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00-20J《中國古代思想家》紀念郵票
 
 
 
 
全套枚數6枚全套面值6.60元小型張規格
發行日期2000年11月11日防偽方式 小全張規格
印 刷 廠北京郵票廠設 計 者袁熙坤小本票編號
印刷版別影雕責任編輯 小本票規格
攝 影 者 整版枚數20枚(4×5)原畫作者
資料提供 整張規格 雕 刻 者姜偉杰、呼振源、瀝青法、李慶發、閻炳武、郝歐
單枚信息 圖序 郵票名稱 面值(元) 發行量 郵票規格 齒 孔 度 備注
(6-1)J 孔子 0.60 3180.9萬枚 30×40毫米 12×11.5度
(6-2)J 孟子 0.80 2880.9萬枚 30×40毫米 12×11.5度
(6-3)J 老子 0.80 2801.9萬枚 30×40毫米 12×11.5度
(6-4)J 莊子 0.80 2801.9萬枚 30×40毫米 12×11.5度
(6-5)J 墨子 0.80 2880.9萬枚 30×40毫米 12×11.5度
(6-6)J 荀子 2.80 1879.2萬枚 30×40毫米 12×11.5度
同時發行
相關資料  錦繡的中華大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無數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等等文化斗士。為了追求自由和真理,擺脫蒙昧與落后,繁榮民族文化,他們進行了百折不撓的努力,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聰明與才智,從不同的角度,豐富和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使之色彩繽紛,蔚為壯觀,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可貴的財富之一。這些杰出的歷史人物,無愧于自己的時代,無愧于自己的民族,他們不僅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象征,也是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古代思想家》系列郵票,謳歌他們的文化成就,必然會給人以智慧和啟迪,喚起人們熱愛祖國的情感,激勵建設祖國的現在,追求民族的將來,譜寫出更加輝煌的民族新文化,以無愧于突飛猛進的新時代。
在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思想領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多學派,百家爭鳴,產生了許多杰出思想家,他們的成就對我國乃至整個東方的哲學思想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華民族思想史及人類思想史上的重要遺產。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六位先秦思想家作為第一組郵票首先亮相郵壇。這六位杰出的諸子大師,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開創者,他們的學說,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傳統文化的發展都起過重大影響。如道家思想至今在國內外還有一定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特別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國統治2000余年,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其中有不少糟粕,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精華。
2000年11月11日,為紀念中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國家郵政局發行了《古代思想家》紀念郵票,全套6枚。
(6-1)為“孔子”。畫面為孔子畫像。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的創始人。生于魯國。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后來逐漸衰落而遷到魯國。15歲時就以學為志,學習的內容自然非常廣泛,到30歲時,所學已頗有成就。50歲左右,孔子逐漸受到當政者的重視,擔任要職,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攝相事。其間,孔子為人稱道的政績有,墮魯權臣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城邑,誅魯國亂政大夫少正卯。后來,孔子因不滿于魯君接受齊人饋贈的女樂而憤然出走,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飄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國,始終希望找到一個能夠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地方。孔子非但未受到各諸侯國當權者的歡迎,且時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脅,孔子畏于匡、孔子困于陳蔡,形容狼狽。年近七十,孔子在失望中返回魯國,沒過幾年,孔子就帶著遺憾死去了。
孔子宣傳“仁”的學說,對殷周以來的神鬼宗教迷信持懷疑態度。他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和“溫故而知新”。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他在政治上主張“正名”,主張“德治”,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現存有《論語》一部,記有孔子的談話及孔子和弟子的問答。
(6-2)為“孟子”。畫面為孟子畫像。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魯國鄒邑(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困,其母為不使他受到不良習氣的影響,曾三遷其居,使其能致力于學問。孟子是孔子之孫孔極(子思)的再傳弟子,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并發揮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興“王道”、行“仁政”的主張,并且崇尚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政治,稱贊先王之道,以井田制作為理想制度,憧憬百姓溫飽無憂,講究禮儀仁愛的世界。他反對暴政,主張以仁政來實現這一理想,使社會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境界。為此,他效仿孔子,周游列國,向各國君主宣傳他的主張。他先后見過齊威王、齊宣王、魏(梁)惠王、魏襄王,大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但那些國君們并不欣賞他的主張,一生中沒有受到重用。晚年他回到家鄉,與弟子萬章等聚徒講學,著述以終。
孟子認為人生下來就有善良的本性,天生具有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萌芽,把它們擴而充之,推以及人,就會形成仁義、仁政。他還認為人不可無恥,要正大光明。君子要發仁心,這樣才能推行仁政。君子的仁心要靠“養”才能得到,須清心寡欲,或飽經磨難,才能養成“浩然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大丈夫,達到“萬物皆備于我”的高度。這種“性善論”和主觀唯心主義,正是孟子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他還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大膽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的民主口號,鄙視暴君和不義之戰。但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之,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道義也”。重視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孟子的唯心主義理論對后世儒學的發展,特別是對宋儒有較大影響,由于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后人合稱之為“孔孟之道”。著作《孟子》共7篇,不僅充滿哲理,且文詞優美,是我國古代的散文名篇。
(6-3)為“老子”。畫面為老子畫像。
老子(公元前570年左右-公元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珃、重耳,傳為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任周室守藏室史,居于洛陽(今屬河南),轉掌王室書籍;后來又擔任柱下史,知識淵博,通曉古今,孔子曾向他請教過有關禮儀的問題。晚年老子,隱居沛(今江蘇沛縣),躬耕授徒,講道論德。后見周室日趨衰微,他厭惡世風日下,乃離周西去,出關(今陜西函谷關)前他為關令尹喜著五千言,然后騎驢而去,不知所終。后人將他的言論整理成《道德經》,簡稱《老子》,分上、下篇,即《道經》和《德經》。
《道德經》以超越時空的絕對精神,宇宙本體的“道”,來代替天子和上帝的權力,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它玄而又玄,世人不可知,卻主宰著世間的一切;“道”在萬物之中的表現便是“德”,二者皆為精神狀態的東西。老子的這一觀點,反映了人們對大自然與社會規律不可抗拒的初步認識。老子的“道”,雖然含有不可知的客觀唯心主義因素,但在他看來,凡事順乎自然便合于道。他最欣賞水,它能順乎自然,隨物賦形,柔而勝剛,可以水滴石穿。所以老子的思想中,含有許多此類的樸素辯證法,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等,他的這種辯證觀,承認事物存在著矛盾的雙方,而且又會互相轉化,從而奠定了“一體二元”的思維模式框架,成為巨大的歷史傳統,以后幾千年的哲學思考卻沒有走出這個基本思路。老子主張清凈無為,號召人們樸素寡欲,知足常樂,以慈愛和儉廉為本,予而不取,不與人爭。他反對暴力和戰爭,憎恨暴君和專制統治,指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熱愛人生,卻不能冷靜地分析人生;他憤世嫉俗,卻向往著美好的與世無爭的世界。“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那里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老子創立的道家思想,與儒家、墨家等思想同為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干,對后世影響巨大。不僅魏晉玄學、禪宗等都明顯地受它左右,而且東漢以后,一些方士又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新的宗教——道教,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道德經》被稱為《道德真經》,成為道徒們頂禮膜拜的圣物。至今《老子》一書已被譯成多國文字,流傳海外,成為東方古典哲學名著之一,享譽世界。
(6-4)為“莊子”。畫面為莊子畫像。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民權縣)人。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擔任漆園(今河南渦河北岸)吏,后楚莊王欽慕他的學問,禮聘他為楚相,被莊子謝絕,從此他不再做官,逍遙物外,以學問自娛。莊子的學說本源于老子,主張人類應該摒棄外加的仁義禮智,依照人的自然本性,自然而然地生存和發展。因此,人們把他們的學說相提并論,稱作“老莊之學”。莊子的言論輯成《莊子》一書,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質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后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得熱烈,所以他才恨得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于黑暗污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于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的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莊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既是一位有著鮮明特色的偉大哲學家,又富于詩人的氣質。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并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于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象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許多道理是以故事的形式加以闡述的,如“東施效顰”、“庖丁解牛”等,活潑而幽默,成為我國古典寓言散文的杰作。
后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并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724)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成為道教的精神領袖。
莊子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6-5)為“墨子”。畫面為墨子畫像。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約前388年),姓墨,名翟,宋國人,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科學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代習慣上尊稱為墨子。他出身勞動人民,曾做過木工,能制飛鳶,可以飛行1天;又制“車轄”,可載重30石。宋昭公時,墨子任大夫,后來寓居魯國,講學授徒,棄儒倡墨。墨子的思想與學說,反映了一些小生產者和平民的主張,比較講究實際。他認為富貴貧賤并不是來自先天,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否定命運對人事的主宰,但他又認為鬼神與天對人事有監督作用。墨子提出認識事物的“三表法”,即第一要根據歷代帝王的統治經驗;第二要根據當前百姓的感覺和反映;第三要根據實際的效果。基于這種認識論,墨子又針對社會現狀,提出“兼愛”說,主張泛愛,實行人道主義和廣泛的社會互助。他反對戰爭,以減輕老百姓的災難。但他并不是無條件的反戰,對湯武伐紂,他就非常贊成。墨子提倡“尚賢”,主張尊重賢能,讓有能力的人負責政治事物,反對貴族的世襲和壟斷。與儒家鼓吹禮樂相反,墨子提出“非禮”、“非樂”,主張“節用”、“節葬”。他還注意觀察天體運行變化,探索光學、力學、數學等自然科學的奧秘,來豐富自己的學說。
墨子主張“興天下之力,除天下之害”。倡導“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強調人的認識,必須以人的感官所能感覺到的客觀實際為根據和來源。墨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后人輯為《墨子》,它包括《墨經》,今存53篇。概括了墨家關于認識論、邏輯學、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并涉及力學、光學、幾何學、物質結構與時空等自然科學知識,是我國古典哲學與自然科學著作中一個珍貴文獻。墨子所開創的墨家學派,含有許多批評儒家學派的成分,這兩派學說的彼此辯難,活躍了思想,從而揭開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序幕。雖然墨家在漢代逐漸衰落,但其注重自然科學的風氣,卻不斷地為后人所繼承。
(6-6)為“荀子”。畫面為荀子畫像。
荀子(約公元前325-約前235年)姓荀,名況,人稱荀卿、孫卿,趙國郇(今山西臨猗縣)人。戰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后代習慣上尊稱為荀子。年輕時曾到齊都臨淄(今屬山東淄博市)稷下學宮求學,廣泛地接觸了各派學說。后來又游學楚國,考察社會。齊襄王時,荀子回到稷下學宮講學,并且以博學,三任祭酒。后前往秦國考察商鞅變法后的社會狀況,訪秦相范雎等;又游趙,與孝成王討論局勢。晚年荀子應春申君之邀赴楚,擔任蘭陵(今屬山東蒼山縣)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失官,因而寓居蘭陵。著述收徒終老。
荀子在長期的游學和考察生活中,經過反復比較,認為孔子的學說講求“仁”,比較符合他的心意,而其它各派,都有所局限。他反對道家的天命論,反對迷信天命,反對天治,主張人治,認為人定勝天,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日月星辰的運行,寒暑風雨的現象,都不過是自然的變化,有它的客觀規律,不以帝王的更替,政治的好壞為轉移。這種認識,也是對儒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思想的批判。荀子主張“行貴于知”,重視實踐的作用,與墨家之說相吻合。他反對孟子的“性善說”,提出了“性惡論”,即人的天性是惡的,有各種欲望,因而引起了互相的爭斗。但是他贊成孟子的以“禮義”去改造人的惡性。荀子承認人的欲望與生俱來,這被科學證明是正確的。為此,荀子強調后天的教育作用,并且在實踐中,總結了許多教育與學習的經驗。他認為只要經過刻苦的努力,就可以后來居上,青勝于藍。他提出“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又提出積小流而匯江海,積小步以至千里,倡導漸進的知識積累方法。他還號召學以致用,宣傳尊師好學,這些看法,至今仍有積極意義。荀子在政治上又提出“法后王”的主張,即主張革新,實行“法治”。富國強兵,他的這一觀點,即不同于儒家的“法先王”,又不同于墨家的“兼愛”,更有別于道家的“無為而治”,他強調中央集權,反對世襲,提倡用賢,王霸并用,德治與法制相結合,是荀派儒學的一個特點。他的弟子李斯、韓非等,以此為根據,由儒變法,后來都成為法家的杰出人物。荀子在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開源節流,他的“正名”學說,有著豐富的邏輯理論,對古代名學的建立貢獻顯著。
荀子學識淵博,立論雄辯,他不信天命,以及重視學習與教育的理論,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其作品輯成《荀子》一書,共33篇,其中有賦5篇,漢魏以后流行的文字形式——賦,其名即源于《荀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思想家郵票
[轉載]諸子百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觀
七上歷史《百家爭鳴局面》知識點+練習題
先秦諸子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看經典,讀人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新沂市| 新蔡县| 黄大仙区| 长子县| 南漳县| 秦安县| 绍兴市| 贵州省| 峨边| 虎林市| 义马市| 岐山县| 伽师县| 涟水县| 渑池县| 永泰县| 九龙县| 大姚县| 林口县| 新绛县| 花莲县| 外汇| 双辽市| 彰武县| 固阳县| 乌审旗| 礼泉县| 宜阳县| 德清县| 二手房| 甘肃省| 绵竹市| 郧西县| 平阴县| 遂昌县| 辽宁省| 夏河县| 习水县| 灵璧县| 富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