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開封大相國寺
13-2. 開封大相國寺主要殿宇
2021 年 2 月 19 日 智慧的源泉
【天王殿】
大相國寺天王殿,為清代乾隆年間所修,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門楣殿額也為趙樸初居士所題。天王殿上有楹聯:〝慈顏常開度化群生當來,怒目降魔護國佑民揚善。〞
居中塑有一尊彌勒佛坐像,慈眉善目,笑逐顏開,坐在蓮花盆上。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也正是說明了彌勒菩薩的博大胸懷。彌勒佛像后面是韋陀尊天菩薩像。他手中所持的叫降魔杵,能夠降服一切魔眾。
在天王殿兩側站著的是四大天王,他們個個圓目怒睜,虎視眈眈,具有滅盡天下一切邪惡的意味。持珠握蛇者為廣目天王,他以站得高、看得遠而得名;手持紅色寶傘者是多聞天王,他以聞多識廣著稱;持寶劍者是增長天王,他希望世間善心、善根都能增長起來;最后懷抱琵琶的是持國天王,他彈奏著八方樂曲,護持著萬國和平。
走出天王殿就是這一片小竹林。大片的翠竹和花木,是與禪宗名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相應〞。這句禪詩的意思是說,只要我們具有一顆佛心,法就無處不在,即使植物也是具有佛性,可使人見之覺悟的。此處為我寺一處別致的小園林,加之玉帶橋和池中自在魚兒這一動一靜的景觀映襯下,此處更是景致幽雅,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妙趣了。
天王殿大門兩側有楹聯:慈顏常開度化群生當來,怒目降魔護國佑民揚善。
【大雄寶殿】
天王殿之后,第三進院落中有拱橋、大雄寶殿、放生池、祖堂、書畫展室等。
通過玉帶橋和放生池,看到到的便是相國寺的主殿―大雄寶殿。大殿重檐斗拱,雕梁畫揀,金碧交輝。該殿為清代順治年修建,面闊7間,進深5間,高約為13米,其氣勢恢宏,堪為古建筑中的瑰寶,被譽為 "中原第一殿"。大殿周圍及月臺俱白石欄桿的望柱上,鏤刻有58個獅子,刻工精巧,形態各異。大雄寶殿,楹聯為:〝佛教參修,振興古剎人群仰;梵音聽澈,留得禪房花木深。〞
殿內供奉的是三尊佛像,均舉高一丈三尺。中間的是本師釋迦摩尼佛,東邊是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西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幾具佛像,雕工精細,體態豐腴、目光慈悲安詳,法相莊嚴圓滿,堪稱造像藝術中的精品。東西兩壁臺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羅漢,可以看到他們形態各異,寓意也是各不同。
三世佛背后是大型雕塑海島觀音,取材于《華嚴經》善財童子53參的故事,形象地表現出南海觀音普渡眾生的場面。中間這尊觀音菩薩是站在鰲魚之上,此為大家常說的獨占鰲首之意。觀音菩薩的雕像旁邊是龍女。
十八羅漢名稱
【八角琉璃殿(羅漢殿)】
大雄寶殿后面,便是八角造型的羅漢殿,俗稱"八角琉璃殿"。為清代乾隆三十一年所修建,占地828平方米,系八角回廊式建筑,由游廊殿(八角回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組成。八角回廊殿與中心亭之間有露天通道(天井院) 。
它結構奇特,建筑極具特色,精美無比,別具一格,為漢地佛寺中罕見的古建筑。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可謂獨一無二。歷史上該殿曾遭水患陷于泥沙。1980年6月至1981年5月,開封當地施工部門采用撬升技術,成功地將此殿整體提升1.67米,這在古建筑修繕技術中也是具有重大突破的。
羅漢殿中心聳立的八角攢尖頂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這尊像系一株完整的銀杏樹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間一名民間的無名藝人用了58年心血完成的藝術杰作。像高3米多,重約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狀小手三至四層,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計一千零四十八只眼,民間俗稱 "千眼千手佛",為觀音菩薩三十二變相之一。此造像不僅材料珍貴,雕工更是精巧,可謂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國寺鎮寺之寶。
外面一圈八角回廊殿的兩面是五百羅漢塑像,分向外(羅漢面朝外)和向內(朝中心)兩面。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