
誰誰有沒有中舉?!這種思維之下,直接導致了“西太平洋大學”畢業(yè)的唐先生的“被中舉”的悲劇!!方肘子那個活寶,死嗑唐先生,不過是只敢打貓不敢打虎,…………
清朝的舉人都有據(jù)可考,但見MM如此膠柱鼓瑟,下一步是不是要挖出賈雨村的原型了?
先說王致和。天津武清縣志說他是武清人,去北京是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之后憑詠臭豆腐詩中了舉。這個說法似乎比“安徽人說”靠譜。在清代,舉人地位榮耀,上門送錢的很多,不大可能流落賣豆腐。
再說賈雨村。
紅樓夢第一回就表明了本故事“無朝代年紀可考”。作者雖然是清代人,文詞間固然會間接反映清代生活風情,但作者本人為小說設計的時代背景不一定必須是清代。
其實文中說的很明白,京都叫長安城,地處長安縣,都中有大明宮……這不就是唐朝嗎?甄士隱贈銀給賈雨村,讓他“買舟西上”、作速入都,從姑蘇到長安確實是西上而不是北上。唐代又有大運河溝通兩地。
唐代入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儒生,要么是州縣學館的生徒,要么是通過州縣考試的鄉(xiāng)貢生。賈雨村應該是鄉(xiāng)貢出身,也可以稱為“舉人”。不過唐代舉人不同于清代舉人,只算個榮譽稱呼。史載唐代進京趕考的舉子每年有成千上萬人,其中窮的叮當響的不計其數(shù),大批人長期滯留長安,寄身城郊廢屋破廟,連年復讀再考。
唐代科舉考試有很多種科目,其中進士科是熱門,賈雨村考的就是這一科,并且光榮地考上了。
@小灰狼智擒大白兔 17樓 2014-01-13 04:56:00
先說王致和。天津武清縣志說他是武清人,去北京是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之后憑詠臭豆腐詩中了舉。這個說法似乎比“安徽人說”靠譜。在清代,舉人地位榮耀,上門送錢的很多,不大可能流落賣豆腐。
再說賈雨村。
紅樓夢第一回就表明了本故事“無朝代年紀可考”。作者雖然是清代人,文詞間固然會間接反映清代生活風情,但作者本人為小說設計的時代背景不一定必須是清代。
其實文中說的很明白,京都叫長安城,地處長安......
-----------------------------
承蒙朋友關注,把這么個老帖子頂了出來。
你說的很對,曹公此中安排確實根據(jù)唐朝的科舉制度而來的。所以,從此點來看,續(xù)書中的寶玉中舉,也是矛盾的事情。
高鶚只有讓賈寶玉中舉,才能實現(xiàn)賈府不會一敗涂地的理想,古代真的除了中舉,這是唯一可以光宗耀祖的路,其他再也沒有了,中國一直是農耕社會,中舉就可以當官,不是老百姓了,這在中國古代,是頭等大事,只要入了這條路,心眼活,會做人,官場如戰(zhàn)場,江湖兇險,可為什么中國古人就是死了也要鉆進去,因為做老百姓更艱難,種種地交交租,兵荒馬亂的,還不如讀圣賢書去趕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