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明王部、天部、眷屬部】佛像介紹
一、《四大金剛》
二、《五方揭諦》
三、八大金剛童子
四、《佛陀十大弟子》
(Ⅱ).《佛陀十大弟子》
﹌﹌﹌﹌﹌﹌﹌﹌﹌﹌﹌﹌﹌﹌﹌﹌﹌﹌﹌﹌﹌﹌﹌﹌﹌﹌﹌﹌﹌﹌﹌﹌﹌﹌
智慧的源泉 2023 年 元 月 15 日
﹌﹌﹌﹌﹌﹌﹌﹌﹌﹌﹌﹌﹌﹌﹌﹌﹌﹌﹌﹌﹌﹌﹌﹌﹌﹌﹌﹌﹌﹌﹌﹌﹌﹌
包括明王部、天部、眷屬部的佛菩薩與鬼神。
佛教中尚有《明王部》的神明: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馬頭明王、大元帥明王……等三十四尊。
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門天、廣目天、阿修羅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寶藏天女……等三十四尊。
還有「眷屬部」神將: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守護(hù)十六善神、普賢十羅剎女、十六羅……等九十八尊。
單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薩、神、鬼等的數(shù)目,便多至兩百尊左右。
以上的許多鬼神,各有專司,或?yàn)榉鸾痰淖o(hù)法,或賜人福樂,或服侍于天界等不一,他(她)們有的廣受佛教徒敬拜。
金剛力士,在佛教中叫“那羅延”,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又作“那羅延天”,譯意為堅固力、金剛力士。'那羅延“是梵文的譯音,那羅延菩薩就是金剛大力士菩薩,等同于密宗的金剛藏菩薩。這個名稱代表顛撲不破的意思,即在任何時間環(huán)境里都不會被打倒。
▲ 四大金剛
▲ 四大金剛
▲金剛密跡
▲密跡金剛力士
▲那羅延堅固王
▲天津大悲禪院鎮(zhèn)守山門的密跡金剛像
▲天臺山國清寺黑臉的密跡金剛
▲天臺山國清寺紅臉的威跡金剛
▲ 四大金剛塑像
▲ 四大金剛塑像
▲ 四大金剛塑像
▲四大天王金剛佛雕像
海內(nèi)有四大靈山,靈山大門四大金剛的名字是:
● 五臺山秘魔巖神通廣大潑法金剛;
● 峨眉山淸涼洞法力無量勝至金剛;
● 須彌山摩耳崖毗盧沙門大力金剛;
● 昆侖山金雫嶺不壞尊王永住金剛。
天庭四大天王的名字是:
東方持國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
所以天庭的四大天王不是靈山的四大金剛。
﹌﹌﹌﹌﹌﹌﹌﹌﹌﹌﹌﹌﹌﹌﹌﹌﹌﹌﹌﹌﹌﹌﹌﹌﹌﹌﹌﹌﹌﹌﹌﹌﹌﹌﹌﹌﹌
二、《五方揭諦》
"揭諦"的意為"去"。從痛苦中走向解脫,從無明中走向覺照。"揭諦揭諦"的意思是"去呀,去呀"。"波羅揭諦"的意思是"走過所有的道路到彼岸去啊"。所以這個咒語的語氣是很強(qiáng)的。去呀,去呀,走過所有的道路去彼岸啊。在"波羅僧揭諦"中,"僧"的意思是每一個人,僧伽,眾生的全體。每個人都到彼岸去。"菩提"是內(nèi)在的光明,是覺悟,或者覺醒。你觀照著,這種實(shí)相觀使你獲得了解脫。"薩婆訶"是一種喜悅或興奮的呼喊,就像"歡迎!"或"Hallelujah!"。"去呀,去呀,走過所有的道路,大家都到彼岸去啊,覺悟了 ,薩婆訶!"。
▲五方揭諦
▲ 五方揭諦
▲ 五方揭諦
五方揭諦:佛教五方守護(hù)大力神:
● 金光揭諦
● 銀頭揭諦
● 波羅揭諦
● 波羅僧揭諦
● 摩訶揭諦
﹌﹌﹌﹌﹌﹌﹌﹌﹌﹌﹌﹌﹌﹌﹌﹌﹌﹌﹌﹌﹌﹌﹌﹌﹌﹌﹌﹌﹌﹌﹌﹌﹌﹌﹌﹌
三、八大金剛童子
八大金剛童子,又云八大童子,不動尊之使者也。《八大童子儀軌》曰:「一慧光菩薩,二慧喜菩薩,三阿耨達(dá)菩薩,四指德菩薩,五烏俱婆誐,六清淨(jìng)比丘,七矜羯羅,八制吒迦,是等使者,四智四波羅蜜,為親隨順大日教令故顯現(xiàn)此形,圍繞圣無動尊也。」
指不動明王之使者。又作八大童子。即:慧光、慧喜、阿耨達(dá)、指德、烏俱婆哦、清凈、矜羯羅、制吒迦。[圣無動尊八大童子秘要法]
▲八大金剛童子
▲日本猛犬的相冊-八大童子
▲ 左起:指徳童子(原像遺失。鎌倉時代後期~南北朝時代),矜羯羅童子,制多伽童子,恵光童子
▲ 左起:烏倶婆誐童子,恵喜童子,清浄比丘童子,阿耨達(dá)童子
▲烏倶婆誐童子(左)、恵光童子(右)
▲高野山金剛峰寺八大童子立像,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大足北山石刻,摩利支天女旁的八大金剛像
▲美國館藏十四世紀(jì)佛畫:衿羯羅與制咤迦二童子圖
▲ 清凈莊嚴(yán)比丘.
1.【慧光童子】
面貌少忿怒,著天冠,身色黃白色。右手持五智之金剛杵,左手執(zhí)蓮華,其上安月輪。身著袈裟,有耳璫環(huán)釧臂腳釧,種種瓔珞,莊嚴(yán)于身。
▲ 恵光童子
▲恵光童子
2.【慧喜菩薩】
左手持摩尼寶珠,右手把三股鉤,天衣珠瓔,莊嚴(yán)其身。
▲恵喜(えき)童子
▲恵喜童子(慧喜即迴慧為喜)
3.【阿耨達(dá)菩薩】
譯曰無上,尊形如梵天王,身作真金色,頂戴金翅鳥王。左手執(zhí)紅蓮華,右手持獨(dú)股杵,乘于青龍背。
▲阿耨達(dá)(あのくた)童子
▲阿耨達(dá)童子
4.【指德菩薩(或作忠德)】
尊形如藥叉,色如虛空,面有三眼,著甲冑,左手把羯磨金剛,右手把三叉鋒。
▲指徳(しとく)童子
▲ 指徳童子
5.【烏俱婆誐童子(亦作憂丘婆丘)】
譯曰越三世,身色如金剛,現(xiàn)暴惡之相,戴五股冠。左手把三股之縛曰羅,左手作金剛?cè)貉?/span>
▲ 烏倶婆誐(うぐばが)童子
▲ 烏倶婆誐童子
6.【清淨(jìng)比丘】
剃頭髮如比丘像,著袈裟,于左肩垂結(jié)。左手把梵莢,右手當(dāng)心而持五股杵。右肩偏袒,示恭敬之相,腰纏赤裳。面貌非少非老,眼目如青蓮,其口上牙顯出于下唇。
▲清浄比丘(しょうじょうびく)童子
▲清浄比丘童子
▲ 矜羯羅童子
▲ 矜羯羅童子
▲制多伽(せいたか)童子
▲高野山金剛峰寺 八大童子像のうち制多迦童子像模刻
﹌﹌﹌﹌﹌﹌﹌﹌﹌﹌﹌﹌﹌﹌﹌﹌﹌﹌﹌﹌﹌﹌﹌﹌﹌﹌﹌﹌﹌﹌﹌﹌﹌﹌﹌﹌﹌
四、《佛陀十大弟子》
▲初轉(zhuǎn)法輪像(佛陀于鹿苑初轉(zhuǎn)法輪時所度五比丘)
1.【十力迦葉尊者】
十力迦葉尊者,梵名 Dasabala-kāsyapa,巴利名 Dasabala-kassapa。又稱十力迦攝或婆敷迦葉。早期即歸佛為佛弟子,乃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其馀事跡不詳。〔雜阿含經(jīng)卷五十、中本起經(jīng)卷上轉(zhuǎn)法輪品、佛所行贊卷三轉(zhuǎn)法輪品〕
2. 【憍陳如尊者】
憍陳如尊者,梵名 Kaundinya,巴利名 Kondanna。佛陀于鹿苑初轉(zhuǎn)法輪時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又稱阿若憍陳如、阿若拘鄰、憍陳那、阿若憍憐、居鄰、居倫。意譯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際、知本際。據(jù)《增一阿含經(jīng)》弟子品載,憍陳如為佛陀聲聞弟子之一,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yǎng)圣眾,不失威儀,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諦者。又據(jù)《佛本行集經(jīng)》卷二十五載,悉達(dá)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陳如與另外四人受淨(jìng)飯王之命親侍苦行之太子,后見太子廢苦行,遂與其他四人離去,至釋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后事跡不詳,僅知其為教團(tuán)中最長老,常居上座。另《佛所行贊·轉(zhuǎn)法輪品》(大四·三○中):「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憐;于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佛本行集經(jīng)卷三十四、中本起經(jīng)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經(jīng)卷四十、阿羅漢具德經(jīng)、方廣大莊嚴(yán)經(jīng)卷十一、大毘婆沙論卷九十三、慧琳音義卷十八〕
3. 【摩訶男尊者】
摩訶男尊者,梵名 Mahānāma,巴利名同。又稱釋種摩訶男(梵 Sakkamahānāma)、摩呵南釋、釋摩男。屬中印度迦毘羅衛(wèi)城釋迦種。《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載其為斛飯王之子。《大智度論》卷三、《梵文大事》(Mahāvastu)等載其為甘露飯王之子。于其弟阿那律入佛門出家后,即治理家事,重佛之教法,常布施湯藥、衣食等予僧眾;《中阿含經(jīng)》中之苦陰經(jīng)即其請佛所說。《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二十六載,當(dāng)舍衛(wèi)城之流離王討伐迦毘羅衛(wèi)城釋迦族時,摩訶男為救釋種族,自愿舍命于水中。或謂此人與五比丘中之摩訶男為同一人。〔雜阿含經(jīng)卷二十九、卷三十、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卷三十五、佛本行集經(jīng)卷十一、卷五十八、五分律卷三〕
4. 【跋提尊者】
跋提尊者,梵名 Bhadrika。又作拔提、婆提、跋提黎迦、婆帝利迦。譯作小賢、善賢、仁賢、有賢等。為佛陀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屬釋迦族。關(guān)于其父,諸傳所載不一,或謂跋提為斛飯王之男,或謂白飯王之次子,或謂甘露王之子。與阿若憍陳如等于鹿野苑受佛陀教化,為佛陀最初之弟子。〔中阿含卷八侍者經(jīng)、起世經(jīng)卷十、中本起經(jīng)卷上轉(zhuǎn)法輪品、毘尼母經(jīng)卷一、四分律卷四、卷二十三〕
5. 【馬勝尊者】
馬勝尊者,梵名 Asvajit,巴利名 Assaji。又作馬師,或作阿說示。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威儀端正,引人注目。舍利弗初從外道學(xué)法,然以未能究竟,迷于所歸,后遇馬勝于王舍城乞食,舍利弗遙望其威儀端正,乃近而問其所師之法為何,師事何人,馬勝謂其乃釋尊之弟子,并告以釋尊所說:「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之理。舍利弗忽開心眼,隨至竹林精舍,聞佛說法,淨(jìng)諸塵垢,得法眼淨(jìng)。〔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佛本行集經(jīng)卷二十五、卷三十四、卷四十八、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九〕
﹌﹌﹌﹌﹌﹌﹌﹌﹌﹌﹌﹌﹌﹌﹌﹌﹌﹌﹌﹌﹌﹌﹌﹌﹌﹌﹌﹌﹌﹌﹌﹌﹌﹌
▲ 佛陀十大弟子
▲佛陀十大弟子
▲ 佛陀十大弟子
▲京都·大報恩寺蔵十大弟子立像
▲佛陀十大弟子
▲山西隰縣小西天下方十大弟子分列兩廂
▲ 隰(xí )縣小西天十大弟子
▲山西隰縣小西天下方十大弟子分列兩廂
▲隰(xí )縣小西天十大弟子
▲ 隰(xí )縣小西天十大弟子
▲隰(xí )縣小西天十大弟子
▲隰(xí )縣小西天十大弟子
▲隰(xí )縣小西天十大弟子
▲ 龍門石窟佛陀十大弟子
● 舍利弗智慧第一
● 目犍連神通第一
● 阿難陀多聞第一
● 優(yōu)波離持戒第一
● 阿那律天眼第一
● 大迦葉頭陀第一
● 富樓那說法第一
● 迦旃延論議第一
● 羅睺羅密行第一
● 須菩提解空第一
﹌﹌﹌﹌﹌﹌﹌﹌﹌﹌﹌﹌﹌﹌﹌﹌﹌﹌﹌﹌﹌﹌﹌﹌﹌﹌﹌﹌﹌﹌﹌﹌﹌﹌
1.【 舍利佛尊者】
舍利佛尊者,梵名 Sāriputra,巴利名 Sāriputt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智慧第一。智力捷疾勝眾,常破外道邪說,顯揚(yáng)正教,輔翼佛陀圣化,代佛說法;于僧團(tuán)中主持僧事,眾所崇敬,為諸弟子中之上首。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弗怛羅、舍利弗多羅、奢利富多羅、奢利弗多羅、奢唎補(bǔ)怛羅、設(shè)利弗呾羅。意譯鶖鷺子、秋露子、鴝鵒子、鸜鵒子。梵漢并譯,則稱舍利子、舍梨子。舊譯「身子」,或系誤以 sāri(舍利鳥)作 sarīra(身體)。梵語 putra(弗),意謂子息。其母為摩伽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之女,出生時以眼似舍利鳥,乃命名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謂「舍利之子」。又名優(yōu)波底沙(梵 Upatisya,巴 Upatīsya),或作優(yōu)波提舍、優(yōu)波帝須等。意譯大光,即從父而得之名稱。
▲舍利弗智慧第一
▲ 十大弟子之舍利弗
2. 【目犍連尊者】
目犍連尊者,梵名 Maudgalyāyana,巴利名 Moggallāna。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神通第一。斷盡煩惱,體證道果,神通變化,自在無礙。曾為救母出離餓鬼道,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供養(yǎng)十方僧眾,遂為盂蘭盆法會由來。又作摩訶目犍連(梵 Mahāmaudgalyāyana)、 大目犍連、大目乾連、大目連、目連、目揵連、目伽略、勿伽羅、目犍連延、目犍羅夜那、沒特伽羅、毛伽利耶夜那。別名拘律陀、拘律、俱哩多、拘離迦、拘理迦、俱離多。意譯天抱。被譽(yù)為神通第一。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與舍利弗交情甚篤,同為刪闍耶(梵 Sanjaya)外道之弟子,各領(lǐng)徒眾二百五十人。嘗與舍利弗互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遂共競精進(jìn)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說示,而悟諸法無我之理,并告目犍連,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謁佛陀,蒙其教化,時經(jīng)一月,證得阿羅漢果。于《佛本行集經(jīng)》卷四十七舍利弗目連緣品、《四分律》卷三十三等均載有此事。
▲ 目犍連神通第一
▲ 十大弟子之目犍連
3. 【富樓那尊者】
富樓那尊者,梵名 Pūrna,巴利名 Punna。為釋尊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說法第一。善于分別義理,微妙開演,令聽法者智慧開明,聞其說法解脫者不可勝數(shù)。法華會中,釋尊授記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全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梵 Pūrna-maitrāyanīputra,巴 Punna-mantāni-putta)。又作布剌拏梅但利曳尼子、分耨文陀尼子。或略作富婁那、彌多羅尼子。意譯為滿慈子、滿祝子、滿愿子。「滿」是其名,「慈」是其母姓,從母得名,故稱滿慈子。「彌多羅」為其母之族名,有祝、愿之義,故稱滿祝子、滿愿子。為迦毘羅婆蘇(即迦毘羅衛(wèi))人,淨(jìng)飯王國師之子,屬婆羅門種。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長而厭俗,欲求解脫,遂于悉達(dá)太子出城之夜,與朋友三十人同時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進(jìn),終得四禪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轉(zhuǎn)法輪,師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證得阿羅漢果。以其長于辯才,善于分別義理,后專事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dá)九萬九千人,故被譽(yù)為「說法第一」。
▲富樓那說法第一
▲十大弟子之富樓那
4. 【須菩提尊者】
須菩提尊者,梵名 Subhūti,巴利名同。又稱蘇補(bǔ)底、須扶提、須浮帝、藪浮帝修、浮帝、須楓。意譯為善業(yè)、善吉、善現(xiàn)、善實(shí)、善見、空生。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解空第一。善知法性空寂,妙明廣智,深體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福報深廣,食器難空,所欲即滿。供養(yǎng)能得現(xiàn)報,故稱“善吉”。原為古代印度舍衛(wèi)國婆羅門之子,智慧過人,然性惡劣,瞋恨熾盛,為親友厭患,遂捨家入山林。山神導(dǎo)之詣佛所,佛陀為說瞋恚之過患,師自悔責(zé)懺罪。后得須陀洹果,復(fù)證阿羅漢果。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譽(yù)為「解空第一」。于佛陀之說法會中,常任佛陀之當(dāng)機(jī)眾,屢見于般若經(jīng)典中。〔中阿含卷四十三拘樓瘦無諍經(jīng)、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卷二十八、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九、大智度論卷五十三〕
▲須菩提解空第一
▲十大弟子之須菩提
5. 【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尊者,梵名 Mahākātyāyana,巴利名 Mahākaccāyana, Mahākaccāna。又作摩訶迦多衍那、摩訶迦底耶夜那、摩訶迦氈延。或稱大迦旃延、迦旃延。意譯大剪剔種男。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論議第一。聞思根慧勝于他人,又名“思勝”。利智聰敏,善解佛法妙義,“略義能廣說,廣義能略說”,外道懾服其辯才,皆返邪歸正。西印度阿槃提國(梵 Avanti)人,其族姓及出家歸依佛陀之因緣有數(shù)說,據(jù)《佛本行集經(jīng)》卷三十七那羅陀出家品載,師乃獮猴食聚落大迦旃延婆羅門之第二子,名那羅陀(梵 Nālaka,又作那羅迦、那羅摩納)。初入國都優(yōu)禪耶尼城附近之頻陀山中,從外舅阿私陀仙人學(xué)習(xí)吠陀之教。后阿私陀仙見釋尊出生時之相好莊嚴(yán),預(yù)言將來必能成佛,遂于命終遺言令其禮釋尊為師。彼出家歸佛后,從其本姓稱大迦旃延,勤行不懈,證得阿羅漢果。佛陀滅度后,師尚存,仍從事教化,屢與外道論戰(zhàn),于佛陀弟子中,稱「論議第一」。《俱舍論光記》卷一謂,六足論中之阿毘達(dá)磨施設(shè)論為師所造。
▲迦旃延論議第一
▲ 十大弟子之迦旃延
6. 【摩訶迦葉尊者(大迦葉)】
摩訶迦葉尊者,梵名 Mahā-kāsyapa,巴利名 Mahā-kassapa 音譯之略稱。全名大迦葉、摩訶迦葉(「葉」字音「攝」)。又作迦葉波、迦攝波。意為飲光。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頭陀第一。身具紫金光,少欲知足,持頭陀行。靈山會上,佛陀拈花示眾,唯尊者微笑,乃禪宗傳法之始。于佛滅度后,主持經(jīng)典結(jié)集,興立正法。付法藏第一祖。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后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zhí)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滅后,成為教團(tuán)之統(tǒng)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jīng)典結(jié)集。直至阿難(梵 Ananda)為法之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方行涅槃。禪宗以其為佛弟子中修無執(zhí)著行之第一人,特尊為頭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傳誦不絕。此外,過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稱迦葉佛。另佛弟子中,優(yōu)樓頻羅迦葉、伽耶迦葉等皆有迦葉之稱。佛陀入滅后三百年之小乘飲光部之祖亦與迦葉同名。〔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一、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二十、卷三十五、卷四十四、佛本行集經(jīng)卷四十五大迦葉因緣品、大迦葉本經(jīng)、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毘尼母經(jīng)卷一、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一〕
▲ 大迦葉頭陀第一
7. 【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尊者,梵名 Aniruddha,巴利名 Anuruddha。又作阿尼盧陀、阿[少/兔]樓馱、阿難律、阿樓陀。意譯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天眼第一。于佛說法時酣睡,為佛說呵,遂立誓不眠,精勤修道至眼壞。佛陀教修“樂見照明金剛?cè)痢钡锰煅弁ǎ笄澜缇珘m悉睹,無有障礙。古代印度迦毘羅衛(wèi)城之釋氏,佛陀之從弟。關(guān)于其身世,《起世經(jīng)》卷十、《五分律》卷十五、《眾許摩訶帝經(jīng)》卷二等載為斛飯王之子,《佛本行集經(jīng)》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三則載為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后歸鄉(xiāng),阿那律與阿難、難陀、優(yōu)波離等,即于其時出家為佛弟子。出家后之阿那律,修道精進(jìn),堪稱模范。彼嘗于佛說法中酣睡,為佛所呵責(zé),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進(jìn),心眼漸開,終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經(jīng)」、長阿含卷四游行經(jīng)、佛本行集經(jīng)卷五十八、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jīng)阿那律品、大智度論卷十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8. 【優(yōu)波離尊者】
優(yōu)波離尊者,梵名 Upāli,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持戒第一。為如來眾中綱紀(jì),嚴(yán)持戒律,身口意皎潔清凈,無所觸犯;三千威儀,八萬細(xì)行盡皆具足。佛滅后經(jīng)典結(jié)集,由尊者誦出律藏。又作優(yōu)婆離、鄔波離、憂波利。意譯作近執(zhí)、近取。印度迦毘羅衛(wèi)國人。出身首陀羅種,為宮廷之理發(fā)師。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難等七人出家時,優(yōu)波離亦隨同出家。實(shí)為佛陀廣開門戶,四姓平等攝化之第一步。 優(yōu)波離精于戒律,修持嚴(yán)謹(jǐn),譽(yù)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經(jīng)典結(jié)集時,誦出律部。有關(guān)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緣,載于《佛本行集經(jīng)》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優(yōu)婆離經(jīng),記述優(yōu)婆離就律向佛陀請問;而同經(jīng)卷三十二之優(yōu)婆離居士,與師乃同名異人。在密教,為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中諸聲聞之一,居于釋迦左方上列第七位。其形像,全身呈肉色,現(xiàn)比丘形,趺坐于荷葉上。〔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弟子品、四分律卷四、卷五、五分律卷三十、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論卷二〕
▲優(yōu)波離持戒第一
▲十大弟子之優(yōu)婆離
9. 【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多聞第一。容貌端嚴(yán),靜如明鏡,語默進(jìn)止,見者咸喜;于佛開示憶持不忘,多聞博達(dá)智慧無礙。佛入滅后,尊者宣誦經(jīng)藏,令佛陀教法得存。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馀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于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yù)為多聞第一。阿難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淨(jìng)如明鏡,故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阿難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后受摩訶迦葉教誡,發(fā)憤用功而開悟。于首次經(jīng)典結(jié)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jīng)文者,對于經(jīng)法之傳持,功績極大。初時,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欲入教團(tuán),阿難即從中斡旋,終蒙佛陀許可,對比丘尼教團(tuán)之成立,功勞至鉅。
▲ 阿難陀多聞第一
▲ 十大弟子之阿難陀
10. 【羅睺羅尊者】
羅睺羅尊者,梵名 Rāhula,又譯羅侯羅、羅怙羅、羅護(hù)羅或羅云,意譯覆障或障月,相傳公元前6世紀(jì)-前5世紀(jì)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毘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是釋迦牟尼佛的獨(dú)生子,和后來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弟子眾中,密行第一。六歲出家,為僧團(tuán)沙彌之始,曾因妄言為佛教誡,即永不再犯,佛贊尊者忍辱持戒,密行第一。慈心能忍,凈無瑕穢,證阿羅漢。
▲羅睺羅密行第一
▲十大弟子之羅睺羅
﹌﹌﹌﹌﹌﹌﹌﹌﹌﹌﹌﹌﹌﹌﹌﹌﹌﹌﹌﹌﹌﹌﹌﹌﹌﹌﹌﹌﹌﹌﹌﹌﹌﹌﹌﹌
未完待續(xù).........
上一篇:寺院各殿堂佛像介紹之副殿與寶塔(1)
下一篇:寺院其它佛像介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