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幫助做事磨蹭的孩子(一)”里,我們分析了孩子形成磨蹭拖拉習慣的主要原因,找到自己孩子拖拉的原因后,我們再來看看家長需要用到那些原則來幫助他們呢?
我在昨天資料中提到,通常家長們認為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是一種不良的習慣,而要培養孩子有好的行為習慣,家長要先把握幾個基本的原則:
第一:多聆聽、多接納,做一個有同理心的父母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時,總是說的更多,聽的太少。而想要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認真聆聽的更多,說的更少。
那我們該怎么聽呢?
要會觀察孩子的情緒,會聽孩子心中的感受,會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會把孩子的感受標明出來。
孩子很多時候是因為某一件事他非常不愿意做,才出現拖拉的,家長發現了孩子的情緒反應,應該通過簡單的詢問,鼓勵孩子講出來,然后通過傾聽來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表達對孩子心情的理解,這樣能幫助孩子挪走心里的壓力,梳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每天做完作業時,家長都要求他練習一會兒鋼琴,孩子可能因為某種原因,而產生了抵觸的情緒,慢慢吞吞的收拾作業,好像在拖時間不練鋼琴。
我們家長常見的處理方式是:你怎么會事?說了每天做完作業就練琴,你慢吞吞的干什么?做啥子事情都拖拖拉拉的,早點練完早點休息嘛,快點!
這會造成什么結果呢?孩子充滿怒氣,訓練質量很糟糕,對父母非常不滿,甚至一場和父母的爭斗正在醞釀之中。
但是,如果家長看到這種情形時,能夠問問孩子:
“寶貝,怎么了,看起來你心里不太高興???”
孩子可能會對家長說:“今天我不想練琴!”(很不滿意)
家長可以簡單回答:“哦,你今天不想練琴對嗎?”(簡單重述孩子的哇)
孩子可能就會說:“反正就是不想練了?!保ㄐ那闆]有好轉)
家長可以說:“是因為今天的作業太多,讓你感到太累了,對嗎?”(試著理解孩子的相法,鼓勵孩子確認)
孩子可能會說:“不是,是因為那首曲子太難了,我練了那么久都沒有效果?!保ê⒆由晕⑵届o,愿意解釋)
家長可以說:“你認為那首曲子非常難,你練了那么多次,還是沒練好,讓你覺得都快沒信心了,感到很受挫,對嗎?”(澄清孩子所說的內容,并對孩子感受進行同理)
孩子可能說:是的,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連才能練好(心情逐漸平靜下來,回到自己遇到的問題,表達自己內在的困擾)
家長可以說:恩,看來你確實遇到困難了,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們做完作業,再一起來看看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怎么樣?(家長表達支持和關注)
孩子可能說:好的,(孩子的心情得以修復)
這就是我們家長需要學習的第一個重要原則,通過傾聽來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
——觀察自己的孩子,洞察他們的情緒變化
——鼓勵孩子溝通,但不逼迫孩子講話
——通過傾聽來了解事情的經過,接納孩子的感受
——對孩子的情緒做出同理性的反應
——將孩子遇到的問題澄清出來,為后續解決問題做準備
第二:多正面表達合理的期望和要求
許多父母在首次培養孩子孩子的習慣時,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夠具體明確,當第二次出現問題時,往往面對的已經是父母因為孩子說了不聽而產生的失望、憤怒等負面情緒了。
例如父母一般要求孩子認真吃飯,好好寫作業,上課認真聽講,洗臉要仔細,刷牙要仔細
但是怎樣吃飯才算是正確的方法,有哪些餐桌禮儀呢?如何洗臉刷牙才能把臉和牙齒洗漱干凈呢?上課要做到哪些才算是認真聽講呢?
再比如說孩子剛剛上學的時候,家長都會要求孩子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書包,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自己丟三落四,做事磨磨蹭蹭,就開始批評孩子做事不認真,做事慢,
但我們的觀察發現,很多孩子在面對自己偌大的書柜,突然增多的各類文具、書本,還沒有找到如何歸納整理的方法呢,家長希望提一個要求孩子自然就知道明白的道理,在孩子那里卻是一個根本沒人教,沒機會學,沒時間空間去領悟思考的空白之地。
所以,父母在向孩子表達要求或期望時,一定要學習如何用正面、合理、具體的方式來表達:
——對孩子有要求和期望時,先思考一下這些期望和要求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會導致孩子反抗
——再通過正面的言語向孩子表達出來,負面的言語和教養態度也將導致孩子的反抗
——表達的內容要清楚明了,清楚明了的指示,才不會讓孩子感到啰嗦和茫然
例如,當孩子的房間很亂時,
不當的表達是:
你看的房間亂的像什么?想個雞窩一樣
而正面表達是:
我希望你把你的玩具撿到收納籃里,床上的杯子疊放整齊,椅子靠著桌子放好,看到一個非常整潔的房間,我會覺得非常舒心。
例如:孩子寫作業有些不專注
不當的表達是:
你寫個字都不能專心,你在想什么,拖拖拉拉的,能不能快點
正面表達:
我希望你做作業的時候把背挺起來,將桌子上與作業無關的東西收起來,我想你的效率就能提高不少,我很期待你做完作業還能陪我下一盤棋呢。
例如,一個孩子玩玩具,媽媽叫了幾遍都不過來吃飯
不當的表達:
媽媽都叫了你幾遍了,你耳朵聾了嗎?你再不過來看我怎么收拾你,你信不信我把你的玩具給你扔了
正面表達:
走到孩子的面前,讓孩子看著你,告訴孩子:我需要你立即放下玩具去餐廳吃飯,如果現在立即去,吃完飯還可以接著玩,如果還要繼續玩,我只能暫時幫你保管幾天這個玩具了。
第三:鼓勵孩子,是培養孩子自信的關鍵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孩子沒有自信,通常是受到錯誤教育模式的干擾或者未能從挫折中走出來的結果。
那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鼓勵孩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鼓勵孩子的方法多種多樣,能讓孩子看到自己也行,自己也不錯的,能找到信心的方式都是有效的鼓勵。
在培養孩子的習慣過程中,家長要及時的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當孩子受挫時,能夠理解孩子、接納孩子,能夠和孩子一起來面對遇到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的鼓勵。
第四:讓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在培養任何習慣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家長要學習將問題擺在孩子的面前,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問題是什么,家長從情感上支持孩子解決這些問題,并愿意協助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解決問題為什么這么重要呢?
因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操練孩子自己做選擇的能力,以及思考各種選擇將帶來哪些結果,并學習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
所以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既能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讓孩子看到自己是可以解決問題的,看到了自己能行,又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為孩子最終能成為一個自信自律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五:積極訓練孩子
家長要有一顆成為孩子教練的心,像教練那樣訓練孩子,而不是想長官一樣對孩子下達指示和命令。
要學習了解自己孩子現在的基礎是什么樣子的,跟孩子溝通,為孩子制定訓練計劃
,讓孩子相信你的目標也是孩子自己的目標,要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自己的方案。
第六:堅持原則、有一致性
父母之間的一致性:培養孩子的習慣過程中,如果父母的教育態度不一致,特別是在原則問題上不能堅持一致,容易讓孩子養成鉆空子,讓孩子無論是品格還是習慣的養成都受到巨大的阻力。
教育前后的一致性:很多父母說一套做一套,或者一個計劃堅持幾天就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放棄,這也是教育孩子的大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堅持前后一致。
以上便是家長培養孩子習慣的六個原則,家長只有把握好了原則,就能形成一套教養孩子的機制,就能圍繞原則想出許多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未完待續)文中圖片來自網絡!