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預期影響行為,首先要理解個人與外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兩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在一起博弈,每個人的影響比較大,可以用博弈論進行分析。人數比較多的時候,博弈論往往無法求解,這是數學工具所決定的。至于為何,去讀讀混沌理論之類的書吧。因此在多人博弈時,博弈論之外的很多學科就開始發揮作用了,如社會心理學之類的。
因此對于路線選擇之類的問題,對于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時候來說,不必用博弈論來分析。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個人選擇很不重要,你走不走任何一條路,都幾乎不會影響任何一條路的擁堵情況。擁堵的出現不是博弈行為,是簡單的供求關系決定的。這個時候你直接根據自己判斷,認為該走哪條就走哪條。
對于所有生活中博弈論適用的情景,包括博弈論教材中經常出現的各種案例,也要活學活用。所有社會科學理論都來自于現實,所有偏離社會現實的理論預測都不是現實錯了,而是理論前提假定未必適用。比如說你真要選擇了干壞事,就要考慮到被警察叔叔抓,面臨真的囚徒困境。那么為何還有人自己甘愿把牢底坐穿而拒不招供,那必然是為了打造真義氣這個聲譽,在這一行當深耕細作好當老大啊。再說招了后早晚會被滅口,這點機制都沒有還怎么在道上混。按教科書來指導自己行為,特別是本科教科書,實在是圖樣圖森破。
是的,聲譽才是你需要從博弈論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日子總的往下過,人生就是無限期重復博弈,因此保持聲譽才能讓自己效用最大化,也讓周圍朋友效用最大化。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如果沒有之前敢打大仗的聲譽、毛子如果沒有之前關鍵時刻犯慫的聲譽,這個危機的解決或許是另一種方式。情侶看電影/球賽的博弈,如果你有鐵桿球迷為了球賽啥都不顧的聲譽,你女朋友肯定乖乖的陪你看球;如果你有體貼她為了她啥也不顧的聲譽,那就去看球唄;你要是左右搖擺朝秦暮楚,你女朋友肯定早成前任了。其余例子就不舉了,大伙自己看書去。
在更為復雜的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博弈中,博弈論分析非常復雜,作為非專業人士,看多了再多沒理解也然并卵。我認為需要理解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簡單說就是你認為社會是公平和陽光的,那么你就一定能從中獲益,反之亦然。社會如此復雜,你也身在其中,所以你不可能得到所謂理中客的真實描繪,因此就只能先堅信一個先驗的信仰,按照這個信仰來行事,建立某種聲譽,最終你周圍的人和事物都將回饋你一個如你所愿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