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語錄之人生感悟篇 2015上半年
1.人在經歷過更深刻的痛苦之后,便對以前那些令自己痛不欲生的事情看得淡了,并且,甚至也開始原諒當初的“肇事者”了。相反,在經歷了更大的歡樂之后,那些之前所經歷的小歡樂,便顯得“不過爾爾”了。
2.真正有水平的伯樂,不是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成的千里馬,而是把一個有一定潛力但目前尚且停留在平庸階段的家伙熏陶成千里馬。
3.較真,跟幽默感是一對天敵。
4.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的文藝愛好(興趣,比特長更重要),既不是為了應試,也不是為了炫耀(或對抗別人的炫耀),而是,為了讓他們以后能過上合乎德性和智性的生活,他們以后的人生多一些自我陶醉、少一些妄自菲薄,多一些自戀、少一些自卑,多一些格調和趣味、少一些雞毛蒜皮和家長里短。
5.一個同學說,為何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超過了34歲,而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尚不滿26歲?(生理年齡29) 我不假思索地回復了一句:腦子,超過34歲;心,不到26歲。居然引起強烈共鳴。通常,我們在說一個人的“心理年齡”時,要么指成熟度,要么指“心態(tài)”,其實,這兩者都是極不完整的,都是對人的復雜性缺乏了解。在我看來,人的”更真實年齡”,有理性和感性兩個層面~前者是指心智水平、思維的“成熟度”,后者是指精神狀態(tài),指做人做事的激情與活力。一個三四十歲的哲學家、藝術家、詩人,思維的成熟度、睿智度,會像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但他身上的朝氣與激情,卻會像是未滿20歲的孩子。如果僅看到哲學家的哲學觀點,就想當然地認為哲學家一定是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如果看到詩人在詩歌里的異想天開和不靠譜,就斷定詩人一定的“不成熟”的,這是一種無知。但造成這種無知的,卻不是智力的局限性,而是思維的“壁壘”。
6.越是文明程度高的族群,便越會尊重文明的多樣性,而那些野蠻族群,則更傾向于認為,凡是跟自己不一樣的,就是“有問題的”。前一種族群,即使欲把其他的群體“帶向更高層次”,也只會采用滲透的方式,潛移默化;而后一種族群,一旦打算把其他的群體改造得跟他自己一樣,就只會采取一種野蠻粗暴的方式。對個體,也是這樣。越是那些素質高的人,便越會尊重跟自己不同的人,即便是不尊重,也會保持距離,不搭理,或者,充其量是對其進行“感化”;而那些素質低的人、愚蠢的人,遇到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憑自己的智商還無法理解的人,則會采取種種硬暴力和軟暴力,對對方進行平庸化改造。
7.如果一個差勁的人為了附庸風雅去喜歡一種比較小眾的、高端的東西,則這個東西的身價便立刻降低。原來那一小撮人,因為不屑于跟新來者為伍,便迅速地抽身而退。
8.前面說,在人格塑造方面,愛好比特長重要,不光是指“跨界”比較,而且,在同一件事情上,也是對它的喜好程度如何,要比精湛程度更重要。 原因很簡單,喜好是完全非功利的、純自發(fā)的,它完全是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你如果中途不喜歡了,完全可以放棄,沒有人逼你,因此,追求喜好的過程中是沒有痛苦的——如果要說有痛苦,那也是一種高貴的、帶有美感的痛苦;而特長則不然,它既可能是愛好發(fā)展的自然而然的結果,也可能是自打一開始便帶著功利的色彩,既然功利,就難免未必自由意志,帶有無趣的痛苦,因此,對這件事情的擅長,并不一定會讓你得人格更健全、不一定會讓你更快樂。 此外,特長代表著你“現(xiàn)在是個什么樣子”,而愛好則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是一種理想,意味著“我未來能夠成為個什么樣子”,這是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兩者一比較,高下立判。這就好比,如果一個美女愿意勾搭我這樣的單身屌絲,成功率會很高,這是她的“特長”;如果她去追求一個比我出色得多、可能追不到的男神,這便是她的“愛好”。你說,她是能從“特長”中收獲更多的快樂呢,還是從“愛好”中?
9.自黑過之后,別人再來黑你,就沒有什么殺傷力了;非但沒有殺傷力,反而顯得“沒意思”,傻逼兮兮的。因此,自黑,也是一種“先發(fā)制人”。
10.每一個逗逼,都自認為很“幽默”。呵呵。幽默,是為了取悅自己,甚至,只是自然而然的率性而為,卻不小心驚動了別人;逗逼,是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幽默而去表演,結果,別人還沒有懂得欣賞,他自己反倒先陶醉于其中了。
11.上當受騙,之所以令人痛苦,最重要的,并不是被騙財、被騙色、被利用這些物質或精神的損失,而是,它讓我們的自尊心受傷了——假如,經過事后的分析,我們認為自己上當?shù)闹饕蚴亲约旱闹巧烫偷脑?,那么,“我是傻逼”這一發(fā)現(xiàn)讓我們痛苦;假如,上當?shù)脑蚴且驗樽约禾澙返脑?,我們會鄙視自己的人格,因而,這種痛苦,多是出于羞恥感。
12.再也沒有比“我原來是個傻逼”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更令人痛苦的事情了。假如你是通過與他人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是個傻逼,那么,你的這份痛苦中還帶著幾分恥辱感和憤怒,你甚至忍不住想砸碎這面”鏡子”。
13.有朋友說:現(xiàn)在做生意,面對的勢利小人太多了,所以,得穿貴點的衣服,開好車。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悖論:在遭遇歧視的時候,被歧視者一方面憤憤不平地罵那些傻X是“狗眼看人低”,另一方面,卻又去想方設法迎合這些“狗”的眼光和品味。
14.迷茫也是好事,迷茫,意味著你在思考。沒有思考的人就不會糾結、不會迷茫。另外,迷茫也意味著,可選擇的道路,不止一條,如果只有一條路可走,也就沒有必要迷茫了。
15.熬夜,是舍不得結束這一天;賴床,是懶得迎接新的一天。所以,那些早睡早起的人,都是喜新厭舊的。
16.小流氓、小混混,有一種,給人的感覺是“很有意思”、“很可愛”或“以后會有大出息”;但大部分,給人的感覺則是,“真是個傻逼”。
17.那些自己活得精彩的人、有意思的人、充滿活力的人,會對世界、對人生充滿好奇心和新鮮感,他們也能夠源源不斷地從自己喜歡的人和事那里獲得能量,而這些能量,又反過來加深了他們對那些人和事的熱忱;相反,那些老是哀嘆著“活著沒勁”的人,則對人生、對這個世界缺乏持久的好奇心,他們很難持久地從一件事、一個人身上獲得樂趣,因而,也很難對什么事情產生持久的熱情,頂多是三分鐘熱度。因此,所謂的“審美疲勞”,在本質上,不是對別人喪失興趣了,而是,“我實在無法忍受自己的無趣了”;這正如同于,前一種人,沒有輕易對那人那事審美疲勞,也是因為他們能迷戀于投身于那種關系、專注于那件事時的自己而已。
18.在日漸尊敬和羨慕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的同時,我也越來越感覺到那些勸說別人“接地氣”的行為常常充滿了惡意。當仙人下凡了,當賢人庸?;?,當天使還俗成廣場舞大媽了,當男神成猥瑣大叔了,他們就開始“接地氣”了。
辦公室政治,就是轉移了空間的家長里短。對它的圍觀,亦然。
19.對事業(yè),最好是能夠有一種“鬧著玩”的心態(tài),才不至于苦逼。職業(yè)、事業(yè)與生活方式的“三位一體”,乃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
20.同樣的一個地方,可能,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它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破地方”,但在心中有詩情畫意的人眼里,它就是美景。
21.人們喜歡同類、喜歡結伴而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能夠為我們“壯膽”,讓我們不再懼怕自己的平庸——哪怕他們實際上跟我們自己一樣平庸。
22.委屈自己,千方百計迎合那些自己瞧不起的人,是所有心理太脆弱的人慣用的一種折磨自己的方式。
23.爭論得以發(fā)生的前提是,反方的表達能力不能比正方遜色。如果一種聲音所冒犯的對象是一群只會辱罵但并不具備絲毫反駁能力的人,則爭鳴便無從發(fā)生。
24.有大追求、高境界的人,往往都比較擅長舉重若輕,“把神馬都不個當事兒”,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而格局小、境界低、毫無趣味和追求的人,往往都喜歡小題大做。
25.如何保持住自己身上最彌足珍貴的個性而不被大環(huán)境所同化呢?就是當你被視為異類的時候,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地認為“我跟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而是要厚臉皮地認為“這個世道,與我格格不入”。
26.太理性的聲音,往往是不真誠的。
27.孤獨與寂寞的共同點是,都無法忍受“一個人”的狀態(tài),在某個階段獨處能力很差,找不到心靈的歸宿。兩者的區(qū)別:孤獨,是需要別人來陪伴自己,而寂寞,則是自己想去“陪伴”別人;孤獨者處于守勢,他的孤獨需要別人來撫慰方才得以擺脫,但寂寞者處于攻勢,他擺脫寂寞的方式是積極主動地去打擾別人;孤獨者是需要關懷的棄嬰,寂寞者則是時時刻刻都想去“強吻”別人的蚊子或蒼蠅。孤獨,是純私人領域的事情,一個人如果很孤獨,只有他自己難受,對別人無甚影響;而一旦他突然感到寂寞了,則必然有無辜的人要跟著遭殃了。很多情況下,這兩種特征會出現(xiàn)在同一個人身上,那么,他孤獨的一面,是會得到同情和關切的,而他寂寞的一面,則常常是令人厭煩的。
28.有些以準婆婆自居的母親,很熱衷于做一件極不識趣的事情:她們很喜歡在社交網絡上跟兒子的女朋友“交流”,這種聯(lián)絡感情的愿望,當然是無比真誠的,就跟以后的婆媳過招一樣真誠。但他們在這么做的時候,根本不會去考慮,可能連他們的親兒子親女兒也在朋友圈屏蔽了她們,僅僅是因為無法忍受她們那無趣的說三道四和錯誤的關懷(代溝,只是一種比較婉轉但極不恰當?shù)拇朕o),如今,她們去添加那個可能連自己的父母都屏蔽了的準兒媳婦,這將置準兒媳婦于何地?(既難以忍受,又不方便屏蔽)本來是為了增進感情,實際上是將不和諧提前了。此外,這些“準婆婆”們,也分不清兒子的“女朋友”跟“未婚妻”有什么區(qū)別,她們過早地摻和進下一代人的關系中,一旦日后兩個孩子分手了,會讓作為社交網絡上聯(lián)系人的“前準兒媳婦”無比尷尬。
29.各位親,春節(jié)假幾天,在被親戚們用各種三俗問題連番轟炸之后,再比照平時跟朋友(深交)相處的經歷,你是不是發(fā)現(xiàn),自己在聰明人眼里是個有意思的可愛的人,而到了資質平庸的人眼里,卻是差勁得“連個人渣都不如”?我春節(jié)沒回家,往年回去也懶得走親戚,這方面體會不深。不過,我比較有把握的一點是:我對最聰明的群體有著不同尋常的吸引力,但在智慧欠缺的人眼里,卻不過一怪胎而已。
30.舊夢,往往在重圓的那一刻就開始破碎。
31.面對一些你不喜歡的事,做的時候,會很頭疼很煩躁,但硬著頭皮做完、并且也最好之后,你會感到很欣慰,并且會想:“連這么煩人這么難的都能搞定,以后,還有什么可怕的呢?”跟一個很親密的人鬧別扭,甚至是很嚴重的沖突,當時會情緒很低落,但等到一切都風平浪靜之后,你會覺想:“連這樣的大風大浪都能挺過來,以后,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同理,每次從一個人生低谷中走過來,都是一次信心的增長。
32.高貴的東西往往不夠”接地氣”,可是,接地氣的東西又往往不夠高貴。如果能夠讓自己的一種缺點顯得可愛起來,便是兩者兼得了。
33.與說話相比,沉默,是一種更高級的交流方式。當然,這樣的交流,門檻也特別高——它只能發(fā)生在兩個有高度默契的人之間,這兩個人面對面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所謂“公共語言”、不需要刻意地制造話題,因為,他們即便是不說話也不會覺得尷尬。與此相比,試圖通過無話找話來擺脫尷尬的,往往是因為“還沒有鐵到那份兒上”;同時,這種在無話的情況下刻意找出來的話也極有可能不得要領,使場面更加尷尬。
34.糟蹋幽默,是一種嚴重的犯罪。
35.很多情況下,我們之所以鄙視或同情一個人,并非因為ta真的有多差勁,而是因為,我們自己太平庸,我們沒有資格或機會見識到ta的精彩?;蛘呤?,我們盡管有機會看到,卻沒有能力看懂。換言之,別人在我們眼里所呈現(xiàn)的價值,往往取決于我們自己在ta心中的分量以及我們自己的認知水平。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在優(yōu)秀的人眼里是優(yōu)秀的人,而在差勁的人眼里卻是差勁的人了。
36.我安撫一個小朋友說:你只有永遠保持一定程度的”憤青”,才不至于隨波逐流。但凡有點精神潔癖的人,都會憤青,區(qū)別只在于表現(xiàn)出來或不表現(xiàn)出來罷了。而且,憤青與寬厚仁愛絕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當然,由于大眾基本上不具備是非判斷能力,所以,同樣的一句話,如果把魯迅柏楊的一句話署上你這個無名之卒的名字,他們會說“你這個憤青”;但如果是把你的一句話署上魯迅或柏楊李敖的名字,他們會贊不絕口“好深刻啊”“你好有思想啊”。
37.往往,是那些最不八卦的人,最容易掌握一手的、獨家的八卦素材,因為,他們最能獲得核心消息源的信任。
38.人們喜歡小丑,大致有兩種情況:覺得他們幽默、可愛,所以喜歡;覺得他們“簡直是太笨拙了”(可能是他們確實笨,也可能是我們并沒有讀懂他們的幽默),恰恰,他們的這種笨拙,讓我們自己產生了一種身為“人上人”的優(yōu)越感,因此,感激并喜歡他們。
39.通常,我們用“心態(tài)好”來稱贊一個人的時候,是先以世俗的眼光宣判了他在客觀上的失??;然后,又以智者的眼光來肯定他在失敗的表象下隱藏的高貴。
40.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惡語,都要比惡心更傷害人、更得罪人。
41.沒本事的人,有如下特點:喜歡搶占道德制高點;脾氣大;喜歡傳播負能量;喜歡對別人潑冷水。
42.那些比較出色的人,面對別人的批評或指責,往往是對則改之,無則忽略之;而那些比較挫(或雖然不挫但缺乏自信)的人,如果別人批評得實在太對了,他們往往會暴怒,因為你觸到了他的痛點。原因在于,前者,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好,也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此,對“負面聲音”的包容度比較高;而后者,往往自卑心太重,你批評他的一點,他的感受,簡直是像是整個人都被否定了一樣,格外受傷。政府對批評性報道的態(tài)度,也遵從這個邏輯。
43.思考一些有意思的問題、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應當“小題大做”。文學、思想、藝術、科技上的很多突破,或者是一個小點子變成創(chuàng)業(yè)實踐、繼而顛覆人們的生活方式,往往就是靠“小題大做”來推動的。相反,對那些無趣的事情,比如各種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和家人愛人之間的沖突,縱使是“大題”,你也應該“小做”。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在把兩者給顛倒了。在前一種事情上,哪怕是“大題”,他們也不愿意“大做”,結果,措失了專注所帶來的樂趣;而在后一種事情上,縱使是屁大點事,他們也喜歡“鬧大”,結果,讓自己的煩惱和翻了好幾番。
44.我的不少朋友,常常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向我“請教”,雖然我每次都談得很認真,但我從來就不認為我提供的建議對他有任何實質性幫助。相反,除去傾訴的需要外,他拿一個自己差不多已經“胸有成竹”的事情來向我“請教”,并非真的是請教我,而是推卸責任——萬一事情辦砸了,他會想,“反正,蘇清濤背書過的”,盡管他們并不會追究我的責任,但對他們自己來說,自責卻減輕了。因此,這種用心險惡的“請教”,更像是一個儀式。但這個儀式感,卻仍然是重要的:對他來說,有一種實現(xiàn)了“程序正義”的感覺;對我來說,則是收獲了冒充“人生導師”的感覺。
45.有時候,人們遇到自己不太有把握的事情,征求別人的意見,實際上并不是為了“堅定信念”或得到指導,而是為了 推卸責任。 你聽取了別人的意見,一旦出現(xiàn)了某種不利后果,便會在心里自我暗示“是他出的主意,不關我的事”,這樣,自己“缺乏主見”的責任便被免除了。誠然,你可能不會去追究他的責任、不會去譴責他,但自己,卻也少了些自我譴責,心安理得了。假如你是征求了一個很牛逼的人的意見,卻還是發(fā)生了你不想要的結果,這時,你會自我暗示“連他也無能為力”,于是,那個不利后果,便帶上了某種“不可抗拒”的色彩,你的挫敗感和羞恥感便也免除了。
46.人在特別無助、無奈、走投無路的時候,往往會傾向于“選擇”一條他原本認為是“錯誤”的、也不屑一顧的道路。
47.尚未被成功美化的苦逼經歷,是毫無價值的。除非,你能通過對“成功”進行重新定義來讓自己成功起來。
48.世上本無大才,小才被大用得久了,也便成了大才。
49.有的人,之所以經常被屁大點的事惹得心情不好,主要就是,太蠢了;還有些人,之所以為屁事所拖累,是因為,他們不幸遇到了前一種人,被拖累了。
50.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假如壽命是80歲的話,則其生命的前三分之一是為父母而活,中間三分之一是為兒女而活,最后的三分之一則是為了孫子而活。唯獨,缺失的是,為自己而活。在第一個階段,他們既努力擺脫父母的束縛,又害怕讓父母失望;在第二個階段,他們既希望子女快樂,又希望子女能聽他們的話;在第三個階段,他們終于過上了生平最不愿意過的生活——美其名曰“帶孫子”,實則要看兒媳臉色行事,活得像個孫子。
51.人如果視野太狹窄,心胸也就容易狹窄,對于“非我族類”,充滿了因無知而產生的偏見。相反,隨著閱歷越來越豐富,就不太會“少見多怪”了,因而,人也開始變得寬容了——更懂得并體諒他人的“不容易”。
52.那些贏在終點或中點的人,往往以自己當初輸在了起跑線上為榮,尤其是,在吹牛的時候,這種自豪感格外強烈。但對自己的孩子,他卻特別擔心他們會“輸在起跑線上”。這,不是要剝奪一種屬于孩子自己的自豪感嗎?
53.“人還不都是這這樣”,長久以來,我都對這句話無比反感。 有的人,似乎是自己身上的某個缺點被指責了,他羞于正面承認,而是企圖把他個人的問題延伸成“人性的弱點”。在他們看來,只要往往更多的人身上潑臟水,拉更多的人“入伙”,他自己就安全了。這種做法的“小人之心”暫且不論,單說你們用“還有很多人跟我一樣low”這種邏輯為自己壯膽,也足見你們自己有多么的平庸和懦弱了。
54.“講大道理誰不會啊”。。。很多時間,我們之所以反感”大道理”,并非因為它老套、空洞或無用,也并非我們在理念層面上不認同它,而是因為“我做不到”。所以,那些別人從切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大道理”和雞湯,讓我們感覺到自己仿佛受了羞辱,我們自卑了。在這個意義上,對大道理和雞湯的反感,實際上是“惱羞成怒”。當然,大道理也確實是無用的——一方面,做不到的人,”受不了”;另一方面,能做到的人,用不著。
55.很多事情,當我們只是停留在淺層上去接觸的時候,會覺得它好乏味好無聊;不過,一旦我們投入了心思,深鉆進去了,會覺得它其實挺有趣的。這就叫“態(tài)度影響感覺”。【這其實就像我這個人一樣,當你跟我連泛泛之交都算不上的時候,你會覺得我”好沉悶、好乏味” ;當你對我的認知到了點贊之交的階段,你會覺得“這個人還是有那么點兒意思”;當你跟我成為深交的時候,你會想“原來這個人還是挺有趣挺可愛的”,你甚至會忍不住感嘆一句“人不可貌相”——與此同時,我在心里偷偷地罵:“臥槽,難道老子長得很丑嗎?”】
56.一個人如果脾氣特別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對那些跟他們接觸的朋友而言,是不太公平的,因為,信息披露不充分,你在明處,而他在暗處。這樣的人,如果跟別人絕交或分手,通常會讓對方不明所以。
57.神童、少年天才或智力上早慧的孩子,大多都不會快樂,甚至是終其一生都不會太快樂。因為,他們在心理尚未成熟、情感系統(tǒng)尚未充分發(fā)育的年紀里過早地看穿了成人社會的種種骯臟,甚至還不得不與成人共事,完全無法適應,因而,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這種傷害,甚至會成為終身的陰影。
58.很多新發(fā)明、新理論,在其醞釀階段,都是一番”庸人自擾”的瞎折騰。
59.內心虛弱的人,才喜歡嘴上逞強。
60.人生而超俗,卻無不處在世俗的枷鎖之中。這枷鎖,并不沉重,卻頂端的無趣,讓人有種窒息感。
61.完美主義傾向會讓人變得不自信。與此同時,不自信,也會讓人有完美主義傾向(不能饒恕自己的缺點)。這似乎是個惡性循環(huán)。
62.在路上經常遇見人跟人碰撞,盡管并不嚴重(我們暫且不論過錯方是誰),卻有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一方理不直但氣卻很壯,另一方得理不饒人,寸步不讓;一個拼命地說“對不起”,滿臉歉疚,另一個則誠懇地說“沒關系”。素質這玩意兒,很多時候,就是你高了,他會比你還高;而一旦你低了,他會比你還低。 心理學家胡慎之老師說:在大家素質都差的環(huán)境里,我需要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素質也差,甚至更差。
63.富地方的人摳門,窮地方的人好客。但如果說成“富人摳門,窮人好客”,則顯然與事實不符。事實上,窮人往往比富人摳門。所以,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窮地方的富人最好客,富地方的窮人最摳門? 假如這種推測成立,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64.“全面發(fā)展”,是荒謬的教育觀對我們的一個極大的誤導。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當然必要,但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是,似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應該在“智”的領域內也能做到“全面發(fā)展”。簡單地說,像愛好特長這種東東,我們總認為“越廣泛越好”,并在簡歷上將“興趣廣泛”作為一個亮點。但是,除過極個別超級牛的人能做到“既廣且深”外,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追求如果太廣泛的話,就會都停留在皮毛上,沒有一樣能拿得出手來。似乎,興趣愛好的廣泛度,只有在淺層的社交上是比較有用的(社交,就是這樣一種膚淺的玩意兒),而對提高個人的精神生活質量卻沒有一點益處——很多興趣廣泛,啥都會一點兒的人,照樣活得很痛苦。實際上,對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來說,最重要的,既不是你的愛好有多廣泛,也不是你在那個愛好上面的造詣有多高,而是你的專注度有多高。(你對這個興趣的癡迷本身,要比這個興趣能否成為特長更重要)什么時候遇見一件事,能夠讓你癡狂,你愿意為之而生、愿意為之而死了,你的人生中就再也不會有平庸的痛苦了。
65.“ 捫心自問,你之所以反感‘以貌取人‘到底是因為這件事本身不合理,還是因為自己不夠美? ”員杰同學在朋友圈發(fā)了這樣一句話,我立馬感到胸口中了一箭。但在點過贊之后,我又舉了一個“反例”: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我是特別特別反感某些老師“以分數(shù)取人”的,而我最尊敬的老師,都是那些對“差學生”也傾注了感情的老師。不過,那時,我?guī)缀跻恢倍际堑谝幻?。那么,我這個“既得利益者”為什么會對分數(shù)歧視深惡痛絕呢?也許,是在潛意識里把自己置身于一種“無知之幕”中,猜想自己有朝一日也可能“淪落”為“差生”——畢竟,名次這玩意兒,沒有容貌那么穩(wěn)定。果然,在大學期間,我立馬成了低分低能的差學生,但并沒有哪個老師因為我是差生就歧視我。這充分證明了我早年“反分數(shù)歧視”這種價值觀的預見性。我由次想到的一個問題是,對既得利益者而言,他們的既得利益是不穩(wěn)定的,因此,他們會比普通人更加缺乏安全感(穿鞋的更怕光腳的),繼而,他們在意識層面也可能會支持改革,以確保自己在有朝一日淪落為“差生”時利益不會嚴重受損。
66.如果有機會選擇競爭對手或合作伙伴,最好選擇實力比自己強的。因為,你跟一個水平跟自己相當、甚至還不如自己的人過招,輸了當然丟人,即使贏了,也不覺得光彩。但倘若是跟比自己強的人搭檔或過招,你做得比他好了,自然容易提升信心;即使做不好,也不會怕丟人、更不會有太強的挫折感,因為“我本來就比他差啊”。
作者所有稿件都會在本公共號“扯淡不二”(chedanbuer)上首發(fā),敬請關注。
1984年出生,金牛座,2007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系。
一個不務正業(yè)的記者,不會寫詩的詩人,不懂藝術的藝術家。他自嘲“盡管我毫無藝術細胞,但我自己就是個藝術品”。
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轉載,但轉載請注明以下事項:
1.版權屬于作者;作者 蘇清濤(微信charitableman);出處:公眾號“扯淡不二”。
2.在文末“閱讀原文”中添加上原文鏈接。
3.文末附“作者原創(chuàng)公眾號二維碼”。
4.如有不同意見,請聯(lián)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