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國畫作品欣賞(六)
白岳紀游 設色紙本 1934年作
款識:高尋白社舊詞壇,徑入青冥轉郁盤。廣樂疑從天上度,翠屏如對鏡中看。歸云飛擁千崖動,陰雪晴吹萬壑寒。便好乘風雙翮健,不勞神鼎問還丹。白岳紀游,筱巖先生屬粲,甲戌,黃賓虹畫。鈐印:黃賓公、虹若、黃、片石居
此幅以真實山水為宗,雖然后期黑密厚重的風格尚不典型,但用墨、用色卻能突破常規。濃、淡、破、積等墨法的運用已頗見功力,“黑賓虹”的獨特風格已開始顯現。是年,黃賓虹撰寫《畫法要旨》一文,文中提出山水畫創作“五筆”之說。觀此白岳山水圖,平、圓、留、重、變五筆齊備,又不失古人筆墨造化之功,實為畫家師古出新之作。
晴巒暖翠 設色紙本 1935年作 (874萬元,2013年北京匡時秋拍)
款識:晴巒暖翠。激真先生正,黃賓虹畫,乙亥初夏。鈐印:煙霞散人
《晴巒暖翠》創作于1935年黃賓虹七十二歲之際,是一件構圖謹嚴、內容豐富、節奏明快的山水精品,基本以三段式構圖法,描繪了九龍半島的一段游歷心路。畫面的縱向構圖延長了審美空間:遠處是云霧繚繞的山體,中景處山石、樹木與亭臺樓閣院落井然有序,近景處則延續了山石樹木,并有湍湍水流。畫面體現了章法上的虛實、敏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遒勁有力,墨色明暗層次變化分明,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礡。
此幅山水主峰突出,群峰簇擁,畫面飽滿,予人厚實蒼茫之感。山石樹木運筆飛動,全以筆勝,也以墨勝,密不透風,疏可走馬,骨法用筆中透出生動的氣韻。流泉溪澗,留有委婉曲折的空白,其勢婉轉流動,顯得滌蕩空靈。畫幅滿紙云煙,但不促迫,并沒有滯塞之感,“計白當黑”的藝術效果得到了生動的體現。由于層層錯落,并無上重下輕之弊。構圖平中出奇,實處見虛,足見黃賓虹冥心玄化之匠心。此幅筆墨精煉,意境郁勃澹宕,為黃賓虹山水佳作,亦體現了其山水風格向渾厚華滋轉型之探索。
黃賓虹一生堅守文人畫特有的藝術觀念和形式語言的傳統,并努力去自然中求索驗證古人的筆墨技法。這幅作品點、線結合,密集的點增加了畫面的渾厚,又使畫面呈現出的一種方向感和韻律感。黃賓虹以書法用筆表現自然之美和經營畫面形式,也是其最為顯著的藝術特色。
西江紀游 立軸 設色紙本 乙亥(1935年)作
由此圖的款識:“龔半千師唐鄭虔法,賓虹擬古”,可知這幅作品為擬古作品。款中所說的鄭虔,是唐代中期的著名山水畫家,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稱其“畫山多用墨色,樹枝老硬”,點出了鄭虔繪畫飽墨淋漓風格。龔賢是清初山水畫家,在用墨上自稱認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創 “積墨”法。從此圖能看出黃賓虹師古人之意,畫面黑亮而厚密,只留出幾塊有限的空白以透氣。山崖高聳,漁人泛舟,樹木蔥蘢,蒼蒼莽莽,兀立如翠屏。此畫充分體現了黃賓虹用墨的特點,濃、淡、潑、宿墨綜合運用,而渾厚的效果則來自積墨法,正如其所說:“我用積墨,意在墨中求層次,表現山川渾然之氣”。
匡廬觀瀑圖 卷 水墨紙本 1935年作 (920萬元,2012年北京卓德春拍)
款識:乙亥年,丹林先生四十初度,屬畫觀瀑圖即希粲正,賓虹。鈐印:黃賓虹(朱)
引首:觀瀑圖。恭綽為丹林題。鈐印:玉父(朱)、恭綽長壽(白)
題跋:乙亥初春,散原老人陳三立,時年八十有三。鈐印:陳三立(白)、散原(朱)
此卷黃賓虹為陸丹林四十賀壽所繪,云山清暉,筆墨精妙,為細筆賓虹之作中尤難得一見者,蓋陸丹林先生與黃賓公甚友契而能得此用心之繪,展卷把玩,不覺與匡廬神會。卷有謝稚柳、葉恭綽、陳三立題跋題簽,陳三立先生采以七古長詩《廬山黃家坡觀瀑》,計二百三十多字,字字珠磯,尤可寶也。耆彥妙墨,得聚一卷之中,觀者何其幸哉。
紅葉飛雁 立軸 設色紙本 丙子(1936年)作
黃賓虹丙子年(1936)的線絳山水《紅葉飛雁》,秋山霜樹,下有一行飛雁,是老人七十一歲時作品。那時他筆墨已到精練之極地步,而且正處於將變未變之時,這幅山水明凈清朗,淡雅中韻味不盡,與他八十以后,筆沉墨厚的面目,截然不同。然此一時期畫作,世不多見,若如此幅之神氣內斂,直逼惲向、程穆倩者,更是百中難得其一。
湖舍春情 手卷 設色紙本 丙子(1936年)作
墨山秀茂 立軸 水墨紙本 1938年作
1938年是黃賓虹藝術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一年。正是這一年前后,黃賓虹開始了他從“白賓虹”到“黑賓虹”的逐步過渡。此幅畫作即透露了其中消息。相對于此前此后的作品而言,此幅正介乎其間,不白不黑,亦白亦黑。構圖上,秉承著賓翁一貫的風格,S形的大量運用,不僅可使景深蔚然森秀,更可使氣韻暢行無礙。
策杖圖 立軸 庚辰(1940年)作
水村圖 1940年作
松籟閣圖 1940年作 (874萬元,2015年北京匡時春拍)
款識:海山銷溽暑,寒翠潑衣襟。時有清風至,泠泠太古音。紉秋先生索寫松籟閣圖,并系小詩博粲。庚辰之夏,黃賓虹,試羅小華。鈐印:潭上質印、片石居
此幅《松籟閣圖》作于庚辰(1940)年,是年黃賓虹先生七十七歲,正值其繪畫風格從清逸疏朗向渾厚華滋過渡之時。此圖采用橫向構圖,取材于常見的自然景色,樹木朦朧蒼翠,山石深秀意遠,屋宇相疊有致,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氣象。幾叢小樹,幾重山石,幾間茅舍,獨木橋橫臥兩岸,山野逸人獨行其間,江水直貫畫中,將畫面分割開來,一葉扁舟徐徐劃過,這種以情定景、以情寫景的藝術處理手法,令山水意蘊的生命散發出大自然無限的活力。同時宏觀此圖可見賓老對于景物的剪裁,頗見手段,能在似與不似之間,營造出幽邃的境界。
黃賓虹一生少有圖卷之作,展卷細視,滿幅“參差離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長,不齊之齊”(黃賓虹語)的點和線,山水樹屋幾乎全是活潑的、有生命有呼吸的書法線條,這些書法線條通過濃墨、淡墨、焦墨、宿墨、漬墨、諸法的交互,組合成一幅天趣橫生的宇宙圖像。賓翁自題“試羅小華墨”,可謂用墨極為考究。羅小華是明嘉靖時歙派代表人物,以桐煙制墨,墨品極佳,被時人譽為:“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錢。”羅氏制墨傳世稀少,賓翁自題必是得意之作。
秋浦江上舟行 鏡心 辛巳(1941年)作
漓江紀游 立軸 設色紙本 1941年作
自1937年赴北平而羈京不得離,一至1948年舉家南下,賓翁完成了自己藝術生命中最重要的蛻變:化蝶,所謂“學畫者師今人不若師古人,師古人不若師造化。師今人者,食葉之時代;師古人者,化蛹之時代;師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飛去之時代也”。這一時期正是賓翁著作最豐、作畫最多的時期,亦是其繪畫藝術走向渾厚華滋、蔚然大家的時期。此幅《漓江紀游》即寫于是時,系據數年前桂林之游創作。
此幅中,賓翁藉由山水的筆墨語言把他對現實與傳統的思考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蒼潤而雄渾的筆墨,清和而厚拙的線條,不僅是為了表達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隱憂,更是為了建立一種美學標準和原則。筆墨語言是一種精神人格的構成形式,賓翁因此構筑自己獨特的藝術家人格模式,以反動于清中葉以來的疏狂放誕、江湖市井式的畫風。并由此在實踐上,也在理論上為中國畫筆墨確立了一種可資參證的美學標準。
(未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